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鄉鎮機構改革提高基層服務水平
漢壽縣位于湖南省北部,是常德的南大門,全縣總面積2034平方公里,人口82萬,轄29個鄉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
一、堅持多管齊下“瘦身”,靠理清思路引領改革
2002年,在鄉鎮職能轉變最大、運轉極為困難的時刻,縣委、縣政府根據省、市文件精神,先后出臺了《漢壽鄉鎮機關事業單位改革方案實施意見》等5個規范性文件,確定了改革的基本思路,強力推進改革。
一是大力精簡鄉鎮機構。目前,鄉鎮機關統一設置黨政辦公室、計劃生育辦公室和綜合治理辦公室;每個鄉鎮設事業站所6個,其中計生所、農綜站、農經站、廣電文化站、水利站為必設機構,鄉鎮因地制宜設置1個。全縣鄉鎮站所由原來的564個精簡到151個,精簡達73.2%。
二是重新核定人員編制。全縣鄉鎮行政編制由改革前835名精簡至639名,精簡了23.4%;鄉鎮事業編制由1861名精簡到950名,精簡了48.95%,每個鄉鎮的事業站所只定編16—17名。
三是規范配備領導職數。嚴格執行湘發【2001]5號文件關于鄉鎮領導職數配備規定,一、二類鄉鎮配備9名,三、四類鄉鎮配7名,黨委、人大、政府領導班子交叉任職。全縣鄉鎮領導職數由362名精簡為234名,減幅達35.4%。
四是穩步推進撤鄉簡組。實行縣城周邊鄉鎮五合一和另一中心鎮兩合一,撤銷鄉鎮場5個。大力精減村干部,每村只設村干部3—5名,推行村支部書記和村主任“一肩挑”;取消村民小組長,將原來的3—4個小組合并為一個片,每片設1名由村干部或無職黨員擔任的聯絡員。全縣共精減村組干部5000多人,每年減少村組運行支出及干部工資、補貼近1000萬元。
二、堅持多途并舉“分流”,靠搭建平臺推進改革
改革中,全縣共分流鄉鎮機關和站所干部職工1771名,每年減少行政成本2000多萬元,有效減輕了財政壓力和農民負擔。人員分流是機構改革的難點,我們的辦法是:徹底清退臨雇人員,對非財政金額供養的1970名站所人員先一次性解除人事編制關系,使其由“單位人”變成“社會人”,然后實行全員競爭上崗。對落聘分流人員,多渠道、多方式為其搭建平臺,幫助他們實現再就業。
一是解除關系清退一批。對鄉鎮雇請的120名臨時工,按“誰雇請誰清退”的原則,一律解除臨時用工關系,由鄉鎮給予一次性經濟補償,并辦理相關法律手續。原擔任過村干部的,經濟補償后按本鄉鎮同類村干部享受有關待遇。
二是創辦實體轉換一批。降低分流人員創業的市場準入門檻,并在稅收、規費、貸款等方面給予最大限度的政策支持,為他們自主創業創造條件。改革后,全縣共有334名下崗分流人員辦起了公司、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經營性實體,103名分流人員建立無公害蔬菜、花卉苗木、龜鱉養殖等種養基地5萬多畝,為2560名城鄉富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崗位。
三是到村任職安置一批。共選派67名中青年干部下村任職,并在身份保留、工齡計算、重新上崗、工資待遇等方面出臺保障政策,調動積極性。幾年時間里,全縣30多個由分流干部擔任村級組織負責人的落后村,一躍變成了全縣乃至全市聞名的“紅旗村”。
四是自謀職業推出一批。對自愿放棄崗位主動外出謀職的,優先給予補償,優先辦理保險,優先享受下崗失業人員優惠政策。同時,以縣職教中心為陣地,對其進行職業技術培訓,免費提供就業信息,積極為落聘分流人員尋求新的就業崗位。改革后,落聘人員中有95%以上(近千人)的人實現了再就業。
三、堅持多方努力“配套”,靠落實政策保障改革
一是改革資金堅決兌現到位。改革必須付出成本。當時,我們主要通過縣財政拿一點、黨政干部集一點、鄉鎮財政擠一點以及站所辦資產變現籌一點等多種途徑,保證了分流人員的集資款、個人欠款、再就業補償金一次性支付到位。其中再就業補償金年標準不低于縣最低工資標準,由鄉鎮根據本單位的經濟承受能力和原工作人員身份性質確定,補償年限最多不超過20年;對統一分配的大中專畢業生或政策性人員,工作年限不滿5年的按5年計算一次性經濟補償;對本人申請不參與競聘,主動下崗自謀職業的人員,增發一定數額的補償金。
