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特點分析
1.農業機械化水平有很大提升。自2004年《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實施以來,我省的農業機械化發展迎來了黃金發展期。
從農機總動力來看,增長較快。2015年,我省農機總動力5900萬千瓦,同比增長4%,農機總動力在全國居第五位。2003年-2014年,我省農業機械總動力增加3016萬千瓦,年均增長7.1%;柴油發動機動力年均增長7.5%,電動機動力年均增長7.1%;每個農業人員配置的動力水平從1.3千瓦提升到3.1千瓦。
圖一:2003年-2014年我省農業機械動力發展狀況
從機械分類來看,耕整收等生產類機械增長快,大型機械更為突出,運輸、排灌和加工等輔助類機械占比大。2003年-2014年間動力增量中,耕整機、農用運輸車、農產品加工動力、農用排灌動力機械、聯合收獲機械、大中型拖拉機分別占17.1%、16.7%、15.4%、13.3%、11.2%和8.7%。2014年,農用載重汽車和運輸車、排灌動力、農產品加工動力、耕整動力在動力總量中占有的比重分別為30%左右、18.5%、15.3%和13.3%。
從平均功率來看,普遍有所增加。2003年-2014年間,聯合收獲機械功率增加了61.7%,農用運輸車增加48.9%,大中型拖拉機增加13.5%,耕整、排灌平均功率在4-5千瓦/臺之間。
從普及水平來看,農用機械普及水平普遍提升,較大型農業機械提升水平更大。2015年,各類農業機械已達810萬臺以上。按一臺機械覆蓋的戶數來看,耕整機、排灌動力機械及水泵覆蓋水平提升到6戶左右;農用運輸車、小型及手扶拖拉機提升到50戶左右;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獲機提升到100戶左右;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具、小型拖拉機配套農具提升到250戶和100戶左右。烘干、植保機械的普及水平近年來提升很快。
從不同農作物機械化發展來看,由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由種植業向農、林、牧、漁業,由產中向產前、產后延伸。水稻生產機械化是我省農業機械化主攻方向。一般認為,農業機械化水平40%以下是初級階段,40%€€70%是中期階段,70%以上是高級階段。目前,全省水稻機耕、機插、機收率分別為93%、24%、80%,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8.4%,超過全國水稻主產區平均水平,接近高級水平。水稻全程機械化水平高于50%,特別是近年來機插水平提升全國最快,有力推動了水稻全程機械化水平的提高。
此外,油菜綜合機械化水平52%,油茶、玉米、棉花、蔬菜、煙葉、茶葉、薯類等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水平在44%以上。畜牧水產養殖業、林果業、設施農業及農產品初加工等機械化全面發展,其中,畜禽規模化養殖比重達72%。隨著全程機械化的提出,機械化發展從產中向產前、產后的延伸。
2.補貼政策發揮關鍵作用。目前,我國各類惠農扶持資金總額達1.8萬億元左右,人均3000元,畝均1000元。
在農業機械化補貼方面, 2004年€€2015年,我省共獲得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67億,約占全國的4.6%,省內各級財政農機購置補貼支持資金3億多元,對農機購置的補貼力度達到30%-50%,補貼各類農機具340萬臺(套),受益農戶和農機服務組織累計達250萬戶,拉動農民農機投資230億元。
近年來,每年獲得中央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在12億元左右,每年省級財政安排的農機購置、機械化示范推廣及服務體系建設等資金近5千萬元。加大了對機插秧、“百千萬工程”、洞庭湖區農業機械化、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項目的支持力度。
3.新型經營主體作用重大。一是彌補了農村勞動力的不足。農村青壯勞動力大量進城務工,農田出現大量撂荒現象,嚴重影響了國家糧食安全。在國家惠農補貼政策支持下,糧食生產和農機服務的新型主體逐漸出現并發展起來,他們運用機械化手段,通過規模經營,既獲得了比較好的收益,又保證了農業生產的穩定和發展。二是展現了農業機械化的效率優勢。農業機械化的效率水平可以通過人均種植的田畝數來衡量。通過新型主體,幾千畝的經營土地已經成為現實,展現了農業機械化的效率魅力。
