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徐海敏:對欠發達地區特色小鎮建設的思考

[ 作者:徐海敏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9-11 錄入:吳玲香 ]

黨的十八大以后,全國美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呈現出各種建設模式。我們體會到:美麗鄉村做的不只是村,也應是探索新型城鎮化的創新實踐。館陶作為黑龍港流域的一個省級貧困縣,從2014年3月開始,先后建成了糧畫小鎮、黃瓜小鎮、教育小鎮、羊洋花木小鎮等一批以美麗鄉村為載體的特色小鎮,為欠發達地區特色小鎮建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也將為引領中國農村城鎮化發展開辟一塊實驗田。

一、農村發展階段探析

農村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般農村→美麗鄉村→特色小鎮。一般農村到美麗鄉村,要經歷幾個轉變,即產業從無到有,環境從差到美,生態的從劣到優,素質從低到高。

農村發展階段示意圖

11.jpg

一般農村有四個突出特點:一是沒產業,或者產業不成規模。大多數農村的大多數農民都是靠種植傳統農作物,即使有少數亮點產業,也多是少數農民單打獨斗,不成規模,也沒有附加值可言。二是環境差。垃圾到處堆,污水沒處排,夏天蒼蠅漫天飛,冬天柴禾到處堆。三是生態差。四是小農意識表現突出。

美麗鄉村則不同,都有穩定的產業,像糧畫小鎮有糧畫產業、黃瓜小鎮有黃瓜產業、教育小鎮有教育產業,等等。這是強村富民的基本要求。美麗鄉村生態必定是好的。生態美是環境美和精神美的融合。更加突出享受田園風光,鳥語花香,更加突出精神面貌、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般農村也有田園風光和鳥語花香,但它的田園風光和鳥語花香更多被糟糕的環境所湮沒。美麗鄉村則不同,它如同PS技術一樣,把一些不好的、差的抹掉,留下的是美麗和魅力。農村還是那個農村,但已經不是過去的農村。特別是村民素質經過美麗鄉村的洗禮,小農意識逐漸弱化,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明顯提高。

美麗鄉村發展到一定階段,首先是產業上高度專業化,圍繞一個主導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并且一產、二產、三產高度融合,使之具備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其次是功能上更加完善,吸引城市人口和農村轉移人口聚集。再次是生態系統更加優化,達到“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境界,逐漸形成休閑旅游、體驗旅游、健康旅游等產、城、人、文深度融合的發展平臺。特色小鎮因此產生。

特色小鎮是以現有的城鄉空間為載體進行的目標創建,現有城鄉空間的差異決定了特色小鎮的空間載體具有多樣性。從已有的特色小鎮創建名單看,有以產業園區或產業集聚區為載體的,也有以鎮區或傳統村落為載體的,還有以旅游景區為載體的。基礎迥異的空間載體決定了特色小鎮不同的創建路徑。館陶在建設中走出了一條以美麗鄉村為載體,以一鎮多社區為架構,以產興鎮,產業、文化、生態高度融合的特色小鎮創建之路。可以說,美麗鄉村發展的方向是特色小鎮,特色小鎮是美麗鄉村的升級版或高級形態。

二、特色小鎮規律再認識

小鎮,溯其源最早特指駐兵鎮守的州郡中之較小者。《南齊書·柳世隆傳》中提到:“東下之師,久承聲聞。郢州小鎮,自守而已。”后來,小鎮又衍生為縣以下人口較集中而有商業活動的居民點。在英文中的解釋是鎮、市鎮,特色小鎮的靈感也來自于國外的特色小鎮,如瑞士的達沃斯小鎮、法國的普羅旺斯小鎮,這些小鎮的產業富有特色,文化獨具韻味,生態充滿魅力。浙江特色小鎮和國外小鎮對館陶特色小鎮建設頗有啟迪(詳見對比圖)。

