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黃季焜:糧食安全、永續發展和農民增收:過去經驗和未來展望

[ 作者:黃季焜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5-06-10 錄入:王惠敏 ]

閱讀提示:在種植業逐漸向“二八格局”轉變情況下,大戶主要生產糧食等大宗農產品,通過擴大耕地經營規模和政府補貼來提高農戶收入和保障糧食安全;小戶在較小的耕地規模上通過相對密集的資本、勞動和技術生產更高價值的農產品,實現農業增收并滿足國民食物營養改善的需求。

一、引言

人多地少的中國在過去數十年不斷創造擺脫饑餓、消滅貧困等世界農業農村發展的奇跡。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的所有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過去40多年中國農業在發展的同時也逐漸成為世界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生產和貿易大國。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和貿易在世界上的地位與中國人口大國很不匹配,人均農產品生產量處于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列。現在的中國已是世界最大的水稻、小麥、蔬菜、水果、茶葉、豬肉和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生產國,同時也是世界農產品貿易大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僅低于美國排在世界第二位。中國農業發展受全球農業影響的同時也影響著全球農產品貿易和世界農業的發展。 

中國糧食生產和農業發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國內長期積累的三大挑戰和國際上近期“逆全球化”的挑戰。首先,過去20多年中國糧食等土地密集型的大宗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比較優勢逐漸下降,進口不斷增長;其次,過去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的增長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與日俱增的挑戰;第三,農民的農業收入增長速度明顯下降,成為制約農民共同富裕的主要短板。另外,過去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近年來受到了“逆全球化”的沖擊。

雖然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得到快速發展,但在面臨國內三大挑戰和復雜的國際環境下,未來如何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促進農業永續發展和農民增收,從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是擺在我們面前必須回答的世紀之問。為此,必須在理清過去40多年中國農業發展成就的基礎上,總結過去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及其對未來發展的啟示;必須在深刻認識現在和未來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和國家發展戰略與應對措施的基礎上,展望未來農業發展方向,提出中國未來農業發展和農民共同富裕的新思路、新戰略和新措施。

二、過去40多年中國農業發展主要成就

(一)糧食安全保障

過去40多年,糧食單產的穩步增長解決了國民的溫飽問題。2020年底,中國實現了包括農村在內的所有貧困人口的脫貧任務,為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實現2030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的反饑餓與糧食安全以及減貧等目標增強和堅定了信心。

(二)高值農業發展

在基本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中國農業逐漸向高值農業方向轉變,并經歷了四個階段的轉型過程。第一階段以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生產為主,該階段的重點是解決全國居民的基本溫飽問題。第二階段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在基本解決糧食(特別是口糧)安全的情況下,隨著農業生產力的不斷提高,農業發展呈現多種經營和商業化趨勢。第三階段為高值農業和非農就業不斷增長的時期,農業生產結構不斷優化,農村勞動力從兼業向農業與非農就業分工方向發展。目前中國農業正進入第四轉型階段,即在保障口糧絕對安全情況下,高效優質綠色的高值農業(特別是蔬菜、水果等園藝作物、畜產品和水產品等高值農產品)、可持續和城鄉融合的發展階段。高值農業發展顯著提升了農業勞動生產率或農民的農業勞動收入。同時,高值農業發展也顯著改善了城鄉居民食物消費結構,食物消費從過去很長時間的反饑餓轉向了現在以吃好和營養健康為目標的發展階段。此外,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不斷增長,進一步提升了農業勞動生產率(每個農業勞動力擁有了更多的水土等農業生產資源),顯著提高了農民收入和食物的購買能力。

(三)中國在世界地位

中國農業的快速發展使其成為多種農產品世界最大的生產國,主要農產品人均產量都顯著超過世界平均水平。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第一水產大國,養殖產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二左右。中國近年來也成為世界農產品的最大貿易國之一,在保障口糧絕對安全情況下,其他主要農產品進出口顯著增長。中國在實現大米和小麥自給率接近100%情況下,主要農產品進口和出口都顯著增長。