目前,我省種糧大戶、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達14萬個以上,流轉耕地面積1900萬畝,占承包耕地總面積的36%。全省家庭農場總數突破3萬戶,經營土地面積超320萬畝,戶均110畝左右。農民合作社數量4.5萬個。農機合作社近3000家,農機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經營水田超500萬畝,年作業服務面積超過2000萬畝。
4.政府工作貼合實際。十多年來,根據實際,我省出臺了一系列的規劃、意見、通知,穩妥推行土地經營權流轉,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機合作社發展,從易到難,突出重點,統籌兼顧,農業機械化發展成效顯著。
二、發展問題分析
1.機械化水平發展不平衡。一是不同地形區的發展不平衡,地區差別大。我省耕地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占80%左右,湖積平原區占20%左右,農機具“上山下地”難,農業機械化在湖積平原區發展快,丘崗和山地區發展滯后。湘北的洞庭湖區主要農作物機械化水平在70%左右,湘中丘陵區在30 %左右,湘西湘南山區僅20%左右。二是不同環節機械化水平發展不平衡,全程機械化水平不高。以水稻為例,目前,在機耕、機插和機收三個環節,機插水平明顯落后,僅為24%,在全程機械化的各環節中,產中作業機械多,產前、產后作業機械少,機干率僅為10%。三是不同領域機械化發展不平衡,全面機械化水平不高。表現為經濟作物種植與收獲的機械化水平仍不高,全程機械化中的多個環節還是空白。農、林、牧、漁的機械化還有很大空間。
2.新型主體穩定經營困難多。一是土地集中變數大。農村土地流轉過程是市場化的,中間隔著諸多有田的農戶,有田者持田而沽,土地流轉時限、承包價格等流轉條件多種多樣,并且不時變化,眾口難調,不利于承租者長期和穩定的經營土地,也減弱了新型主體加大投入的意愿。二是市場變化影響大。新型主體要直接面對市場,生產資料、勞動力成本攀升、補貼面有限、國內國際價格倒掛、競爭者加入等市場因素都會減少收益水平,改變盈虧平衡點,規模越大,壓力越大、風險越大。三是服務支持難保證。農機化經營是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社會化特征更明顯。目前,新型主體獲得信貸支持和相關服務仍較難。
3.農業效率提升難以推進。農業效率的提升是以大規模土地集約經營為前提,機械化只是提供了手段。我省離真正的規模化經營還很遠。2003年€€2014年,人均耕地面積維持在6畝左右,沒有太多變化,與美國、加拿大等人均土地400-500畝的情況有很大差距。加拿大家庭農場土地經營面積平均達4500畝,按照目前我省家庭農場110畝的規模,只需要50萬戶,意味著95%的農戶要轉移出去,短期內難以做到。
另一方面,隨著國家對三農支持增強,農民城鎮化意愿變低,不愿放棄土地,甚至出現逆城鎮化的情況。從我省統計年鑒的數據來看,2014年農村戶數反而增加,甚至超過了2003年的水平,多年來戶數持續減少的趨勢完全逆轉。
圖二:2003年-2014年我省農村戶數變化
再者,流轉土地是租用性質,與土地私有下的土地規模化經營有本質不同。在租用土地的情況下,面對外部風險,進一步集約經營會受到阻礙。
因此,由于制度差異和政策調整不及時,即使手段上實現了機械化,但整體效率可能反而會更低,以補貼和租金養了一批土地食利者。
4.補貼政策存在不足。一是普惠型補貼和生產主體脫節。國家的農業項目和惠農資金實行“普惠制”,不管種糧與否,而對新型主體沒有特別支持,不符合“誰種糧、誰受益”的原則。二是一些新增補貼操作上待完善。比如農機報廢更新補貼,受惠機具少,僅限有牌照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大量急需報廢的中小農機被排除在外,報廢期限過長,農機報廢補貼與更新補貼“捆綁”執行也有爭議。三是資金使用分散。農業投入資金涉及部門多,資金使用銜接、統籌不足,“撒胡椒面”,降低了資金使用效益。
5.機械化帶來一些新問題。農業機械化作業是對傳統作業方式的革命,有變化就會帶來一些新問題。比如,大規模稻田翻整使用的大型輪式拖拉機,導致耕地泥腳變深,并形成惡性循環,而履帶機轉運成本高;使用大型農機對機耕道破壞嚴重;新型主體在耕地租用期內投入不足,破壞性使用耕地;新型農機具使用后,農機作業如何與農藝配合;農機“下地難”“住房難”“看病難”;農機市場“小弱亂”;農機技術服務體系不完善,農機技術服務人才短缺;合作組織自身發展;農機作業安全問題。
三、政策建議
1.努力推進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我國人均GDP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只有經濟社會有更大的發展才能提供更多的非農就業崗位和水平較高、健全的社會保障。農業機械化發展是三農發展的重要方面,根本出路還要依賴于經濟社會的發展。
