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作為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環節,鄉村振興關乎國家發展全局。如何推進鄉村振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和指示,這為鄉村振興的扎實落地指明了方向。
新發展格局強調的是“立足國內大循環,發揮比較優勢,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而鄉村振興恰恰為此提供了廣闊陣地,因為“十四五”期間鄉村振興的重點任務是鄉村建設,鄉村建設的關鍵又是“完善鄉村水、電、路、氣、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這些都對刺激國內市場的需求意義重大。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遠景目標過程中,“三農”問題決不能拖后腿,所以在前不久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指出,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任何一項戰略的順利實施,離不開相關配套措施的支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為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的重要會議,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作出了詳細規劃。
一、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基礎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產業振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指出的那樣,“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要鼓勵和扶持農民群眾立足本地資源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庭院經濟,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要加強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精心選擇產業項目,確保成功率和可持續發展。要把群眾受益擺在突出位置,從產業扶持、金融信貸、農業保險等方面出臺政策,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要加快發展鄉村產業,順應產業發展規律,立足當地特色資源,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優化產業布局,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落地見效,要加快發展鄉村產業。支撐鄉村振興的產業不是城市淘汰的產業,鄉村更不是城市落后產業的承接地,而是適應農村發展規律和本地特色資源的產業組合和產業結構。對農村來說,就是促進農業產品供給能夠更好適應市場變化需求的產業,并在確保“有”的基礎上向“好”轉變,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全產業鏈開發的思維,將發展特色農業與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統籌布局、一體發展。這一點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也作出了明確部署,“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加快推進服務業數字化。”由此可見,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為鄉村產業的重構和提升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二、擴大內需戰略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支撐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擴大內需作為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戰略基點,提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擴大內需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是互相依存發展的共同體,當前鄉村振興最核心的任務是鄉村建設。客觀地說,長期以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心在城鎮,鄉村建設相對滯后,部分鄉村公路和村內路面建設仍處于較低水平,這些差距就直接導致了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的不平衡,進而導致農村產業發展缺乏支撐點、農村人口紛紛涌向城市、引進到農村的人才難以留住等問題,現在鄉村建設行動的開展就為改變這一狀況奠定了基礎。
應該說,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鄉村建設是擴大內需的重要環節,因為農業農村發展有著巨大投資需求空間,“十四五”期間我國鄉村建設行動的重點是完善鄉村的水、電、路、氣、通信、物流等服務于農村生產生活的各類基礎設施,逐漸形成布局合理、城鄉互通的基礎設施體系,比如交通設施建設,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就作出了明確部署,“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化,提高農村和邊境地區交通通達深度。”因此,用好鄉村建設這個空間,既可以更好地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也可以啟動生產、消費等各種內需產業的發展,同時因為鄉村建設這一市場巨大,對擴大內需戰略和鄉村建設來說都是雙贏共進。
三、科技的發展賦能鄉村振興
作為潛力巨大的市場,鄉村的全方位發展前景廣闊。鄉村振興的基礎是產業振興,而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當前鄉村產業發展有的具備一定基礎,有的還是空白,即使具備基礎的也多是中小型產業,所以隨著科技的發展,對已有產業進行轉型升級也就比較容易。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科技發展作出了明確規劃,強調:“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教強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的整體效能。”科技進步所帶來的紅利是惠及國內所有行業和產業的,當前“科技+”模式已成為科技興農的主流。
當前的諸多科技成果已在農村得到了應用,比如電商、數字產業等引領了農村很多產業的發展,尤其是方興未艾的數字技術產業,不但使農民享受到了便捷服務,而且還推動了鄉村社會治理、文明建設、文化傳播等諸多方面。相關數據顯示,在脫貧攻堅過程中,科技力量的發揮不容小覷,很多村莊靠自己的特色產品和智能化服務實現了脫貧,有關部門更是建立了困難地區特色產品網絡銷售平臺,如果沒有數字化技術,顯然這種平臺的建設是不可能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不留空當,政策不留空白。”“有效銜接”的核心有兩個,一是“有效”,二是“鏈接”,也就是說“銜接”必須是有效的,實現這種“銜接”一是靠穩定的政策,二是靠科技的配合,二者相輔相成,才能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生根,也才能使科技真正賦能鄉村振興。
(作者系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秘書長、天津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天津日報》 2021年1月28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