三、中國農業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過去四十多年,中國如何在水土資源相當短缺的情況下,農業生產保持快速增長以滿足不斷增加的食物需求并大幅度地減少農村貧困人口?針對這一問題,幾十年來國內外學者做了大量研究。總結以往研究,過去四十多年中國農業的增長有56%來自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即除了生產要素投入外的生產影響因素導致的產出增長,而農業投入的增長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為44%。因為高投入—高產出的生產模式難以永續發展,為此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極其重要。

(一)農村制度創新

中國改革是從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的。這項改革在不改變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前提下,按照農戶人口、勞動力數量,將土地承包給農戶自主經營,使農業生產的經營方式從以生產隊和生產大隊為單位轉向以農戶為單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顯著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是改革初期(1978—1984年)糧食及農業增長的最重要驅動力。20世紀90年代以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不斷完善,對糧食生產和農業增長繼續起著促進作用。2016年以來實施的農地集體產權、農戶承包權和經營權的“三權分置”以及近年來中央決定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的土地制度安排,對促進農地流轉和生產力提高等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深化農地制度改革的同時,中國也在不斷推進其他一系列制度改革以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農業發展。

但在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等方面,中國的農村制度還需要繼續創新和改革。農村土地制度還將是未來農村改革的重點,建立土地和勞動力等城鄉一體化的要素市場還需不斷的制度創新,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作用還沒有得到有效發揮,農村農民貸款難問題還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

(二)農業技術進步

過去四十多年,中國農業科技(科研和推廣)體系在改革中得到不斷完善和發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力的提高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本部分分別簡要介紹和總結農業科研與技術推廣發展改革及其成效。

農業研發經歷了五個發展改革階段:(1)1978—1985年的迅速恢復與發展時期;(2)1986—1998年的商業化和撥款方式從計劃分配向競爭制轉變改革時期;(3)1999—2006年的科研單位轉制(社會公益類、科技服務類和技術開發類)和企業投資萌芽時期,但改革受到很大阻力而最終沒有被完全推進;(4)2007—2012年的農業創新體系建設時期,這一時期建立了五十個主要農產品的產業創新體系;(5)2013年以來的全面實施科技興農戰略的新時代,農業研發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雖然農業科技體制走過艱辛的改革過程,但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首先,中國建立了龐大的、學科分類齊全的農業公共科研體系,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了制度保障。其次,建立了覆蓋全國所有鄉鎮的國家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為農業技術推廣與采用提供了基層服務的體系保障。再次,農業科技運行機制得到了改善,特別是以工資制度和績效評價為核心的改革,提高了科研人員的收入和科研積極性。最后,政府農業研發投入不斷增加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了資金保障。同時,農業企業的研發能力也在不斷提升,為農業科技創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農業科技體制機制創新是一項未盡的改革事業,中國農業科技的創新潛力還有待提升。國家公共部門主導的農業科研體系還需要更好地滿足農業發展和農民對技術的需求;公共農業科研單位的公益性和商業性研究還相當混淆,影響了大型企業投資農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農業科研投資強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與此同時,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還面臨不少挑戰,特別是推廣的體制和激勵機制還有待創新,技術推廣人力建設也有待提升。要建立國家公共和私有企業相輔相成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并逐漸使企業成為未來中國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改革還將任重道遠。

(三)農產品市場改革

中國改革是從農村土地制度創新開始,市場改革也是從農業開始的。改革從農村走向城市,從農業到工業與服務業,采用的是漸進性的改革模式。在農業內部,改革是從副食農產品開始,然后逐漸推向具有戰略意義的糧食等大宗農產品。

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市場改革的影響和效果是顯著的。農產品市場改革主要通過三個渠道影響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1)市場改革提高了農業資源的配置效益,在保障糧食生產的同時也促進了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和優化;(2)市場改革降低了農民購買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促進了農民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和增收;(3)市場改革降低了市場交易成本,提高了農民銷售農產品的價格,促進了農民擴大生產的積極性,增加了農民收入。

雖然農產品對外開放稍遲于國內市場改革,但中國從1998年開始加快了農業對外開放的步伐。農產品對外開放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放寬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準入條件和許可證;降低農產品進口關稅;在減少國營貿易商控制進出口的同時,逐漸削減農產品進口關稅。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還承諾取消對農產品的出口補貼。