浙江特色小鎮與館陶特色小鎮對比圖

22.jpg

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鎮”,也不同于產業園區、風景區的“區”,而是結合自身特質,找準產業定位,科學進行規劃,挖掘產業特色、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形成的重要功能平臺。館陶特色小鎮賦予新的內涵:一是以美麗鄉村為載體,村民不離村,不離土地,是留得住鄉愁、聽得見鄉音、聞得到鄉味的農村產業社區。縱觀全國特色小鎮的實踐和案例看,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形態,一種是嵌入都市型的,地處大都市圈之內,如浙江的夢想小鎮、云棲小鎮、襪藝小鎮等;另一種是遠離都市的,處在相對偏遠的傳統鄉村,鄉村無法接受大城市的資金、人才等政策輻射,還要自己構建產業動能。館陶作為大平原欠發達地區,純粹在鄉村空間發展特色小鎮的模式,可以說沒有現成的、可借鑒的經驗,但這正是特色小鎮對新時期鄉村問題解決的價值所在。二是以“一鎮多社區”為架構,按照“地域相連,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共享,依托同一主導產業基礎”的原則,在不改變原有村莊格局的前提下,合理規劃建設小鎮,面積3平方公里左右。比如,糧畫小鎮包括壽東村、壽南村、壽北村、法寺村四個村子;羊洋花木小鎮,也是以李沿村為支點把周邊幾個村都帶動起來,一鎮多村。這樣有幾個好處,一是公共服務可以共享,讓公共設施的作用最大化。二是有利于人口聚集。糧畫小鎮是一鎮四社區,正在做“萬人小鎮”,靠小鎮實現當地人口和外來人口的聚集。三是以產興鎮,特色產業在哪,小鎮就在哪兒。每個小鎮都有一個清晰的成長性產業。通過小鎮加快產業規模化發展,提高附加值,讓更多村子找到富民產業。一個小鎮擁有社區的數量,取決于產業的支撐和輻射能力。如,黃瓜小鎮傳統的種植方式已經逐漸沒落,替代的是規模化種植,翟莊村就有1000多個溫室大棚,黃瓜交易市場年交易額達4億元,帶動周邊幾個村發展黃瓜種植。四是產業、文化、生態高度融合。讓產業插上文化的美麗翅膀,讓生態成為產業發展的根本保障。五是以鄉村風情、城市品質為總特征。小鎮就是“小城”。城市具備的功能小鎮都有,只是大與小的區別。小鎮既是村民長期居住、生活的地方,有熟悉的鄰居、完整的配套設施和現代時尚的創新元素。如糧畫小鎮,有污水處理站、垃圾中轉站,有咖啡屋、電影院、西餐廳等。但小鎮又不是城,小鎮是具有城市品質的鄉村,是更具鄉村味道的鄉村。千百年來,一直是農民羨慕過上城里人的生活,在特色小鎮,農民過的是城里人的生活,而且是讓城里人羨慕的生活。特色小鎮使農民就地城鎮化成為可能。

三、特色小鎮建設思路與啟示

相比歐美國家,我國特色小鎮發展明顯滯后。從國內看,浙江特色小鎮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果,但時間也不長,所以各地在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還需要勇于探索與深入實踐。通過館陶特色小鎮建設有幾點體會:一是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堅持久久為功。特色小鎮是一個系統工程,面對這一重大課題,必須考慮可持續發展問題,特別是貧困地區。慢不得、急不得,靜下心、勿浮躁,特色小鎮發展不能苛求當前之功,把其當做事業和作品去做。如糧畫小鎮建立小鎮黨校、美麗鄉村電視臺,就是為了加強信仰教育,有了信仰小鎮才走得長遠。二是堅持產業為本,大力發展產業。農村沒有致富產業,只靠“輸血”,沒有集體收入,同樣不能持久。特色小鎮建設的首要任務是找準產業定位、挖掘產業特色,科學規劃發展方向,實現“產業加美麗,美麗助產業,產業更美麗”,讓產業插上美麗的翅膀。此外,還要把發展特色小鎮與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相結合。三是創新再創新。特色小鎮是新型城鎮化的新型載體。它的打造需要資源創新、機制創新等等,但最核心的是“人”的創新。小鎮不僅為本地原住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就業崗位,還要面向外來的創新創業人才、團隊,聚焦并通過文化功能塑造,使資源、人才等高端要素吸引能力更強,才能促進城鄉真正融合。

(作者系館陶縣美麗鄉村建設辦公室副主任)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曰本AⅤ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亚洲欧美国产动漫在线观看 | 亚洲无玛中文字幕久久婷婷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点击进入 |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 | 日本中文字幕熟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