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下午,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研究生第三十期讀書報告會暨新生見面會在里仁樓舉行,陳文勝教授、陸福興教授、胡揚名教授、陳婧教授、瞿理銅副教授、謝宗藩碩導、程中培講師及全體研究生共同參加了此次會議。

會議伊始,各位老師對新生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對新生們寄予了殷切期望。

陳文勝老師首先系統介紹了研究院“為鄉民立命,向村野求真”的核心宗旨,幫助新生進一步明晰專業方向與價值定位。隨后圍繞如何進行學術學習,提出“為何讀書、如何讀書、為何寫論文、如何寫論文”的學習方法。他強調,讀書需回歸經典著作、養成良好習慣,為后續學術研究夯實基礎。

陸福興老師建議,新生應主動培養鄉村情懷,沉下心來深耕書本,在理論學習中筑牢鄉土認知根基。

胡揚名老師強調,新生要提升學習主動性,合理安排學習、工作與生活的節奏,并注重與導師的溝通交流,共同營造積極向上的學術氛圍。

陳婧教授提出,新生應深刻理解并傳承鄉村振興研究院的學術精神與使命,助力鄉村振興事業發展。

瞿理銅老師認為,新生應扎實掌握基礎性理論與學科規律,在學習中持續提升專業素養與綜合能力。

謝宗藩老師強調,新生需明確研究生階段的核心追求,即以“求真”態度深耕讀書學習,以“求新”思維推動學術創新,以“求精”標準錘煉邏輯能力。

程中培老師建議,新生應珍惜各類學習機會,積極參與研究方向相關講座,不斷拓寬知識邊界,為學術研究與未來發展積累更多資源。
隨后,會議進入第二項議程,研究生代表依次分享近期的讀書心得。
博士研究生胡澤平從鄉土社會中的“鄉土性”“差序格局”“禮治”三個方面匯報了《鄉土中國》的讀書感悟。他認為,土地是鄉土社會的根本,私人關系構成了鄉土社會的關系網絡,而禮治規范則維系著鄉土社會的自恰運轉。盡管城市化進程仍在不斷推進,但當今中國的社會根基仍與鄉土血脈相連,閱讀《鄉土中國》,依舊能夠幫助我們在現代化進程中更深刻地理解中國社會的底色。
博士研究生張寧從人的本質、人的異化、人的解放、人的發展和對鄉村治理的啟示五個方面匯報了《政治的邏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原理》,闡述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揭示人類社會政治現象的本質特征,尋求改造世界,實現人類解放的途徑和方法。在鄉村語境中,這意味著要讓農業重新成為農民愿意從事、能夠從中獲得尊嚴和發展的職業。
碩士研究生陳思迷匯報了杜贊奇的《文化、權力與國家》,闡述本書聚焦于20世紀上半葉中國國家政權建設在鄉村層面的實踐困境,探討在國家權力下沉的過程中,其與鄉村社會固有的“權力的文化網絡”如何相互作用與沖突,進而導致“國家政權內卷化”的現象。通過對“權力的文化網絡”“保護型/營利型經紀”以及國家汲取資源能力與鄉村社會承受能力之間張力的剖析,揭示了國家權力在改造傳統鄉村社會時所面臨的復雜性與內在悖論。
碩士研究生徐夢星匯報了羅伯特·D·帕特南的《使民主運轉起來》,闡述本書聚焦于民主制度在地區層面的實際運行邏輯,探討在意大利不同地區的治理語境下,各種社會資本與制度安排如何相互作用、相互賦能,進而塑造民主治理的質量、效率與可持續性。通過對社會資本(信任、規范、網絡)與正式民主制度、地區歷史傳統與現代治理實踐、公民參與與政府績效等多方面關系的剖析,揭示民主在不同區域、不同社會基礎中落地生根的運行規律與現實差異。
碩士研究生何虹雨從農村稅費改革、村民自治、縣政-鄉派-村治以及現代鄉村生活治理張力平衡五個方面匯報《鄉村治理與中國政治》,認為中國鄉村治理的核心是通過制度重構平衡縣、鄉、村權責,激活村民自治,實現農民減負與基層民主同步發展。
碩士研究生王迪娜匯報了杜贊奇的《文化、權力與國家》,探討了20世紀上半葉,中國國家政權試圖通過行政下沉、財政榨取和文化改造深入控制鄉村,但其現代化努力因忽視鄉村固有的“權力的文化網絡”而失敗。國家權力摧毀了原有穩定而有韌性的“保護型經紀”,卻未能建立有效治理,反而導致“營利型經紀”泛濫,形成“國家政權內卷化”,揭示了現代國家建設必須尊重并善用鄉村社會內在結構,而非單向強制滲透。
碩士研究生邱田月匯報了錢穆的《歷代中國政治得失》,闡述本書以漢唐宋明清為樣本,剖析政府組織、選舉、財稅、兵制之沿革。首先分析了中國政治制度的演進脈絡,漢以“士人政府”把知識定為權力入場券,唐用委員制拆權防獨裁,宋借科舉—理學補“散弱”財政黑洞,明廢宰相卻催生理性獨裁,清襲明制又加入部族私權。通過剖析古代中國制度創新總伴隨文化基因里的“懼獨”。文化把“家”外推為“天下”,科舉把知識變成可流通權力券,制度設計又深恐“一家獨大”而不斷分權、廢權。揭示了每輪改革都在解決舊壟斷的同時制造新的封閉,使傳統中國政制陷入“防獨反獨、愈防愈卷”的結構性悖論。
碩士研究生王鵬瑞分享了張靜的《基層政權——鄉村制度諸問題》一書,在分享中他分析了我國鄉村基層政權的結構性困境:即基層政權呈現出“懸浮”于鄉村社會卻又與國家權力脫節的“悖論形態”,其根源在于傳統“雙軌政治”向近代“單軌政治”的轉型,導致地方權威授權來源從地方社會轉向國家系統,形成與農民利益的結構性分離。當前基層政權兼具“公共服務”與“營利經營”雙重角色,演變為“營利型政權經營者”,而“向上負責”的干部選拔機制進一步加劇了與村民的互不信任。最后提出應重構授權機制以強化社會認同等措施從而推動基層權力的規范運行與鄉村治理體系的現代化轉型。

最后,陳文勝教授對此次會議進行總結。他首先肯定了同學們匯報“內容突出、觀點明確”的表現。隨后,陳文勝教授指出,讀書能夠鍛煉總結與歸納能力,而上臺匯報則有助于提升表達與溝通能力,這兩項能力應當并重培養、協同提升。針對后續學習,他進一步提出三點要求:一是掌握科學讀書方法,帶著問題閱讀,主動建立概念關聯;二是厚植“為鄉民立命,向村野求真”的精神;三是保持探索學問、追求真理的初心。(何虹雨 徐澤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