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二五”以來,我國多地頻頻出現霧霾天氣,霧霾污染由最嚴重的京津冀地區擴散至沿海地區、東北地區和中西部內陸地區,覆蓋了全國1/4以上的國土面積。當霧霾天氣頻頻出現時,廣大民眾的生產生活不僅受到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也受到嚴重威脅。因而,霧霾成了大家熱議的話題,向“心肺之患”宣戰成了廣大民眾共同的心聲。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特別是打贏藍天保衛戰,使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是黨的十九大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提出的一項新要求,也是今后三年我國必須要重點完成的三大攻堅任務之一。我們如何才能達到這一新要求、完成這一新任務呢?下面,我將從霧霾的危害預防、產生根源和共同治理三個方面來回答這一問題。
關鍵詞:霧霾;危害;預防;治理;中國
“十二五”以來,我國多地頻頻出現霧霾天氣,霧霾污染由最嚴重的京津冀地區擴散至沿海地區、東北地區和中西部內陸地區,覆蓋了全國1/4以上的國土面積。當霧霾天氣頻頻出現時,廣大民眾的生產生活不僅受到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也受到嚴重威脅。因而,霧霾成了大家熱議的話題,向“心肺之患”宣戰成了廣大民眾共同的心聲。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特別是打贏藍天保衛戰,使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是黨的十九大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提出的一項新要求,也是今后三年我國必須要重點完成的三大攻堅任務之一。我們如何才能達到這一新要求、完成這一新任務呢?下面,我將從霧霾的危害預防、產生根源和共同治理三個方面來回答這一問題。
一、認清霧霾危害 增強預防意識
據有關資料介紹,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細顆粒物PM2.5,被認為是造成霧霾天氣的“元兇”。PM2.5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質,屬一級致癌物,且在大氣中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被吸入人體后會直接進入支氣管,深嵌人的肺部,干擾肺部的氣體交換,引發哮喘、支氣管炎和心血管病等疾病,對人體健康危害非常之大。
醫學研究表明,霧霾在人們毫無防范的時候侵入人體呼吸道和肺葉中,會引起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生殖系統等疾病,諸如咽喉炎、肺氣腫、哮喘、鼻炎、支氣管炎等炎癥,人們若長期處于霧霾環境中還會誘發肺癌、心肌缺血及損傷。同時,霧霾除會使人的呼吸系統及心臟系統疾病惡化外,還會影響生殖能力、增加中風風險 。
霧霾對人體的傷害到底有多大?目前尚未有統一定論。但一些研究機構的數據卻可作評判的參考:2012年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國際環保組織,共同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如果2012年北京、上海、廣州、西安四城市空氣質量相對于2010年沒有改善,那么,因PM2.5污染造成的“早死”人數將達8572人,因“早死”而致的經濟損失達68億元人民幣。
霧霾不僅會危害人體健康,還會給交通造成嚴重影響和人們出行帶來諸多不便。例如,2013年1月30日,霧霾天氣襲擊津城,上午10點左右霧氣加重,導致津濱高速至少40車追尾 、司機被堵3個多小時,津薊高速多起事故擁堵綿延4公里 、有7人受傷,京滬高速30多車追尾、消防員破拆救出3人,一場大霧讓津城高速“傷不輕”。為了盡量避免霧霾天發生嚴重交通事故,2015年冬至2016年春,全國有11個省市的高速公路被大面積封閉。2016年元旦小長假期間,僅四川省就有17條高速公路因霧霾嚴重在早晨和上午都處于關閉狀態。
每當出現嚴重霧霾天氣時,各地環保部門便會提醒廣大民眾密切關注空氣質量變化,在空氣質量污染時盡可能減少戶外活動時間,關好門窗、多喝水、少吃刺激性食物、外出時要戴好口罩、做好健康防護;同時要節約能源,盡量低碳出行,對企業、工地、露天燒烤和焚燒等污染空氣的違法行為進行監督,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共同為空氣質量的改善作貢獻。
二、抓住致霾根源 明確治理方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急劇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導致能源迅猛消耗、人口高度聚集、生態環境惡化,這些都為霧霾天氣的形成埋下了伏筆。汽車尾氣、工業排放、建筑揚塵、垃圾焚燒、煤炭燃燒和鞭炮燃放等產生的有毒顆粒物是霧霾形成的“源頭”,不利于污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則是霧霾形成的“幫兇”,一旦污染物在長期處于靜態的氣象條件下積聚就容易形成霧霾天氣。
