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習近平總書記繼而在講話中提出了“五個振興”的科學論斷,即: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這“五個振興”給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明確的目標和路徑。
人們把視線重新投射到鄉村,同時也帶著疑惑,鄉村復興的希望在哪里?未來的鄉村將走向何方?
《中國經濟信息》記者就鄉村振興發展的話題對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中國鄉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張孝德進行了專訪,在他看來,中國最大的國情是鄉村,鄉村包含著中國的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鄉村振興,是在一個關鍵時刻再次對中國鄉村發展的航向調整,即由原來的單極城市化轉向以鄉村為根的新型城市化之路的重大調整。
以下為采訪實錄摘編。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中國的鄉村
我們今天對鄉村未來發展的研究和預判可分為三類:一類是悲觀主義,認為鄉村沒有希望。盡管國家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也僅僅是從道義上對一個瀕臨死亡老人的道義行為而已。一類是工業化思維,認為鄉村的消亡是必然的,中國未來就是城市替代鄉村,是整個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不可避免。這種是主流思維。還有一類是認為中國鄉村一定會復興,也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必然。
認為鄉村消亡和復興這兩種思想最大的區別在于立足點不同。認為鄉村消亡的立足點在于,未來世界發展趨勢仍是西方工業文明在全世界的延續,我們今天搞的工業化,載體就是城市,而且西方人也是這么走過來的。這樣來看鄉村就是要消亡。認為鄉村會復興的立足點在于,黨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從生態文明的角度看,中國要走一條不同于西方的新文明道路。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中國的鄉村,同時優勢也在鄉村,這樣傳統文化復興的根基,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就會找到。
歷史上,東方和西方是兩種不同的模式。西方文明是城市主導文明模式,而我們五千年的文明是鄉村主導模式。西方搞城市化不存在文明斷根的問題,而中國一方面必須搞城市化,但不能走西方式的城市化之路,中國必須走有根的城市化,必須為鄉村發展留下位置。這就是十九大提出的城鄉融合的共生發展的城市化之路。所以現在研究中國的城市,必須有根的思維。這和西方完全不同。
如果中國要走西方的道路,鄉村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但如果鄉村消亡,我們的民族就沒有在地球上存在的必要。因此,這倒逼中國必須走中國特色道路,既要像西方一樣搞工業化、城市化,但又不能以消滅鄉村為代價。破解這個難題,就只能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之路。對于中國特色城鎮化之路的理解,需要讀懂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鄉村本位思想。所謂鄉村本位論,就是鄉村是中國文明之根,鄉村是中國發展不能突破的底線。
我認為,中國最大的國情是鄉村,不懂鄉村就不能說你懂中國。今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鄉村振興,是在一個關鍵時刻再次對中國鄉村與中國發展的航向調整。由原先的單極城市化之路轉向以鄉村為根的新型城市化之路,這是中國鄉村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開始。鄉村包含著中國的未來,包含著未來城市發展的方向,包含著今天城市解決不了的問題。鄉村振興是在發展鄉村的過程中找到中國走向持續發展的一個新的路徑,思想和理念。
“新回鄉運動”將是拐點
鄉村振興不要單純在振興鄉村產業上作文章,從鄉村振興發展的大邏輯看,鄉村文化自信是前提,鄉村治理是核心,鄉村生態環境治理是基礎,鄉村產業是結果、生活富裕是目標。前面的三件事做好了,鄉村產業自然會發展起來。鄉村振興要走出就產業發展產業的思維。
中國鄉村有沒有希望取決于有沒有人回到鄉村去。未來三到五年之內,將會出現一個大的拐點--新回鄉運動。大規模的人會到鄉村去,建設鄉村。
未來有五類人將回到鄉村,第一類是返鄉的新鄉賢。江浙一帶已經有一大批在外的企業家回到鄉村競選村干部,期望能夠參與改變一個村子。第二類是80年代考上大學的人,未來五年面臨退休,這個群體大約有120萬人,他們大部分是教授、專家,干部,即使回去30萬人,一個人把一個鄉村搞好也沒問題。第三類是回鄉農民工,據統計,未來五年有5000萬農民工進入60歲,他們當中有一大部分要回鄉村養老,再度創業。第四類是新知識青年下鄉,以及當年的老知識青年返鄉,回報鄉村。第五類是未來出現逆城市化過程中,城市的退休人到鄉村養老。第六類是一大批企業反哺鄉村,社會上講是資本下鄉,我個人認為,不主張鼓勵資本下鄉,而是推動新時代的“新工農聯盟”,鼓勵與倡導有責任、有情懷的企業與鄉村再度開展新工農聯合。
未來鄉村的最大希望是,人們在城市掙錢,去鄉村生活。鄉村最大的魅力是接地氣的,簡單的,低碳的鄉村生活模式。鄉村不是一個掙大錢的地方,但是一個低成本,活的健康快樂的地方。
鄉村教育改革是鄉村振興重中之重
鄉村振興,排在第一位的不是鄉村產業,而是鄉村教育要復興。
我研究二十多年的生態文明,得出的第一個結論是,生態文明的建設需要從農村開始。而要讓鄉村文明復興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復鄉村的教育。
我認為目前對待鄉村教育理念要矯正幾個問題,第一,鄉村能不能搞教育。如果就兒童教育而言,我認為面向未來的最好的兒童教育不是在城市,而是在鄉村。鄉村是兒童教育和生活的天堂,鄉村是離天、離自然最近的地方。鄉村的特性與兒童的天性是吻合的。第二,工業文明時代的教育弊端,是天人獨立,人類遠離自然,遠離精神家園的、遠離生命關懷的教育。特別是對于中國人,我們的精神家園在鄉村。所以愛國教育的最好教育,是從兒童時代就要進行愛家鄉的教育。服務于城市的教育,是去鄉村化教育。鄉村沒有教育,是我們失去故鄉的教育,愛國教育也就失去了根。第三,今天的教育是急功近利追求知識的教育,而決定中國未來是開智慧的教育。自然是智慧之母,邁向未來打開智慧的最好教育是鄉村。
21世紀以來,服務于城市化教育,而形成的去鄉村教育,撤點并校的做法,是對鄉村發展最致命的做法。在鄉村振興中,最需要社會關注的是教育要回村,沒有教育的鄉村是沒有希望的鄉村,無論今天的鄉村有多大的產業,有多少錢,都不能保證鄉村文化與鄉村文明的傳承。鄉村振興,最具有長遠的戰略,最迫切要做到是讓媽媽回家,讓教育回村。從這個意義上,鄉村教育是決定鄉村與中國未來的一號工程。
如何適應新時代,探索未來的鄉村教育,我帶領一個團隊,經過三年的時間,進行以三親教育為內容的鄉村兒童啟蒙的實驗。這個教育是讓兒童可以終生享用、一生幸福的立足現代、扎根傳統、邁向未來的源于“三心”的啟蒙三親教育:即以孝道為根的親情教育:培養兒童感恩之心,扎下做人之根;以仁德為本的親鄉土教育:培養兒童仁愛之心,種下愛國愛家的種子;以開慧為道的親自然教育:培養兒童好奇之心,形成全腦思維的德慧藝全能人才。
做這個教育探索,其目標是推動中國鄉村教育改革,把教育的權利還原給家庭,還原給鄉村。重新改革兒童和鄉村教育,這是決定中國未來的一號工程,也是我們三親教育團隊努力推進的事情。(記者 郝杰)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信息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