目前,農村土地承包制度還承擔著安全墊的作用,土地小塊并且權屬分割是制約農業效率提升的制度性問題,不是短時間內能解決的。要防止短視和急功近利的政策行為,迫使農民放棄土地,將農民強行推向城鎮。要通過持續的發展,不斷提升城鎮就業吸納能力,收水到渠成之效。
2.明晰農業機械化發展思路。主要就是“替代優先,兼顧效率,著力全程,全面普及”。
替代優先就是以保證糧食生產為目標,防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傾向,針對撂荒、勞動力不足的情況,在補貼政策支持下,通過機械化完成對勞動力的替代。
兼顧效率就是土地的適度集中,通過機械化實現規模化集約經營。要通過補貼政策的適時調整,防止農村長期地出現土地食利群體和農村人口城鎮化停滯甚至反轉,要實現減人不減地,提高整個農業生產的效率水平。
著力全程就是以全程機械化為抓手,針對機械化生產的薄弱環節,破解農機制造和農業機械化關鍵環節技術瓶頸。要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開展全程機械化工作,表現出地方特色。
全面普及就是推進農、林、牧、漁各業的機械化。通過示范工程,提高普及水平。研究不同田型的農業機械化方法,加快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
3.著力保護新型主體的積極性。一是要保證有田可種。不論是流轉土地或托管經營土地,要保護好大戶的利益,教育農戶增強契約意識,維護合同的法律效力。二是要有錢可賺。在種糧比較效益持續下降的情況下,要合理引導糧田流轉或代管價格,補貼向大戶傾斜,及時進行糧食收儲。三是要做好服務。做好政策、信貸、保險、信息、技術、管理等方面的服務和幫助工作,解除后顧之憂,引導他們穩定經營。
4.適應政策變化做好工作。一是要適應國家補貼政策的變化。受WTO“黃箱”補貼遵從“兩個8.5%”的上限約束,國家對農業補貼的空間逐漸變窄。“十三五”期間國家農機補貼的基本方向是“縮范圍、降定額、促敞開”,補貼品類向糧棉油糖等主要農作物集中,突出全程機械化,補貼對象將更直接地面向從事農業生產的個人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同時,補貼品目會縮減,很多產品補貼額度要下降。
近年來,國家對耕地深松作業和保護性耕作給予了較大關注,我省應研究如何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二是要做好“三補合一”的改革工作。“三補合一”就是將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合并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劃出一部分資金支持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我省目前在試點,應及時總結,取得經驗。三是做好農機具報廢更新補貼工作。農機報廢更新已納入了補貼范圍,我省大多數耕地仍是分散經營,中小型農機需要持續地報廢更新。在農機發展模式上,要更多地借鑒日本模式,將補貼及優惠貸款涵蓋到中小型農機。
5.促進農業機械化不斷發展。一是提高我省農機具生產水平。要重視農機具品牌建設,堅持走高品質環保路線,加強售后服務,提升產品的市場美譽度。拓展農機具生產種類空間,向全程各環節、糧食、經濟作物、林果、養殖、畜牧業等方面發展。二是做好教育培訓和服務。加強對農民農業機械化知識的培訓,抓好農機化技術推廣、維修和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就近建立農機運營保障中心,“送培訓、送技術、送政策、送年檢”,杜絕假冒偽劣產品,為農業機械化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三是注意不斷解決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比如,研究推廣符合當地環境條件的稻油、稻煙等水旱輪作模式,改善稻田泥腳,增加可機耕面積。整合政府資金,保證基層農機化工作經費,提供農機燃油補貼,支持機耕道、車棚機庫建設。加強農機具使用安全的宣傳和監管。防止新型種糧主體的短期化行為和非農化行為。
作者系湖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區域處副處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對策研究報告》2016年第45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