二是政策待遇全面保障到位。按照“區別對象、確定標準、分期繳納”的原則,積極為改革前在編、在冊、在崗人員辦理社會養老保險。對于落聘人員欠繳的1800多萬元養老金,按照集體與個人分擔的規定比例進行補繳,鄉鎮暫時無力補繳到位的,經縣政府批準后簽訂協議,實行“鄉鎮先掛帳進入,后補繳到位”,從改革第二年起分5年償還。未聘人員從落聘之日起,按有關文件精神到企業社保機構參保,投保年限合并計算。
三是有情操作認真落實到位。改革無情,操作有情。縣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分流人員的思想穩定工作,針對分流人員不同的家庭狀況、心理素質、承受能力等實際情況,確定專人和分流人員保持緊密聯系,并經常走訪談心,隨時了解情況、掌握動態,盡力幫助他們解決就業、生活等方面的實際困難,確保了分流人員的思想穩定。
四是機構編制嚴格管理到位。改革后的這些年,縣委、縣政府嚴格落實中央關于鄉鎮機構編制“只減不增”的要求,堅持事業站所限額設置不動搖,堅持空編進人不動搖,堅持嚴禁編外用工不動搖。每年縣委、縣政府都要對鄉鎮機構編制政策執行情況進行專項督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目前,全縣鄉鎮事業站所比改革初期減少3個,鄉鎮行政空編166名,事業站所空編225名。
四、堅持多輪驅動“轉型”,靠創新機制深化改革
在精簡鄉鎮機構和人員編制的同時,我們強力推進了鄉鎮政府的職能轉變,將鄉鎮工作的主要精力轉移到提高鄉村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水平上來,建設服務型基層政府。
一是打造公共服務平臺。從2008年開始,全縣累計投入500多萬元,在所有鄉鎮都建立了政務中心,村一級設立政務服務代辦點,對群眾需要辦理、咨詢和服務的事項實行“一個中心”承接,“一個窗口”辦理,“一個人跑腿”、“一條龍”服務。目前,服務內容已拓展到戶籍登記、證件辦理、生育審批、農經服務、涉農補貼發放等10多個方面。同時,加強鄉鎮政務中心建設考評,將基層群眾的評價作為考核的重要依據,提高了干部為民服務的意識。
二是實行以錢養事定酬。按照“縣級財政保經費、鄉鎮政府保密度、技術部門保質量”的思路,對排灌機埠管護、動物防疫、農村電影放映等公益性服務實行“公開競標、市場運作、政府買單、錢隨事走、按績取酬”的“購買服務”模式,變“養人”為“養事”。近年來,全縣每年投入資金500多萬元用于基層動物防疫員服務報酬和強制免疫工作;每年投入專項資金60多萬元,為全縣500多個行政村免費放映電影6000多場。
三是創新經濟管理方式。按照“市場能解決的,政府不干預;民間能負擔的,政府不包辦”的原則,以棉麻、花木、蔬菜、水產等主導產業為基礎,通過設立發展獎勵基金、免征所得稅和營業稅、提供免費技術服務、放開經營領域,鼓勵和扶持發展龍頭帶動型、科技服務型、產品營銷型、大戶帶動型、專業技術型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270多家,覆蓋農戶3萬多戶。通過各種專業合作組織,架起了千家萬戶經營與千變萬化市場之間的橋梁,很好地解決了各級政府“統”不了、經濟技術部門“包”不了、龍頭企業“辦”不了、農民單家獨戶“干”不了的許多問題。
(作者系湖南省漢壽縣委書記)
來源: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湖南縣域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縣域發展參考》201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