中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市場的漸進性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首先,農產品市場的漸進性改革,使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與優化能夠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得到漸進性的推進;其次,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市場改革的成功,對推進中國工業和服務業市場的漸進性改革起到借鑒作用;第三,中國的市場改革與前蘇聯等國家的改革模式不同,這些國家奉行的是激進式的改革來快速實現市場的自由化,但他們在短期內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最后,中國農產品的國內市場改革和對外開放,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市場改革和對外開放也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四)農業投入增長

過去四十多年,政府和農民不斷增加農業生產投入也是中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保持較高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在政府投入中,對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起重要作用的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這些投入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力。

四、面臨的主要挑戰和重大戰略與政策

過去40多年中國農業發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諸多與日俱增的挑戰。首先,雖然中國農業保持較快增長,但農產品需求增長更快,農產品貿易逆差不斷擴大,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安全也越來越引起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其次,過去40多年農業生產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農業生產可持續性面臨日趨嚴峻的挑戰。最后,雖然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不斷增長,但城鄉居民間以及農村居民間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擴大,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長遠目標的重點和難點還在農村和農民。為此,必須深入了解并積極應對新時代面臨的以上多方面挑戰。

(一)面臨的主要挑戰

1.糧食和食物安全。中國糧食等食物對進口的依賴度不斷提高,引發對糧食安全的擔憂。21世紀初之前,中國的食物出口一直大于進口,這是在國內食物還處于短缺的情況下通過農產品出口換取更多外匯支持工業化而做出的選擇;21世紀初以來,中國的食物進口額大于出口額,且食物貿易逆差不斷擴大,特別是大豆等飼料糧的進口大幅提升。因此,糧食及食物安全問題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進口的主要是大豆、食油、玉米等主要農產品和食品,大米和小麥基本能夠實現自給。對未來的預測表明,中國將有20%左右的玉米需求和近90%的大豆需求要依靠進口來滿足。近年來,國際上出現的“逆全球化”勢頭更使人們擔心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給貿易帶來風險。

2.農業永續發展。過去農業較快增長也伴隨著土地和水資源等退化以及不斷增長的生態環境壓力,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農業不斷強化的集約化生產導致了耕地和水資源的退化;高度依賴灌溉的農業也導致北方大部分地區地下水超采;過度使用化肥、農藥和農膜等農用化學品以及農作物秸稈與牲畜糞便處理不當等導致的面源污染等問題已對環境和生態系統構成了威脅。總之,延續過去的農業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迫切需要農業永續發展的新思路,推動農業向新的生產方式轉變。

3.農民增收與共同富裕。實現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與農民。許多小農戶還生活在貧困邊緣,近期更面臨糧食生產和農業增收的矛盾,發展高值農業不但面臨市場風險,而且在不少地方還面臨“非糧化”一刀切的政策風險。在國內經濟增速下滑情況下,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增速已出現減緩局面。未來各行各業都在提升全員勞動生產率,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將面臨巨大挑戰。實現農民增收以促進農民與全國人民一起共同富裕的任務將任重道遠。

(二)主要戰略與政策

為應對以上挑戰,政府從21世紀初以來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應對措施。黨的十八以來,中央更出臺了促進糧食安全保障、農業綠色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大戰略和政策措施。中央明確要求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重大戰略和政策相繼出臺。“藏糧于地”戰略的實施,在實現保障耕地紅線的同時,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藏糧于技”戰略的實施,加大了政府對農業研發的投入,農業研發能力也得到顯著提升,為持續提高農業生產力提供了技術保障。生態安全和綠色發展戰略,使中國農業開始向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邁進。為進一步促進農業農村發展,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十四五”規劃和黨的二十大更全面地提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共同富裕的目標,為農業發展和農民富裕規劃了愿景和藍圖。這是偉大的愿景和雄偉的藍圖,農業農村現代化和農村農民共同富裕極其重要,因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短板在農業與農村,實現共同富裕最艱巨和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與農民。為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在保障糧食安全前提下促進農村農民共同富裕,需要對未來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前景做好具有前瞻性的戰略部署。、

