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堅持“領跑進軍”戰略,充分利用“兩型社會”之契機,積極應對各種復雜局面和不利因素,開拓創新,負重拼搏,全縣經濟社會穩中求進,和諧發展。
一、綜合經濟
經濟總量:初步核算,全年累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9.6億元,同比增長17%,連續5年保持17%以上的增幅。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7.8億元,增長7%;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50.8億元,增長20.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81億元,增長13.5%;按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GDP達到46372元(按年均匯率折算為6767美元),人平比上年增加9856元,增長15.8%。
經濟結構: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1.5:64.6:23.9調整為10.2:67.9:21.9。一三產業比重分別下降1.3和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提高3.3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4.5%、75.8%、19.7%;分別拉動GDP增長0.8、12.9、3.3個百分點。
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經濟發展中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質量效益有待加強;第三產業增長乏力;就業再就業壓力加大,社會保障需進一步完善;環保容量不足,節能減排任務艱巨;城鄉居民增收渠道不寬等。
二、農業
農林牧漁業穩步增長。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8.9億元,增長7%。其中,種植業產值29.6億元,增長6%;畜牧業產值25.7億元,增長8.3%;漁業產值1.4億元,增長8.9%;林業產值1.2億元,增長3.9%。
農作物播種面積穩中有增。糧食播種面積124.1萬畝,增長4.7%;豆類播種面積1.1萬畝,增長14.8%;瓜果類播種面積2.1萬畝,增長4.4%;茶園面積?8.7萬畝,增長7.4%;果園面積6.4萬畝,增長4.9%。
主要農牧產品產量有增有減。糧食總產量55.9萬噸,增長3.8%;油料總產量0.76萬噸,增長45.7%;茶葉總產量1.7萬噸,增長13.3%;蔬菜總產量81.4萬噸,下降6%;水果總產量5.8萬噸,增長5.4%;出欄肉豬242萬頭,增長2.5%;出籠家禽177.9萬只,增長10.5%;出欄羊1.88萬頭,下降46%;水產品總產量1.6萬噸,增長2.6%。
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加快。現有省級農業龍頭企業7家,市級龍頭企業21家、新增加1家。全縣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完成加工產值79.1億元,增長19.4%。年產值過億元的企業18家,新增1家;過千萬元的企業19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94家,新增46家,連接農戶5.4萬戶,逐步形成了農戶與企業、市場之間的緊密聯結機制。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16.05萬畝,新增5.47萬畝,其中耕地流轉12.37萬畝,土地流轉涉及185個村、5.26萬戶農戶,促進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農業機械化進程加快。農業機械總動力998094千瓦,增長9.1%;當年機耕面積(按耕地面積計算)127.1萬畝,增長10.9%;當年機播機插面積2.7萬畝;當年機收面積120.4萬畝,增長67.5%;新推廣聯合收割機、插秧機等大型新型農機具1317臺,累計投入各類農業機械17.12萬臺次,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5.6%。
農業科技含量不斷提升。零排放養殖技術開始推廣,開展新型農民科技培訓8.46萬人次,引進各類農作物新品種22個,推廣面積80萬畝,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面積59.7萬畝,設施栽培面積5.5萬畝,蔬菜農殘合格率達97.31%,居全省領先水平。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經濟增長勢頭依然強勁。2008年完成工業總產值714.4億元,增長23.8%;實現工業增加值224.6億元,增長21.7%。按規模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637.7億元,增長24.5%;規模以下企業完成76.7億元,增長18.5%。經開區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09億元,增長25.6%;鄉鎮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28億元,增長20.4%。