過去幾十年,我國一些地方領導干部為了當地經濟發展而置生態環境保護于不顧,大肆上馬高污染、高耗能產業,雖然GDP上去了,但生態環境卻被破壞了。更為可恨的是,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成了一些污染大戶的“保護傘”,為其違法違規排污開“綠燈”。這種狀況若不徹底改變,就難以根治霧霾、難以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有資料表明,我國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來快速發展積累下來的環境問題目前已進入高強度頻發階段。有些地方,像重金屬污染區,水被污染了,土壤被污染了,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從首輪中央環保督察全反饋31省份的情況來看,除點名批評了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在治污過程中出現的弄虛作假行為外,還指出了六個方面帶共性的問題:一是一些地區大氣和水環境問題突出;二是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三是一些自然保護區違規審批、違規建設;四是水資源過度開發;五是工業污染問題仍然較為突出;六是農村環境問題比較突出。再從環保制度改革推進情況來看,近年來各省份對國家環境保護部相關重點改革方案持總體支持、部分存疑的態度,目前環境保護改革工作在各省份的落地實施呈頂層模仿有余、自主創新不足的態勢。由此可見,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還任重道遠,治理霧霾污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毋庸諱言,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人民群眾普遍富裕起來。但是粗放的發展方式,也使我們在資源環境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經濟發展依賴粗放型模式,不僅效益低、質量差、核心競爭力弱,而且導致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
“十二五”以來,在全國各地頻頻出現的霧霾天氣,其罪魁禍首就是工業排放的污染物,它和其他各種城鄉環境污染物一起,損害著我們的身心健康,破壞著我們的生活質量,提醒著我們為追求高速經濟增長已承擔了多少難以忍受的重負。
今天,我們向霧霾宣戰,就是要向粗放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宣戰,就是要堅決按照黨的十九大作出的新部署,加快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如若不然,我們就難以從根本上消除霧霾。
三、同心協力治霾 共建健康中國
縱觀世界發展史,在工業化中后期,許多國家都遭遇過霧霾,甚至比我國還嚴重。例如,十九世紀的英國,二十世紀的美國和日本,在煤炭、鋼鐵和采礦業高速發展時期,都遭遇過十分嚴重的霧霾壓城和圍城,一些城市居民一年中很難見到藍天和白云。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英國花了近70年時間,美國花了50多年時間,日本花了近40年時間。
我國根除霧霾同樣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只是他國的經驗可以為我國所借鑒,或許我國根除霧霾的時間比別的國家要短一些,但也還需要一個過程。
對于治理霧霾,我們黨和國家從二十世紀90年代就有所行動了。從“八五”開始,國家就將環境保護納入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實施了治理污染企業、保護天然林、退耕還林還草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的根本性措施,還先后發布了《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并以《環境保護法》為基礎,頒布了8部環境保護法律、30多件環保和核安全行政法規,以及70多件部門規章,為治理霧霾創造了良好條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遵循發展規律,順應人民期待,彰顯執政擔當,將建設生態文明、推進綠色發展視為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融入治國理政的宏偉藍圖。無論是考察調研,還是重要會議,習近平總書記走到哪里,就把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講到哪里。
中國政績考核的“指揮棒”,越來越清晰地指向綠色低碳發展。2013年底,中組部印發《關于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規定各類考核考察不能僅僅把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作為政績評價的主要指標,要求加大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等指標的權重。2015年8月,《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出臺,強調顯性責任即時懲戒,隱性責任終身追究,讓各級領導干部耳畔警鐘長鳴。
黨的十八大以來,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國家發布實施了三個“十條”,也就是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明確要堅決向污染宣戰。污水和垃圾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338個城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同比下降7.4%;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50微克/立方米,其中161個可比城市同比下降11.3%。