五、未來糧食安全、永續發展和農民增收展望

(一)農產品供需展望

對未來中國糧食供給與需求的預測表明,中國能夠實現口糧絕對安全。因為人均大米和小麥消費已經出現長期的下降趨勢,加上人口老齡化等因素,未來口糧需求的下降趨勢將更加明顯。即使播種面積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通過技術進步提高單產,到2035年中國大米和小麥完全能夠自給,少量的進出口是品種調劑需要,不影響國家的糧食安全,中國食物的總體自給率也可以保持在可控的水平。進口的主要是飼料糧(例如大豆和玉米),進口飼料糧是滿足國內畜牧業發展的需要,是保障國家畜產品安全的需要。

對未來中國主要農產品供給與需求的預測還表明,中國高值農業能夠得到快速發展。高值農產品(例如蔬菜、水果、茶葉、畜產品和水產品等)產量將穩定增長,部分高值農產品還將保持出口的比較優勢,這些高值農產品產量增長在提高土地生產率、水資源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也是農民從每畝地、每滴水和每天勞動中獲得更高收入的重要保障。

(二)農業永續發展展望

保障中國長期的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必須發展可持續、生態和高值的綠色農業。在人多地少水缺的國情下,為保障糧食及其他主要農產品的國內長期供給,中國不能再延續過去以犧牲水土資源永續利用為代價的發展模式,必須解決面臨的與日俱增的生態環境退化壓力。未來要讓每塊地和每方水產出更多和更富有價值的農產品,必須牢固農業生產的根基(水土資源)并賦予其不斷增長的生產力,并改善不同農區的生態環境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生態服務。

發展可持續、生態和高值的綠色農業必須走區域比較優勢多路徑發展的農業強國之路。保障中國長期糧食安全和農業永續發展還必須始終堅持高質量的對外開放。作為世界上人均水資源和耕地資源最為匱乏的國家之一,要滿足日益富裕的國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在飲食上吃得更好和更營養健康,靠國內有限的水土資源是不現實和不可持續的。因此,必須始終堅持高質量對外開放,充分并有效地利用國際市場,保障國家食物安全和農業的永續發展。 

(三)農民增收與共同富裕展望

未來農業在生產結構不斷改善的同時,農業勞動力數量需大幅減少,從而促進勞動生產率在農業和工業服務業間的趨同。基于國內外權威機構對中國未來人口與勞動力數量的預測,結合未來總體經濟結構轉型趨勢,筆者也對未來中國農業勞動力數量做了相應預測。非農兼業或非農收入還將是未來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大幅減少農業勞動力數量,必須加快經濟結構的轉型速度。

即使未來能夠通過加快結構轉型來大幅減少農業勞動力,但大國小農還將是未來中國的國情。在這樣的國情下,如何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發展高值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民共同富裕,需要新的發展思路,特別是未來中國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發展路徑與模式。

在以上背景下,本文提出未來種植業必須逐漸向“二八格局”方向轉變的發展思路。大國小農的國情決定了種植業不能都走大規模生產的現代化道路,同時基于農戶生產的比較優勢以及兼顧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實現共同富裕,提出“二八格局”的發展思路。未來是形成“二八格局”還是其他比例的格局(例如“三七格局”或“四六格局”等)并不重要,這里強調的是未來種植業向“二八格局”方向轉變的重要性和發展思路。在種植業逐漸向“二八格局”轉變情況下,大戶主要生產糧食等大宗農產品,通過擴大耕地經營規模和政府補貼來提高農戶收入和保障糧食安全;小戶在較小的耕地規模上通過相對密集的資本、勞動和技術生產更高價值的農產品,實現農業增收并滿足國民食物營養改善的需求。

未來養殖業必須在科學布局的基礎上,向農牧循環、水產永續和健康養殖的方向轉變。近年來,快速興起的農牧分離的畜牧業發展路徑和超大規模的養殖模式,不但是不可持續的,而且更影響了農民增收。如何促進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并促進農民增收需要新的發展思路。在畜牧業方面,未來發展必須依據各地種植業生產和人口分布,科學規劃畜牧業生產的空間布局,按照養殖規模與資源環境相匹配的原則,充分利用畜禽糞便養分促進土壤改良,發展農牧結合的循環可持續農業。在漁業方面,必須統籌陸海水產資源,協調陸地水產資源以及海洋水產資源的利用與保護,實現水產品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畜牧與水產的養殖將逐漸向綠色健康的生產模式轉型,提升畜產品和水產品的質量、安全與營養,滿足日益富裕的城鄉居民對食物營養健康的需求。