“一區七園”累計完成規模工業產值606億元,增長25.3%,占全部規模工業的95%;其中經開區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占全部規模工業的79.9%;“七園區”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占全部規模工業的15.1%。工程機械、汽車零部件、電子信息三大產業累計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428.6億元,增長34.9%,占全部規模工業的67.2%。三大產業拉動長沙縣規模工業增長19.4個百分點,其中:工程機械產業和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分別拉動長沙縣規模工業增長18.9個百分點和3.2個百分點。70家億元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560億元,增長26.5%,占規模工業總產值的88%。其中完成10億以上產值的企業有9家,完成產值404.8億元,占規模工業總產值的63.5%;億元企業、10億以上分別比上年增加9家、1家,僅三一集團一家企業完成產值208.9億元,比上年增加81.6億元,占規模工業總產值比重達32.8%。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有漲有跌。全年生產汽車81703輛,下降7.2%;壓實機械1375臺,增長4.7%;液體泵962臺,增長58.5%;鏟土運輸機械3492臺,增長129.7%;混凝土機械6267臺,增長38%;制冷空調設備3791臺(套),增長5.2%;水泥481.7萬噸,下降8.4%;加工精制茶2.3萬噸,增長5.1%;飼料17.3萬噸,增長15.4%。
企業效益滑坡。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惡化,對企業經營效益影響明顯。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38.9億元,增長22.5%;實現利稅61.9億元,下降20.3%,其中利潤總額33.2億元,下降40.7%。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19.7%,下降19.7個百分點。其中總資產貢獻率12.2%,下降6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率1.8次,下降0.14次;成本費用利潤率5.6%,下降6.3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191638元/人,增加20.7%;產品銷售率98.9%,下降1.3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59.6%,提高0.3個百分點;資本增值保值率119.8%,下降18.4個百分點。
建筑業穩步發展。全縣39家三級以上建筑企業完成產值99.2億元,增長1.5%;實現增加值26.2億元,增長8.8%;其中33家三級以上總承包建筑企業共完成產值98.7億元,實現利稅總額6.2億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積為1127萬平方米,竣工產值90.5億元,發放工資、福利費總額分別為16.9億元、2.5億元。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
投資規模繼續擴大。2008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73.3億元,增長31.6%。按部門分:經開區建設局完成投資4.9億元,占計劃的81.7%;經開區產業局完成投資35.1億元,占計劃的140%;投資公司完成投資8.2億元,占計劃的141%;鄉鎮完成投資58.4億元,占計劃的110%;教育系統完成投資0.5億元,占計劃的71%;省市重點工程項目投資10億元,占計劃的53.2%;其他(包括房地產投資)投資55.9億元,占計劃的115%。由此看出,這七部分投資已有四部分按年初計劃超額完成任務。按地區分:城鎮及以上投資159.7億,增長32.6%,農村投資13.6億,增長20%。按產業分:一產業完成投資10億元,增長38.9%;二產業完成投資72.1億元,增長33.3%;三產業完成投資91.2億元,增長29.5%。其中:工業(69.1億元)和生產性服務業共完成投資99.2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57.28%,超額完成市對縣績效考核目標1.28個百分點。
2008年60家房地產開發企業67個樓盤完成投資49.7億元,增長56.9%。高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5.8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完成40.9億元,增長94.9%;辦公樓完成1.4億元,增長180%;商業營業用房和其它附屬設施分別完成投資2.9億元和4.5億元,分別增長26.1%和30.8%。商品房銷售面積124萬平方米,下降25%;商品房銷售額34.5億元,下降35%;平均價格為2782元/平方米,下降436元/平方米。
五、貿易和經濟合作
全年批發和零售業實現增加值11.7億元,增長11.8%;住宿和餐飲業實現增加值3.2億元,增長12.1%。
200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9億元,同比增長22.2%,為5年以來最高增速。按行業分,批發行業2.4億元,同比增長21.9%;零售行業67.9億元,同比增長21.8%;住宿和餐飲行業8.3億元,同比增長26.6%。其他行業0.4億元,同比下跌5.3%。按地區分,城鎮完成零售額49.9億元,同比增長23.3%;農村完成零售額29.1億元,同比增長20.1%。
