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專題欄目 >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

知名專家教授如此重點解讀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

[ 作者:白舒婕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2-17 錄入:吳玲香 ]

2015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歷史性的“十二連增”,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資源利用的弦繃得越來越緊,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越來越接近極限。面對資源條件與生態環境的雙重“緊箍咒”,迫切需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2016年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

內容

基本建立農業資源有效保護、高效利用的政策和技術支撐體系,從根本上改變開發強度過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狀況。實行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嚴格控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規模。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加強耕地質量調差評價與檢測,擴大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規模。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剛性約束,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對重要生態系統和物種資源實行強制性保護。

解讀

農業資源重點是土地資源、淡水資源和生物資源。中國社科院農業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指出,在土地資源方面,一些地方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過多地占用耕地和占用優等耕地卻以劣等耕地補充的傾向尚未完全扼制,農業過度開墾林地和濕地等現象時有發生,農業生產過度施用化肥導致土壤肥力下降特別是土壤中有機質減少過多問題十分突出。在水資源方面,我國一些雨水少和地表水不足地區,出現過度利用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快速下降。目前,各地普遍存在著破壞生物多樣性而又難以克服的難題。這些問題迫切要求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必須利用的農業資源要確保高效。

李國祥說,過度開發、粗放利用農業資源,必然導致農業發展的不可持續性及其生態環境等惡果,最終會遭到大自然的懲罰。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從法治不可逾越的紅線和補償機制的構建,以及健全技術體系和政策體系等方面部署了保護和利用農業資源的具體舉措。

他還表示,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和落實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就是要保證耕地資源不減少,守住耕地和水資源等紅線,這在當前糧食“十二連增”后實施藏糧于田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意義更加深遠。大力實施農村土地整治、全面推進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剝離再利用,以及擴大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規模,就是要確保土地質量及其資源利用的可持續。加強物種保護,既對我國農業種業發展等將產生重要有利影響,又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加快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

內容

實施并完善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實施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區域示范工程。積極推廣高效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通過輪作、休耕、退耕、替代種植等多種方式,對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開展綜合治理。實施全國水土保持規劃。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解讀

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認為,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十三五”發展的“創新、協同、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其中綠色發展是其中重要的內容,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正是為了體現這一種精神。針對當前我國農業環境問題,一號文件主要體現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提出了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實施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區域示范工程。20153月,農業部表示,將在全國范圍內啟動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力爭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和主要農作物農藥利用率均達到40%以上,分別比2013年提高7個百分點和5個百分點,實現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

二是積極推廣高效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如浙江象山縣“種養結合”“農牧漁結合”“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立體養殖”“農漁產品加工下腳料再利用”“服務節約型”和“大塘港水庫增殖放流”等七大生態高效循環農業模式。

三是提出了對不同的問題進行兩個綜合治理:一是提出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采取不同的方式,來進行相應的綜合治理。二是提出對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進行綜合治理。

此外,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輪作、休耕、退耕、替代種植四種方式十分具體可行,是我國借鑒國外成功的作法,也是我國傳統農作物耕種制度的優良傳統,符合耕地保護科學性,能夠促進我國耕地可持續發展,更能夠發揮其重要作用。

加強農業生態保護和修復

內容

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以上,濕地面積不低于8億畝。實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適當提高補獎標準。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制度。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完全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開展近海捕撈限額管理試點,按規劃實行退養還灘。開展跨地區跨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試點。

解讀

目前,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態勢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轉,農業原本具有的生態恢復修復功能嚴重退化,特別是發揮生態功能的森林覆蓋率還不高,濕地減少過多,草原退化沙化以及水體污染還比較嚴重。為了更好地發揮農業生態功能,需要充分利用我國農產品供給充裕的有利時機,通過工程措施和經濟激勵機制建設等對林業生態系統、水生態系統及其草原生態系統進行保護、治理、修復。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了到2020年我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以上,濕地面積不低于8億畝等的具體目標要求,提出了要做好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和退牧禁采休魚禁漁的任務。中國社科院農業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指出,隨著國家這些措施的落實,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必然得到有效扼制,人們對生態環境的價值認識必須會得到提升,生態文明和經濟社會發展必將更加協調。

“值得指出的是,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生態保護和修復比較注重工程措施,各地出現邊建設邊破壞的不良后果。未來在國家不斷加大投入實施技術工程基礎上,各地在貫徹中央一號文件時還需要更加注重采取經濟手段和法治手段來保護和修復農業生態。”李國祥說。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新形勢下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農村產業發展、農村經濟繁榮了,農民的就業機會增加了,收入自然就會增加。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核心是完善利益聯結機制。2016年一號文件專門對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利益聯合機制、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等方面提出了政策要求。