在這個過程中,還實施燃煤火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到2017年12月已經完成了5.7億千瓦,累計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達到1800多萬輛。同時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有11萬多個村莊完成了整治,將近2億農村人口從中受益。
近兩年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40多項生態文明和生態環境保護具體改革方案,對推動綠色發展、改善環境質量發揮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環境保護稅法、核安全法等多部法律完成制訂或修訂,土壤污染防治法進入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審議程序。尤其是新的環境保護法2014年通過后,從2015年開始實施,一些新的規定、新的機制在推動企業守法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近兩年來,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2016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個區域細顆粒物,也就是PM2.5平均濃度與大氣十條制定出臺的2013年相比都下降了30%以上。全國酸雨區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由歷史高點的30%左右下降到了去年的7.2%。也就是說過去酸雨面積所占的比例是很高的,90年代的時候達到了30%以上,經過努力,現在降到了7.2%,并且不僅僅是面積下來了,污染的程度也有所下降。
我國在解決國內環境問題的同時,還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迄今為止,已批準加入30多項與生態環境有關的多邊公約或議定書,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這些成就的取得,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的一個縮影,為我們進一步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治理霧霾污染、建設健康中國奠定了基礎、增強了信心。
再從各級地方黨政來看,近年來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治理霧霾污染、消除人們“心肺之患”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特別是在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期間,加強了城市市容環衛管理和轄區內空氣污染監管執法,主要采取了八條措施:一是整治城區建筑工地外的渣土消納場、運輸車輛、道路等揚塵污染;二是整治有毒有害氣體排放行為;三是禁止城區明火燒烤和瀝青熔化作業;四是查處城區農作物秸桿、城市清掃廢物、建筑廢物等露天焚燒行為;五是禁止餐飲場所違規使用燃煤;六是禁止城區露天燒烤、露天夜火鍋店等經營行為;七是禁止城區臘制品熏制等;八是整治露天堆放散裝物料未覆蓋行為。
對于治理霧霾,我們的企業和廣大民眾又做得如何呢?這個問題值得深思。作為每個企業來講,本應履行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不能偷排漏排,但有些企業卻不自覺守法,心存僥幸,違規生產,偷排漏排,污染環境。作為身陷霧霾的民眾,有多少人又對霧霾的加重脫得了干系呢?國家大力提倡秸稈還田或加工利用,卻遭遇屢禁不止、越禁越燒的亂象出現;許多人抱怨燃放煙花爆竹污染空氣,春節購買燃放的鞭炮卻一年比一年多。每一根煙囪、每一堆秸稈、每一串鞭炮,其實都在“縱容”霧霾的形成。
作為公民,你還在網絡上吐槽“厚德載霧、自強不吸”嗎?你仍然一邊開汽車一邊抱怨“大風何時才能吹散霧霾”嗎?吐槽、抱怨是容易的,難的是從自身做起,主動為驅散霧霾作貢獻。收獲季節,我們能不能做到秸稈還田,哪怕只是將秸稈運到固定堆放點;日常上班,我們能不能少開私家車,多坐公交車、騎自行車又何妨?新春佳節,我們能不能少放一點兒煙花爆竹,或者盡量做到不放呢?
總之,治理霧霾是大家的事情。這不僅需要時間,更需要國家、地方黨政、各個企業和廣大民眾共同努力,形成齊抓共管的生態環保格局,才能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讓我們常懷憂患之心,增強環保意識,生產生活中多一些自我約束;讓我們從節能減排、綠色出行等一件件小事做起,步步為營,一步一個腳印向前推進;讓我們與各級黨委政府同心同向同行,積極主動作為,為徹底消除霧霾、早日建成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空氣清新、鳥語花香的健康美麗中國持之以恒地努力奮斗吧!
(作者簡介:余培發 男,1963年11月出生,四川南充人,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現任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政協常委、經濟委主任兼中國生態經濟學會理事、中國生態經濟學會生態經濟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當代農業高級專家、湖南省農村發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四川省南充市人民政協理論與實踐研究會理事和四川省南充市第四屆社科聯理事。)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