汽車、石油等消費熱點繼續得到培育,拉動了居民消費。14家4S店共銷售各類汽車24830臺,比上年增加664臺;實現銷售額32.1億元,同比增長1.9%;實現零售額23.2億元,同比增長20.8%。全年石油零售額5.8億元,同比增長68.1%。
招商工作再上新臺階。2008年共引進外資項目11個,到位外資達2.29億美元,同比增長18.3%;引進內資項目175個,到位內資達61.4億元,同比增長26.7%,其中市外內資44.9億元,同比增長19.2%。節會活動成效顯著,引進了一批有影響的項目。中國?長沙工程機械與汽車產業合作洽談會共簽約項目66個,簽約合同總金額達220.68億元;組團參加的“滬洽周”簽約項目共21個,金額達150多億元;中國?長沙現代農業投資洽談會重點推介了165個農業招商引資項目,簽約項目87個,簽約金額達107.48億元。
對外貿易保持增長。全年完成進出口總值18.35億美元,同比增長27.2%;其中出口9.84億美元,同比增長57.7%,進口8.5億美元,同比增長3.9%。
六、運輸、郵電、旅游
交通運輸穩定發展。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全年實現增加值12億元,增長15%。年內共實施縣鄉公路和村級公路項目20個,總投資達到1.7億元,建設總里程442.1公里;全年客、貨運量分別達到925萬人次、1545萬噸;客、貨運周轉量分別達到53811萬人公里、78688萬噸公里。年末民用汽車擁有量31115臺,增長17.1%;其中個人汽車26202臺,增長17.2%。
郵電通信業保持增長。完成郵電業務收入6.85億元,增長2.2%。其中,電信業務收入1.5億元,郵政業務收入0.52億元,移動計費收入4.02億元,聯通計費收入0.81億元。年末固定電話用戶達到184424戶,下降28.9%;其中住宅電話141151戶,鄉村電話用戶85353戶。年末計算機互聯網用戶達到26371戶,增長5%;年末全縣移動電話用戶數達到573360戶,凈增58081戶。全縣干線郵運線路102條,總長408公里,投遞段道102條。
旅游產業蓬勃發展。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數946.2萬人次,增長21%;實現旅游收入10.9億元,增長22%。目前,全縣共有各類農家接待點862家,從業人員5204人,固定資產投資65749萬元。其中星級“農家樂”58家,全年共接待游客397.5萬人次,增長24.6%,實現綜合收入3.17億元,增長26.8%。各類餐館811家,旅館375家,接待人數2700余萬人次,營業收入2.89億元,上繳稅金1250.43萬元。
七、財政、金融、保險
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全縣財政總收入(含國土收入)登上40億元新臺階,完成40.7億元,增長27.5%;完成一般預算收入17.2億元,上劃稅收20.6億元,分別增長30.4%、33.6%;完成地方財政收入(市口徑)27.3億元,增長27.8%。完成一般預算支出25.4億元,增長24.6%。全年用于“三農”的資金投入達到15億元,增長33.6%。其中:教育支出4.4億元,增長23.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8億元,增長12.2%;醫療衛生支出1.4億元,增長55.4%;城鄉社區事務支出3.5億元,增長81.6%;公共安全支出1.3億元,增長6%。全年完成非稅收入6.5億元,其中行政性收費收入0.6億元、政府性基金0.2億元、國土收入(土地出讓金)3.5億元。
金融行業支撐能力穩步提高。金融業實現增加值3.4億元,增長16.7%。12月末全縣各項存款余額197.5億元,增長22.1%;居民儲蓄102.5億元,增長27%;各項貸款余額136.5億元,增長24.8%;金融機構網點數153個,職工總人數1277人。
保險業發展加快。全縣各項保險(不含離退休人員)參保單位3551個,參保總人數達236464人,新增參保83785人,其中企業養老保險新增參保11877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43234人。各項基金總收入34955.9萬元,基金總支出21930.6萬元,為10980名機關事業、企業離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13563萬元,16627人次報銷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待遇7009萬元,1381人次報銷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待遇356萬元,為957人支付生育保險待遇147萬元,為506人支付工傷保險待遇439萬元,為277人發放失業金58.6萬元,為236名企業職工辦理了退休,為2000余名靈活就業人員發放社保補貼440余萬元。社保基金規范運作率和基金安全完整率均達100%。全年共計發放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含五保供養)388531人次、0.3億元;共發放城鎮低保170084人次、0.3億元。今年新啟動和推進了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共有43234人參保,順利完成了市目標考核任務。
