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畫城”桐廬,恍若步入一幅現代版的“富春山居圖”,極目美景讓你置身于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在榮獲全國環境保護領域的最高獎項“中華環境獎”時,評選委員會給出的頒獎詞是:“山水間的生態文明詩,現代版的富春山居圖”。
詩意棲居的江南“美麗鄉村”
步入江南鎮荻浦村,一個有著千年的歷史村落,村內香樟林立、溪水潺潺。在綠樹濃蔭環抱下,一棟棟明清老屋錯落有致、恬靜自然,恰如一幅幅隨意點染,卻又處處精致的水墨畫。
而在“人面桃花相映紅”的橫村鎮陽山畈村,星羅棋布的農家院落、寬廣的道路、野趣橫生的農家墻畫,古樸俊朗的景觀長廊,不僅是村民茶余飯后的休閑去處,也引得無數游客駐足流連。而每到陽春三月、桃花盛放之時,陽山畈更是山花爛漫、游客如梭,宛如晉代陶潛筆下人人心向往之的世外桃源。
一彎碧水,數座青山,白墻黛瓦,阡陌相聞……坐落在富春江畔嚴子陵垂釣處的“嚴陵慢村”、“富春漫舍”、“綠蘆意”可讓你駐足在此遠望綿延綠色,近聞鳥語花香。而在桐廬最南端的深山里,富春江鎮的茆坪村、石舍村儼然就是《與朱元思書》的再現:“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古村浸染在蒼山墨嶺間、掩映在參天古樹中,一彎溪水繞村而過,群山梯田盡收眼底,千百年來的隱逸文化在此處蔓延生長。一個個風格迥異的村落,灑落在綠山碧水間,讓人恍如置身畫中。
詩畫之美,關鍵在于“規劃”的有效實施。近年來,桐廬縣委、縣政府致力“全域大景區”,以景區理念規劃整個縣域,以景點要求建設每個鎮村,全力推進“最美縣城、魅力城鎮、美麗鄉村”建設,打造出“山水如畫、人間仙境”的中國畫城。
據了解,桐廬在城市規劃中立足全域,按照“縣城—中心鎮—特色鎮—中心村—特色村”,形成梯次銜接的網絡化空間結構體系,按照再造現代富春山居圖思路,先后編制完成了縣域總體規劃、全縣美麗鄉村建設總體規劃、縣域村莊布局規劃,11個鄉鎮總體規劃、183個行政村村莊建設規劃,形成“覆蓋全縣、統籌兼顧、層次分明、彰顯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規劃。
不僅如此,桐廬還創新性地建立了村級基層規劃員隊伍,實現了183個行政村“村村都有規劃員”,構建起縣、鄉(鎮)、村三級規劃管理體制,讓規劃實施得以體現“全縣一盤棋、規劃一張圖、管理一張網”。
而在具體實施中,桐廬通過與“名院名師”合作,立足建設“最美縣城”,拉高標桿,提升標準,與中國規劃設計院、中國美院、浙江省規劃設計院、同濟大學規劃院等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由相關領域知名規劃師進行規劃編制。
與此同時,圍繞全域景區,從農村傳統歷史、人文積淀、資源稟賦、地形地貌以及群眾基礎等實際,以特色村為節點、中心村為核心、景觀帶為軸線,桐廬結合整鄉整鎮美麗鄉村建設,以點聚片、以片集群、串點成線,將靈動的富春山水和各個風情村鎮巧妙結合。
依托美麗鄉村精品村、中心村和風情小鎮建設,使桐廬鄉村家家戶戶的門前屋后成為天然的“花園”。
在“家家都在畫屏中”的蘆茨村,江流沃土、沙町舊宅,就像一幅現實版的《富春山居圖》。而在幾年前,蘆茨村還是一個被大山遮蔽的小村落。同樣的荻浦村,之前破敗之貌的古建筑顯露生機,豬欄牛欄搖身成了牛欄咖啡、豬欄茶吧。漫步富春江邊,每一處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可以感受這個小城的清新和精致。
為給發展騰出空間,桐廬還通過“無違建縣”和“土地確權”,讓農村人居環境布局進一步優化、環境進一步美化,讓桐廬鄉村“處處是景、時時見景”。
一樣山水別樣風情
一條條康莊大道連接村頭巷尾,一幢幢粉墻黛瓦的農家小院錯落有致,一個個美麗鄉村如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富春江兩岸。
在桐廬縣領導看來,“美麗鄉村”之于桐廬,不僅僅是世外桃源般的文學表達,更在于一種高要求的生態標準和建設指南。
作為浙江省首家的全域旅游專項改革試點縣,桐廬堅持“全域景區化”理念,立足全域,以“景區”理念、“畫城”定位,努力打造中國美麗鄉村建設和統籌城鄉發展的行業標桿。
為此,桐廬率先出臺《桐廬縣生態文化建設實施方案》,全面啟動“五水共治”;落實治水“河長制”;實施能源結構調整、工業企業大氣污染治理、城市揚塵和農村廢氣污染控制、餐飲油煙治理等。在抓好沿路、沿江、沿山、沿景環境整治的同時,有序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提升工程,深化“三江兩岸”生態景觀保護與建設工程,結合“四邊三化”實施道路提升工程,營造國、省道和縣道沿線農田景觀,發展塊狀、特色農業,打造沿線絕美田園風光帶。
“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邊三化”、“三江兩岸”,石材、鑄造、電鍍、畜禽養殖等行業整治。據統計,近三年,桐廬關停、整治、提升工業企業就有1000多家,改(新)建通景公路300多公里,完成了全縣183個行政村通村公路的“白”改“黑”。這些年,用于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村莊整治、改水改廁、下山移民、農村住房改造等各類新農村建設項目、鎮村生態建設,投入的資金達3.8億元。
如今,桐廬縣域內的83條河流全部達到Ⅲ類以上水體,連續九年實現富春江出境水質優于入境水質。實現了農村污水管網的全覆蓋和農村生產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與資源化利用。