六、未來發展思路與政策取向

要保障糧食安全、永續發展和農民共同富裕,實現未來農業發展的理想愿景,在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過程中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必須充分考慮中國的國情農情和國際環境。首先,中國是人口大國,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石,國家糧食安全的目標是口糧(大米和小麥)絕對安全、谷物基本自給和總體食物供給安全可控。其次,中國是人多地少水缺的國家,而且耕地與水資源的空間配置不吻合,如何保障資源可持續利用和農業生態安全極其重要。第三,大國小農是過去和現在也是未來中國的國情農情,大國小農背景下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共同富裕目標的任務極其艱巨。第四,中國又是幅員遼闊的大國,廣闊的陸地和海域有條件建立糧食和高值農產品多元化的食物供給體系,為實現農業強國和農民增收與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利空間,也為國民生產豐富的食物提供了條件。最后,中國是世界主要農產品的最大生產國和開放擔當的大國,中國農業發展需要全球農業的持續發展和穩定的國際市場,全球農業的永續發展需要中國農業的持續發展。為此,本文提出保障糧食安全、永續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如下總體發展思路和相關重大戰略。

(一)發展思路

未來的總體發展思路是:“做好自己”和“共同發展”。即用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實現糧食安全保障、農業永續發展和農民共同富裕;以最大的誠意“開放世界”和盡最大的能力“幫助朋友”,實現世界“共同發展”。 

(二)做好自己

用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需要重點實施以下六大戰略。

一是實施大幅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食物安全保障戰略。夯實“藏糧于技”,建立新時代農業科技創新和生產體系,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由生物、數字、裝備、生態等新質技術、質量改善的水土資源和勞動力等新質要素為支撐,以及發展營養安全改善和新型食物等新質產品為重要增長點的現代新型農業,從生產力領域大幅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科技創新和改革創新,建立適合新時代發展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從生產關系與生產方式領域大幅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實現口糧絕對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可控的國家食物安全保障戰略。

二是實施大幅提升農業資源環境資本的綠色發展轉型戰略。夯實“藏糧于地”,守住耕地紅線,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提升土壤肥力實現耕地永續利用;實施農用水開發利用與控制紅線,推廣農田灌溉節水技術,提升水資源生產力實現永續利用;種植業向節約水土資源與綠色低碳生產方式轉變;養殖業向適度規模化的農牧循環、水產資源永續利用以及健康養殖的方向轉變;基于區域比較優勢與資源承載力改善主要農產品生產力的空間區域布局,促進全國與區域農業永續發展;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和生態系統,提升農業自然資源的資本與生態價值,促進農業綠色低碳發展。

三是實施在保障口糧絕對安全下促進農民增收的高值農業轉型戰略。在保障口糧絕對安全情況下,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要從質量、安全、特色和高效農業以及生態、文化、休閑等多功能農業著手,踐行大食物觀、大農業觀,多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發展大農業;要制定促進蔬菜、水果、花卉、茶業和中藥材以及畜產品與水產品等高值農產品生產的產業發展規劃,提升農民能力與組織化程度,在促進不同農產品生產集聚的基礎上,實現產前、產中和產后相關產業的集群發展;要做好“土特產”發展規劃和品牌建設,協同推進產業鏈的融合發展,做好“特字”文章和優質農產品市場營銷。 

四是實施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的多路徑發展的農業發展區域戰略。要依據區域淡水和耕地資源分布極不匹配、國土廣闊與多溫帶及多區域的國情農情,制定不同區域的發展規劃:東北地區發展較大規模的以糧食生產為主的大田農業;黃淮海地區發展適度經營規模的糧食生產與設施化農產品的節水農業;西北農區發展不同經營規模的糧食生產與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值節水農業;華南地區發展適度經營規模的糧食生產與具有華南特色的高值半熱帶農業;長江中下游地區發展適度規模的糧食生產與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值及多功能農業;西南地區發展適度規模的糧食生產和具有西南特色的高值及多樣化農業;草原牧區和部分農區發展牧區草畜、農區農牧、農牧區等耦合發展的草地農業。

