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扣轉方式、調結構,大力推進“四化兩型”,深入實施“三三方略”,國民經濟保持較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步,實現了“十二五”的良好開局。縣域基本競爭力躋身全國百強、中部十強、綜合實力穩居全省四強。
一、綜合
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8.15億元,同比增長16.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5.09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16.12億元,增長21.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86.94億元,增長11.7%。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2.3:60.5:27.2調整為10.4:63.9:25.7。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達35643元。
二、農業和農村經濟
農業經濟平穩發展。2011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8.9億元,同比增長5.2%。其中農業產值21.71億元、林業產值2.79億元、牧業產值20.91億元、漁業產值1.92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58億元。
糧食產量再上新臺階。2011年,全市農作物播種面積為97.80千公頃,同比增加4.08千公頃,其中:糧食作物種植71.18千公頃,同比增加2.59千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達50.2萬噸,增加2.72萬噸,增長5.7%,其中稻谷47.80萬噸。全市種糧大戶、規模經營組織達1320個,流轉耕地26.5萬畝,占耕地總量的52.8%。
畜牧業生產穩定發展。2011年,全市肉類總產量9.77萬噸,同比增長1.7%;水產品產量2.06萬噸,增長5.1%。全年出欄肉豬118.2萬頭,增加4.3萬頭;出欄羊33.37萬頭,與去年持平;出籠家禽682.65萬羽,同比增加1.5萬羽。
農業生產條件改善。全年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19座,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提高到49.27萬畝,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抗御自然災害能力明顯增強。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65.21萬千瓦,同比增長8.6%,全市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0.5%,全年培訓農機技術工人1550人次。
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2011年,全市投入項目資金2500萬元,推動新農村示范村建設和100個村整建規劃工作,其中已完成80個村整建規劃外觀設計。改造縣鄉公路20公里,新建鄉鎮到村水泥(瀝青)路201公里。全年投入1950萬元資金建設飲水解困工程,幫助39700人解決了飲水困難。新建農村沼氣池1830個,清潔能源的使用進一步推廣。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在優化中壯大。2011年,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565.16億元,同比增長33.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459.23億元,增長48.5%。實現工業增加值200.72億元,按可比價增長23.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3.1億元,增長31.9%。工業經濟拉動GDP增長12.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75.4%。規模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81.3%。
支柱產業穩健發展。2011年,全市完成日用陶瓷51.06億件,同比增長27%;工業陶瓷70.42萬噸,增長29.2%;花炮3619萬箱,增長30.8%。陶瓷制造業上繳稅金33050萬元;鞭炮煙花制造業上繳稅金17011萬元。陶瓷和鞭炮煙花兩大產業實現的稅收收入分別占全市財政總收入的11.6%和6.0%。新興產業培育取得突破,引進汽車零部件、醫藥、新能源等產業落戶醴陵,成功發展四環有色金屬、開口笑酒業等總部經濟。
新型工業化繼續推進。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59.4%,同比提高4.4個百分點;工業企業實繳稅金7.27億元,增長6.9%;規模工業全部資產利稅率達19.8%;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占全部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達20%;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14.7%;單位工業用地面積實現工業增加值增長22.3%,建設用地供地率達到82.2%;研發經費支出達4.47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例為1.32%;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10.3%;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104.58億元,增長53.0%;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58.6%。產業品牌趨勢日益凸顯,成功注冊“醴陵陶瓷”、“醴陵釉下五彩瓷”、“醴陵紅瓷”、“醴陵煙花”、“醴陵花炮”、“醴陵鞭炮”6件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紅官窯”、“火炬”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中國馳名商標總數達4件。