八、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事業成效顯著。全年縣科學技術總支出4937萬元,其中縣本級財政安排科技專項發展資金2620萬元。安排科學技術普及支出160萬元,人均達2.06元。全縣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56294人。全縣87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00.9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開發經費達10.98億元。全縣申請專利592件,增長11%,其中授權專利420件,授權發明專利167件。全年實施專利248件,實現銷售收入26.06億元,增加利潤2.7億元。有11項成果獲得省、市科技進步獎,先后有“金茶”、“圣保羅”等5個商標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石立”等41個商標被評為全省著名商標。先后獲得了“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省知識產權示范創建縣”等榮譽,還申報了“國家知識產權強縣”。
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2008年全縣學齡兒童入學率、女童入學率、農村學齡兒童入學率均為100%;初中鞏固率、初中升學率、高中升學率分別為99.99%、95%、70%;高考參考人數、高考錄取人數分別為6005人、4000人,錄取率為61.5%;比上年提高約4個百分點。全面落實新機制政策,覆蓋各級各類學校投入資金3865.8萬元,新機制補助生小學270元/生、初中418元/生,補助貧困寄宿生占寄宿生總數的41%,所有指標均高于省定指標。繼續推進“免補”工作,實現財政補助251.3萬元,比上年增加了107.3萬元,補助貧困寄宿生人數達5997人,占寄宿生數的33%。繼續加大扶貧助學力度,組織資金304.4萬元,社會各界扶助資金近100萬元,扶助高中貧困生1800多名。高考質量喜獲全面豐收,全縣本科實際上線人數文科1517人,理科2146人,本科總上線率達65.28%,本科上線率居九區縣(市)第一。深入推進教育基金會工作,全縣已籌集教育基金1056.5萬元,募集基金用于發展教育事業427.1萬元。
九、衛生、文化、體育
衛生事業全面發展。全年衛生總預算達到5038萬元,比去年增加了1488萬元,增幅41.91%。直接用于疾病預防、衛生監督、婦幼保健的各類經費(人員工資、工作經費、專項經費等)為1730萬元,占衛生經費比例的34.34%,全縣有醫護人員2094人。
衛生監督執法工作進一步規范。全年發放衛生許可證2300家,對從業人員進行健康體檢3574人,體檢率98.22%。婦幼保健工作保持穩定發展局面。對20個鄉鎮2281名孕產婦進行了集中產檢,篩出高危產婦417人,全部實現住院分娩,高危管理率達100%。通過不懈努力,今年長沙縣再次實現了全縣孕產婦零死亡的好成績,愛嬰醫院創建達100%,住院分娩率99.9%、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8.33‰,鞏固了產科合格縣的成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成果進一步鞏固。2008年長沙縣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為681423人,率先在全省實現了全員參與,全年共對41000人次的參合農民進行了總額5400萬元的住院補償。
文體事業碩果累累。全年共組織五彩星沙廣場文體活動50場次,送文化下鄉80場次,觀眾人數累計達20余萬人次,組織10支放映隊,深入鄉鎮、村、組放映2300余場,觀眾達30多萬人次。組建13支文藝團隊,舉辦節日文化活動和村、鎮文化活動420余場次,田漢藝術團表演的小品《癩蛤蟆與天鵝》獲市一等獎。長沙縣作為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試點縣,各項工作率先開展,普查卓有成效。現已完成15個鄉鎮的田野普查工作,已登錄在冊的不可移動文物200余處。成功舉辦了田漢誕辰110周年和許光達誕辰100周年紀念活動。完成文物調勘工地102處,發放動土許可證95張,收取調勘費36萬元。
積極宣傳貫徹《體育法》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加大了對全縣全民健身場所的投入,今年共投入基礎建設經費15萬元,日常活動經費60萬元,投入新農村體育健身器材16套,扶建門球場2片;“迎奧”群眾體育活動精彩紛呈。舉辦了“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長沙縣第四屆龍獅賽,“慶百年奧運夢圓、展中老年人風采”全民健身展示活動;組織開展了機關“迎奧”拔河賽、職工“迎奧”羽毛球等比賽。辦了第二屆湘、鄂、贛、縣(市)乒乓球賽、全縣象棋、圍棋比賽,承辦了全省地擲球比賽。組隊參加湖南省大眾運動會健身健美比賽,獲得2金、1銀、2銅的成績。長沙縣籍運動員劉英姿參加第二十九屆奧運會射擊飛碟多向比賽,是長沙縣歷史上參加奧運會賽事第一人,為長沙縣爭得了榮譽。
十、環境保護、安全生產
環境保護事業繼續得到加強。全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額7200萬元,增長13%;“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13790.5萬元;工業廢水排放總量1385.3萬噸,萬元工業增加值廢水排放量6.11噸/萬元,同比減少13.8%;工業廢氣排放總量1655473.7萬標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廢氣排放量7302.49立方米/萬元,同比減少5.56%;工業固體廢物排放總量11.36萬噸,萬元工業增加值固體廢物排放量0.05噸/萬元,同比減少16.7%。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11.1萬噸。