五是實施全方位大幅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的農民增收共富戰略。要加快工業化與城鎮化以及城鄉融合發展進程,持續不斷地為農村勞動力創造大量非農就業機會,使有限的水土資源向不斷減少的農業生產者集中,大幅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最終實現城鄉居民共同富裕的目標;要讓農民從未來農業增長潛力最大的畜牧和水產等產業的擴張中獲得更多利益,發展適度規模化的家庭養殖場,提升農戶勞動生產率;要加快種植業向“二八格局”方向的轉變,大戶主要生產糧食等大宗農產品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并通過耕地規模擴大和種糧收益保障機制實現持續增收,小戶通過土地、資本和技術等的集約化經營,發展高值農業以保障收入增長和國民營養改善,最終實現小戶與大戶的共同富裕。

六是實施“藏糧于政”促進快速、永續和包容發展的體制機制保障戰略。必須堅持依靠改革創新促發展的思路,推進農村制度創新、農業科技創新、農業政策創新和農業投資創新。首先,要制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體制機制,并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為大幅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創建條件;其次,要完善農業資源生態和綠色農產品的價值實現機制和支持政策,促進農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進程;要建立高值農業發展的高效管理體系和創新生產者組織,并建立與大農業發展相適應的制度安排、科技創新和政策支持;要讓地方政府有更大的自主權,因地制宜地規劃與發展具有區域生產比較優勢和特色的農業;要加快城鎮化進展和城鄉融合發展的制度與資金保障,為農村勞動力創造更多的非農就業機會;要嚴格管控和規范社會資本進入農業生產,重點支持家庭農場或養殖場的發展;要優化農地種植規模政策,分別建立適合大戶和小戶發展的農業政策支持體系。

(三)共同發展

以最大的誠意“開放世界”和盡最大的能力“幫助朋友”,實現共同富裕,需要實施以下四大戰略。

一是實施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保障國家食物供給能力的高質量對外開放戰略。堅持對外開放政策永不動搖,通過發揮中國農產品比較優勢提升主要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通過貿易緩解國內水土約束和農業永續發展的瓶頸難題;積極促進國際貿易的正常發展和構建糧食危機的底線思維,并處理好兩者間的關系。

二是實施推進全球貿易治理體系重構的新時代國際關系戰略。堅持旗幟鮮明地反對逆全球化趨勢,通過強化WTO職能與多邊貿易協議最大限度地發揮貿易解決全球與許多發展中國家食物安全的作用;推進大宗農產品貿易治理體系的構建,組織建立全球和區域應對國際突發事件的響應與預案體系,改善國際貿易環境和治理風險。

三是實施提升發展中國家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能力的食物安全與永續發展戰略。加大和完善對非洲等發展中國家農業的技術援助;加大對非洲和“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的水利、市場和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組織重構以發展中國家食物安全保障與農業永續發展為宗旨、以主權國家為成員的國際農業研究新體系,通過成員國繳納會費、非政府組織贊助以及企業與個人捐贈確保農業研發投入持續增長。

四是實施中國與發展中國家農業農村發展和政策的經驗知識共享戰略。加強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在保障糧食安全、農業永續發展和農民增收等領域的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建立發展中國家農業農村發展與改革以及反饑餓與減貧的經驗分享平臺,積極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在糧食安全、農業發展和農村減貧等領域提供中國的經驗和智慧。

通過以上戰略實施,促進發展中國家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能力、農業永續發展和農村減貧,同時也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擴大戰略合作的伙伴國,提升中國食物安全保障的國家利益,實現多贏目標;同時,從農業農村發展領域,促進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世界命運共同體和全球發展倡議的實施,實現“共同發展”。

作者:黃季焜,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經》2025年1-2期(全文有刪減)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天天在线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三级网站在线网站 | 亚洲第一页A∨在线 | 色婷婷综合缴情综e |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 | 曰韩第一页综合久久道第88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