建筑業穩步增長。2011年末,全市擁有等級以上建筑安裝企業34家,其中勞務分包企業11家。全年實現建筑業總產值34.1億元,同比增長27.1 %;全年完成增加值11.3億元,增長31.3%;完成房屋施工面積206.02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100.53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較快。2011年,全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3.48億元,同比增長35.3%,其中:城鎮以上投資120.98億元,農村投資22.5億元。
城市建設力度加大。堅持新型城市化,深入打好城市提質戰,成功創建省級園林城市,并在全省城市衛生檢查評比中榮居甲類縣級城市第一。“西氣東輸”二線工程、醴陵北22萬伏輸變電工程等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順利完工,岳汝高速、滬昆高鐵建設速度在全省全線排名前列。醴陵大道、國瓷路、淥江大道(三四期)、勝利路、中山南路等城市重點工程全面竣工,長慶大道、李畋中路、淥江防洪堤、泉湖體育館、長慶示范區總部大樓等項目扎實推進。
房地產投資繼續增長。2011年末,全市有房地產開發企業33家,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9億元,同比增長49.6%;商品房施工面積140.3萬平方米,增長47.6%;竣工面積37.2萬平方米,銷售面積61.6萬平方米,增長21.4%;實現銷售額21.8億元,增長45.9%。
五、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
交通運輸業持續發展。2011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1.12億元,比上年增長11.5%。全市完成客貨運換算周轉量17.25億噸公里,其中完成貨運量1.05億噸,完成貨物周轉量105.2億噸公里,完成客運量7912萬人次,增長10.2%,完成旅客周轉量33.41億人公里。
郵電通信業平穩發展。2011年,全市共完成郵電業務總量48738萬元,同比增長9%。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9.28萬戶,移動電話用戶55.2萬戶,互聯網用戶7.1萬戶。
六、國內貿易和市場物價
消費品市場持續增長。2011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97.13億元,同比增長16.9%。分地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 86.46億元,增長17.0%;農村消費品零售額10.67億元,增長15.9%。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85.84億元,增長18.1% ;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11.29億元,增長8%。全市共設立家電下鄉備案網點 254家,共銷售家電下鄉產品313802臺,金額78354萬元。
旅游業發展強勁。2011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59.14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1.4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9.3%、40.7%。按五星級標準設計的新太陽國際大酒店建成營業;按國家4A級景區標準建設的仙岳山文化景區建設已全面啟動;世界(醴陵)陶瓷藝術城項目啟動主體工程建設,李鐸博物館已奠基;東風大酒店順利通過驗收成為第一家四星級酒店,外貿大酒店申報三星級酒店進展順利,醴陵住宿業進入“星級”時代。
市場物價高位趨穩。2011年,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CPI)為105.1 %,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為105.4%。
七、招商引資和對外貿易
招商引資步伐加快。2011年,全年共引進投資30億元的項目1個,投資過10億的項目3個,投資過億元的項目12個。全年實際利用外資8712萬美元,完成境內引資53.19億元,其中省外境內資金23.03億元,市外省內資金30.16億元。策劃包裝重點招商項目27個,跟蹤洽談項目118個。
對外貿易快速增長。2011年,新批自營進出口企業16家,年末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的企業達199家。春秋兩屆廣交會共簽訂出口合同12070萬美元。全市外貿出口總額達7.3億美元,增長20%;出口收匯2.8億美元,增長28.4%。獲批國家首批陶瓷出口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范基地。
外商投資企業增長強勁。2011年,全市共有外商投資規模企業15家,完成工業產值達24.8億元,同比增長43%,完成出口交貨值12.9億元,增長20.2%
八、財政和金融
財政收入較快增長。按地方財政收入口徑,2011年全市完成地方財政收入為35.3億元,同比增長35.3%。其中上劃收入8.68億元,增長20.1%;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9.7億元,增長51.5%。按省管縣考核口徑財政總收入28.4億元,增長40.3%,財政一般預算支出32.53億元,增長29.8%。
金融業健康發展。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142.85億元,同比增長16.7 %,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106.97億元,增長15.6 %。各項貸款余額71.22億元,增長33.4%,存貸比為49.8%。
九、環保、科技、教育、文化、體育、衛生、廣電、安全生產