安全生產形勢繼續保持穩定。全縣安全生產各項任務指標完成較好,未發生較大及以上安全生產事故。縣城重點基礎設施工程質量和安全未發生一起大的事故,質量合格率均在100%以上,優良率在80%以上。全縣共發生安全生產事故237起,死亡54人,傷185人,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為0.16,比2007年下降27.4%。其中,工礦商貿企業生產安全事故4起,死亡4人;火災事故85起,未發生人員死亡;道路交通事故152起,傷亡185人,死亡50人。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就業
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新進展。全縣總人口775815人,增加10946人。人口出生率9.9‰,提高1.1個千分點;死亡率3.2‰,下降2.5個千分點;當年凈增人口5160人,自然增長率6.7‰,提高3.7個千分點;城鎮化率46.6%,提高2.09個百分點。
居民收入增長較快。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887元,比上年增加1053元,增長6.7%。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85元,比上年增加1365元,增長20.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442元,比上年增加1442元,增長20.6%;其中轉移性純收入882元、工資性收入3014元、家庭經營純收入4648元、財產性純收入228元,分別增長36.87%、21.41%、19.38%、2.72%。
居民消費結構繼續升級。全縣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2214元,增長8.2%。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家用汽車18輛,比上年增加6輛;家用電腦62臺,比上年增加28臺;人均居住面積37.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5879元,增長6.85%,其中居民消費、食品消費支出增長較快,增幅分別為17.49%、9.87%。受物價上漲等因素影響,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6.7%,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反映收入水平差異的農村居民基尼系數為0.37。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彩色電視機107臺、空調42臺、電冰箱53臺。人均住房面積56.52平方米,增長0.4%。
就業再就業形勢穩定。全縣新增城鎮就業8569人;幫助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797人;就業困難對象實現再就業839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增加12720人;開展再就業培訓1595人;開展職業培訓11698人,其中對下崗失業人員、被征地農民開展再就業培訓3508人,企業職工培訓6817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2943人,創業培訓(SYB)343人。全面建立了城鎮未就業軍隊退役人員就業援助制度,摸清了底子,建立了臺賬,城鎮登記失業率3.4%。同時為持《再就業優惠證》的靈活就業人員發放社保補貼2500余人次,補貼700多萬元,就業局勢保持了穩定。
十二、縣城建設
縣城建設穩步推進。經過全縣人民十多年的努力,星沙新城概念性規劃達到300平方公里,已建成和在建區共40平方公里。已建成公園3個、供水公司3個、5家燃氣站、污水處理廠1個。縣城自來水供水綜合生產能力為18萬噸/日,其中實際供水綜合生產能力為10萬噸/日;污水凈化處理能力為7.6萬噸/日;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99.4%;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公共交通運營車輛515臺,其中公共汽車359臺,的士汽車156臺。目前星沙已開通公交線路共13條,其中市屬公交線9條,縣屬公交線4條。縣城空氣優良率達到89.68%,優良天數304天,在全市7個監測點中排名第一,比去年提高14.53%。全年更新安裝果皮桶246個,新增4臺垃圾車投入運行,尤其是投資150余萬元購買2臺高壓清洗車提高了清掃效率,縣固體廢棄物處置場順利通過國家二級標準驗收;城區共補植各類灌木小苗34萬株,補栽喬木1500株,更換水管8500多㎡,樹下蓋板702個,修復花壇路沿石、地板磚7500余㎡,更換燈具90余套;修復了漓湘路、星沙大道、天華路、東升路等十一條主次干道破損瀝青路面3.2萬㎡,砼路面1.4萬㎡,修補人行道7200萬㎡,瀝青灌縫1.8萬㎡;修補砼路面120處,瀝青路面20處,路緣石62處,人行道81處,計2萬余㎡,更換修補污水井蓋78套,泄水井蓋459套,新增檢查井5座,疏通下水管網1480處,計8000余米,投資240多萬元在通程廣場新建了電子廣告屏。城市綠化覆蓋率43.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2.7平方米。
注:
1、本公報中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
2、人口數為公安戶籍年報數。
3、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4、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著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