桐廬縣方毅縣長說,全區域整治,使得桐廬的“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空氣更清新”。去年,全縣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50天以上,負氧離子年平均濃度均高于6級,森林覆蓋率達74%。
突出山水生態、休閑產業、歷史文化傳承,桐廬還依照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原則,挖掘自身資源優勢和再造特色亮點,打造出詩畫山水帶、古風民俗帶、產業風情帶、運動休閑帶、生態養生帶等5條風情帶。
通過傾心打造城市生態景觀帶,建設迎春南路、濱江沿江一縱一橫“T”字景觀軸,建成了各類城市公園20多個,分層分類推進建設的32個中心村、10個精品村、120個培育村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歷史人文底蘊、生態經濟發展與農村自然田園風光的有機融合,讓先后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的風情小鎮和精品村,成為全國休閑鄉村游的新熱點。
到目前,環溪、荻浦、蘆茨、陽山畈等村被評為國際休閑鄉村示范點;江南古村落風景區還成功創建為4A級風景區,舊縣合嶺富春大嶺圖、分水儒僑村鳳凰谷、瑤琳鎮桃源村、橫村鎮陽山畈村、合村鄉高涼亭村成為2A級村落景區。富春江鎮茆坪村、富春江鎮石舍村、莪山畬族鄉新豐民族村、城南街道金牛村和分水鎮新龍村則被列為浙江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
在村落景區創建中,他們將傳承與創新并舉,不搞“大拆大建”,最大限度保護鄉村的歷史文脈和自然景觀,突出土味、農味和野味,保持鮮明的鄉村特色。近年來,桐廬單是在保護歷史文化村落方面的投入就有4000多萬元。
同時,結合村落生態環境和歷史文脈,把改善居民環境、發展村落經濟和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凸顯村落特色資源,因地制宜,差異發展,形成“移步換景”、“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村落特色。
讓往來游客醉心的絕美山水
拔地而起的高樓,搖曳生姿的綠樹紅花,讓桐廬的鄉村變美了,一座“以富春江山水風光為特色、宜業宜居宜游宜學的中國最美山水型現代化中等城市”漸入佳境。
“昔日子久凝神處,江岸處處換新景”,田園村落即風景、自然山水即景觀、鄉村社區即景區、鄉村生產生活即文化,因著其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生態環境優勢和不可復制的山水人文優勢,桐廬一步一步提升著其“畫城”品牌的影響力。
近年來,桐廬先后榮獲“中國最具幸福感縣級城市”、國際花園城市、國際休閑鄉村示范區、中國最美縣、全國文明縣城、國家園林縣城等眾多榮譽稱號。
今年,桐廬進一步深化推進全域旅游示范改革,啟動富春江5A景區創建和國家鄉村公園建設。在桐廬縣領導看來,美麗鄉村的建設需要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執著,但不是“千村一面”的復制與模仿。
“瀟灑桐廬郡,江山景物妍”。“全景化打造、全地域覆蓋、全資源整合、全領域互動、全社會參與”,打造出桐廬“鄉村村村有景點、田園處處是風光”的鄉村休閑旅游景觀,造就了桐廬群山擁翠、綠樹浮嵐、碧水微蕩的全縣域如畫山水、詩意家園。
目前,桐廬正全力打造著富春江科技城、富春山健康城、迎春商務區、鄉村慢生活體驗區四大主平臺,以及江南古村落風景區、分水旅游度假區、城鎮工業集聚區和現代農業園區四大新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在做好“山”、“江”甚至“空中”等文章的同時,桐廬又讓城市與鄉村互動、自然風光與歷史人文融合,“不僅要有山水旅游產品,還要有美食養生、休閑運動等多層次休閑產業鏈”,桐廬縣副縣長王歆說。
據介紹,近三年,通過各平臺引進各類健康休閑養生類旅游項目50余個,包括江南國際養生中心國醫館、萬向養生養老旅游綜合體、上沃溪旅游綜合體項目等,合計總投資額達300億元。迎春商務區入駐企業866家,樓宇入駐率達66.03%。
而圍繞“一核兩軸、雙環四塊、十大主題”的全域旅游布局,桐廬重點打造分水休閑度假區、瑤琳溶洞體驗運動休閑拓展區、富春江“慢”生活體驗度假區、江南村落風情國家鄉村公園建設區四大特色旅游板塊,通過培育生態觀光、人文體驗、鄉村休閑、養生度假四大業態,不斷優化全縣的旅游布局空間和多元的產業發展格局。
富春江(蘆茨)慢生活體驗區經省政府批復設立(浙江省首個),江南古村落創成為國家4A級景區,富春江5A大景區創建啟動。分水旅游度假區成為桐廬西部“休閑養生基地”。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碧水一條琴;無聲詩與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尋。”鑲嵌于青山綠水間的桐廬,位于“西湖——千島湖——黃山”國家級黃金旅游線的中心地段,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獨樹一幟的山水風光,曾吸引了歷代無數的文人墨客。
“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桐廬縣委書記毛溪浩表示,一江秀水、兩側青山,水碧山青的桐廬,依然會如展現于世人的傳世畫卷,讓往來天下客醉心于桐廬的絕美山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青年報2016-03-0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