環境治理效果顯著。2011年,全市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1425.5噸,同比下降38.6%;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95.0%,工業煙塵排放達標率95.1 %,工業“三廢”綜合利用率達到100%。在全省率先通過中部地區環境監察二級標準化建設驗收,空氣質量良好天數達336天。
科技事業進一步發展。2011年,醴陵成為“第一批湖南省知識產權工作示范縣市”,連續八次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稱號。全年科技計劃項目立項申請12項,科學技術本級支出2995萬元,申請專利655項。年末擁有高新技術企業 24家,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 44.8億元。
教育水平全面提升。2011年,全市高考上線率同比提高18.5%,其中二本以上上線1670人,上線率43.8%,同比提高6.7%。完成41年合格學校建設任務,陶瓷煙花職業技術學校晉升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共免除城鄉義務教育階段雜費3403 萬元,普惠面達到100%;發放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606萬元,惠及 9294人次。全市小學入學率為100%,輟學率為0%,升學率為100%;初中入學率為100%,輟學率控制在0.45%。至年末,擁有普通中學49所,在校學生32928人;小學177所,在校學生52786人。
文體事業蓬勃發展。2011年,成功舉行166場(次)各類文化活動,免費送戲下鄉演出142場,觀眾人數達17萬余人。推進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工程,累計放映農村電影4400多場次;完成14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41家“農家書屋”建設任務。群眾體育活力十足,全年共舉行各類賽事體育25場(次),常年堅持參加健身活動的人數由5000余人增加到30000余人。
衛生事業長足發展。2011年,全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繼續走在全省前列,全市參合農民達81.3萬人,參合率為95.02%;累計補助35.72萬人次,補助金額達16387萬元,統籌地區政策范圍內補償率71.51%。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全面開展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對藥品進行網上集中招標采購和統一配送。加大醫療衛生基礎建設投入,改善城鄉就醫條件,穩步推進市中醫院住院綜合樓建設。加大重大疾病、重點傳染病防控力度,實現公共衛生服務全面覆蓋。
廣播電視事業加快發展。2011年末,全市廣播電視有線用戶達到67830戶,其中,數字電視用戶53200戶,全市廣播綜合覆蓋率為99.39%,電視綜合覆蓋率為100%。全年主辦《醴陵新聞》、《零距離播報》各290期,播出新聞稿件4000多條,制作播出各類專欄900余期及30余組系列報道和重大主題報道,集中反映了全市改革、穩定、發展的豐碩成果以及各條戰線的工作業績。
安全生產形勢較好。2011年,全市發生各類安全生產傷亡事故239起,死亡25人,傷346人,其中:鞭炮煙花行業事故3起,死亡5人。全年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236起,死亡20人,傷346人。全年億元GDP事故死亡人數為0.074人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2011年末,全市戶籍人口為104.42萬人,其中: 農業人口89.20萬人,非農業人口15.22萬人;在總人口中,男性53.42萬人,女性51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47:1。全年符合政策生育率為90.9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46‰。年末常住人口為94.8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6.01萬人,農村人口48.86萬人。按常住人口比例計算,城市化率達到48.5%。
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2011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1815元,同比增加3009元,增長16.0%;2011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1398元,增加2094元,增長22.5%。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14416.1元,增長15.4%,其中食品支出4792.61元,增長11%;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7638.73元,增長22.3%,其中食品支出為3125.46元,增長16.9%。
社會保障水平明顯提升。2011年,全市新增城鎮就業7976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9336人,城鎮人口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五大保險”參保人數達68萬人次,支付各種待遇5.16億元;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達99.8%。發放城鄉低保資金8510萬元,惠及5.6萬人。發放城鄉醫療救助資金148.2萬元,救助837人。新改擴建敬老院3所、五保之家4所,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達40%。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000棟,新建農村保障性安居房200棟,新改建廉租房738套、經濟適用房613套,發放住房租賃補貼6217戶、759.6萬元,解決了2.2萬人的住房困難問題。住房保障工作位居全省先進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