實施食品安全戰略

內容

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到2020年農獸藥殘留限量指標基本與國際食品法典標準接軌。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實施獸用抗菌藥治理行動。加快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深入開展食品安全城市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開展農村食品安全治理行動。強化食品安全責任制,把保障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作為衡量黨政領導班子政績的重要考核指標。

解讀

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表示,2015年我國出臺了新的《食品安全法》,被稱為是我國最嚴格的法律,但關鍵是要落實。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了《食品安全法》的重要性:安全的農產品首先是生產出來的,因此,加快完善食品安全的國家標準,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十分重要。再次提出加快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信息平臺,加強標準化體系建設,健全風險監測評估和檢驗檢測體系。提出了安全食品城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任務,具有實際的抓手。

文件還提出創建優質農產品和食品品牌。自從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十二連增”,肉類、水產品、蔬菜、水果、禽蛋、棉花、油料等七種農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國農產品和食品的品牌較少,知名度、美譽度不高,將農產品品牌和食品品牌提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我國農產品和食品由數量向質量、效益、生態等轉變的重要內容。”洪濤說。

2015年底,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出統一規劃、分類推進的原則,提出推進食用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食品追溯體系建設、主要農業生產資料追溯體系建設。今年一號文件再次強調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信息平臺,加強標準化體系建設,健全風險監測評估和檢測體系。

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利益聯合機制

內容

促進農業產加銷緊密銜接、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培育農民增收新模式。支持供銷合作社創辦領辦農民合作社,引導農民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分享產業鏈收益。鼓勵發展股份合作,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方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程。

解讀

為提升農民種田收入,國家持續11年主要農產品價格的最低收購價制度導致我國經濟的價格持續剛性上漲,導致我國總體的價格水平持續上漲,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持續下滑。

今年一號文件提出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利益聯合機制,新華社特約經濟分析師馬文峰指出,應加快推行農產品的目標價格直補制度,實現保證農業生產者基本收益率條件下,實現農產品的市場,實現農業食品產業的市場化,提升農業產業的價值增值的提升,達到提高農民收入,加速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建設,便利資金投向農村地區生產與經營,遏制大量資金農村流向城市所導致從而導致城鄉差距擴大現狀;逐步轉向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城鄉經濟的一體化的發展。

當前我國農村地區的缺少有效社會化的養老保障機制,同時外出農民工無法享受工作居住地的正常的社會保障,使得農民必須最終依靠少量的承包田的作為左后的養老保障,嚴重阻礙農村地區土地經營權的流轉,導致當前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的發展無法適應總體經濟發展需要。

對此,馬文峰表示,國家應較大幅度提升城鄉居民養老金保證水平,讓退休老年農民通過養老金和土地流轉收入可以有效保證老年農民老有所養,從而便利農村土地的流轉,大幅提升種植業勞動者的土地經營規模,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專業化,提升農業經營利潤率水平和盈利能力。

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內容

將職業農民培育納入國家教育培訓發展規劃,基本形成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把職業農民培養成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辦好農業職業教育,將全日制農業中等職業教育納入國家資助政策范圍。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行動,通過5年努力使他們基本得到培訓。優化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把一部分資金用于培養職業農民。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職業農民養老保險辦法。

解讀

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村年輕人成為農民工,外出務工經商,生活在農村的和從事農業的主要是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誰來種地?這個問題成為我國三農領域的突出問題,迫切需要解決。

中國社科院農業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今年一號文件部署了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工作,從培育目標、培育辦法、培育重點對象等多方面作出了很多詳細的安排。人是最活躍的生產力。培育職業農民,目的就是要從農民中培養出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讓現代農業發展后繼有人。培育辦法既要利用現有的專門教育資源,又要做好短期培訓工作。培育對象應主要從農村青年、返鄉農民工、農技推廣人員、農村大中專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中選擇。

從農村挑選有志于現代農業建設和有助于家鄉建設的年輕人,通過政策扶持教育來培養培訓,最終不僅可以用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來直接應用于現代農業建設實踐,而且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因為具有了良好的科技素質就可以更好地開展創新,甚至可能成為帶領農民增收致富,是我國農業農村未來的希望。

李國祥強調,值得注意的是,培育成就的職業農民,怎樣才能獻身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這則要求政府支農項目應向職業農民傾斜以讓職業農民能做成事,也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等以解決農業比較效益偏低問題,還需要探索讓職業農民享受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同等的社會保障以解決后顧之憂。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國際商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午夜在线一区二区日韩电影院 | 综合高清亚洲国产 |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欧美国产 | 最新国产亚洲精品免费va在线 | 日本中文一二区有码免费 | 日本免费中文在线视频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