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讀書報告

一、習近平三農思想形成的依據

    任何理論的形成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都是在一定理論與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習近平新時代“三農”思想的形成基于現實客觀條件的必然要求和一定的理論借鑒。

(一)習近平新時代“三農”思想形成的現實基礎

    實踐是理論形成的基礎,理論是為解決現實問題而產生的。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三農”問題也發生了新變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以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系列的現實客觀條件都要求“三農”問題的盡快解決,催生著習近平新時代“三農”思想的形成。

1.順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這種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突出地反映在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滯后上。當前我國農業農村基礎差、底子薄、發展滯后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經濟社會發展中最明顯的短板仍然在“三農”,現代化建設中最薄弱的環節仍然是農業農村。因此,解決農業農村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成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為此需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2.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

2020年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50年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當前,農民還沒有全部脫離貧困,農民增收還存在困難,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農業農村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短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最突出的短板。因此,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標志,強調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施脫貧攻堅工程,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因此,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必須解決好三農問題。

(二)習近平新時代“三農”思想形成的理論淵源

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集體“三農”思想為習近平新時代“三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撐和經驗借鑒。

1.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三農”基本理論

馬克思認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這就說明農業勞動是維持人類生存和進行生產活動的基礎,是人類賴以生活的基本方式。農業勞動在人類歷史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繼續鞏固農業的基礎性地位,重視糧食安全,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馬克思認為:“若沒有這種合唱,它在一切農民國度中的獨唱是不免要變成孤鴻哀鳴的。”列寧認為:“在資產階級革命中取得勝利的‘無產階級和農民的聯盟’不是別的什么東西,而是無產階級和農民的革命民主專政。”習近平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寧對農民作用的重視,指出農民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體。

2.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集體“三農”思想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非常重視農民的革命性和農業的基礎性作用,領導中國農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在農村的廣闊天地里開展土地革命和走農業合作化道路,順利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進行了建設社會主義的初步探索。

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充分總結和吸收毛澤東關于“三農”發展的經驗教訓,對“三農”發展有了新的認識,著力調整農業生產關系,調動農民積極性,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并為農村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形勢以及“三農”新形勢,在繼承鄧小平“三農”思想的基礎上,將“三農”發展向前推進。江澤民將農業、農村和農民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量,并將“三農”問題提高到政治問題的高度。

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非常重視“三農”問題,加大對“三農”的財政補貼,基本構建起了強農惠農富農的政策體系,為“三農”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胡錦濤“三農”思想包括三農“重中之重”論;兩個趨向論;“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及取消農業稅等。

二、習近平三農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習近平關于農業問題的思想

   中國是一個人口規模壯大的發展中的農業大國,農業貫穿人民生活整體,將中國帶入現代化、實現民族偉大復興,要求對于農業問題有一個系統的戰略,將藍圖變為現實,習近平“三農”思想正是站在這一方針之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人民指明了前進方向,將其思想內涵逐漸展開在進行系統的整合便組成習近平“三農”思想的核心,進一步明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路徑。

1.堅持農業基礎性地位不動搖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村不繁榮,農民不安居,國家的現代化就不可能完整、牢靠。只有“三農”問題全面向好,中國的整體布局才是良好有序穩定發展,農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安康社會的短板。黨的十九大會議上仍然強調農業的主體地位穩固不動搖,繼續推進新農村社會主義建設,遵循農業發展方式,走農業發展道路,注重補齊農村現狀的短板,發揮農村發展的長處,本著對農業人民負責,促進農民生活富裕的方針戰略,推進鄉村文明穩步發展,特別是在目前的現代化進程中,當前農業發展己經取得可喜成就,農產品的生產能力大幅上升,鄉村的城鎮化發展大步推進,己有八千多萬農業人口落戶城鎮,但仍要重視化解農村社會矛盾,重視農村留守嚴重問題,做好農村的民生保障工作,及時的了解農民的利益訴求問題,平衡政府和人民之間的社會矛盾,從源頭預防和根治不必要的矛盾,中國現代化步伐的推進離不開農村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

2.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新的社會主義形勢之下,農業矛盾轉化,呈現出階段性的供給不足以及供過于求同時存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農業的競爭力發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方向指導,中央國務院都對此問題進行分析強調。關于農業發展的前景問題,要樹立一個長遠的利益規劃,以往的農業生產只注重產量,粗放式經營,今后應轉變生產方式,數量質量雙管齊下,提高產量是基本,注重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才是根本出路,現代型的農業發展務必更加注重生產效率和食品安全,以及在生產過程中本著持續發展的正確觀點注重資源的合理分配以及環境保護等生態問題。

3.大力發展農業科技

在整個農業生產體系中,“科教興農”是關鍵,科技是一個很重要的要素,它對糧食增產起著極其關鍵的作用。當今世界舞臺之上,軟實力極具競爭力,創新力又是軟實力中的重點,中國的農業發展具有很多落后性,對土地和人力的利用都不是最充分,產量和質量亦沒有達到標準,農業發展的出路在于現代化,而現代化的出路重中之重在于科技創新,以創新驅動農業發展水平進步,現代化的科技理念的實施在于多方配合,既要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和科研道路,更須推進科研創新的實施效率,對于成果、機制的利用以及實施人員的創新積極性都是創新過程中的重點,這就需要對一系列程序進行完善。

(二)習近平關于農村問題的思想

1.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求社會的和諧與美麗,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都離不開社會和諧。早在中國共產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就己經把社會和諧與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位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十九大中又再一次提出美麗中國的建設,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經濟發展、生態文明的眼光不可只局限于城市,城鎮發展較農村文明建設更完善,農村是社會發展木桶中的短板,短板的長短才決定了木桶的水量,發展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全面小康和發展農業現代化,建設美麗生態和諧中國,涵蓋了文明城市的同時包含了建設美麗鄉村。

2.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城鄉一體化要求城鎮和農村的共同發展,共同的進步發展體現在各地的布局規劃以及產業的分配和基本的公共保障性服務,更加涵蓋了生態環境的保護,這些因素同時的存在促進城鄉一體化的共同進步。這一方針戰略對于兩地經濟的協調發展和政治上的戰略布局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國家現代化強國的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近年來,農村發展具有明顯成效,統籌規劃城市與農村、農業與城市工商業、以及農民和市民的有機協調發展,城市對于農村以及農業的發展務必做好帶頭作用,逐步縮小城鄉差異,大力推進農村進步發展,共同推進中國現代化進程。新型農村建設在農村發展方面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習近平認為農業發展更是要堅持第一、二、三產業的交互融合性的進步,加快促進改善農業結構,升級產業布局,將科技創新與網絡進步、物流電商快速融入農村農業發展之中,加大農產品的更大范圍內的流轉和流動,對于特殊生態環境地區著重發展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交叉融合的生態旅游產業。

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村現代化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之中,新型城鎮化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二者是密切相關的,同時也是在農村改革過程中所面對的新型挑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性,將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增強發展動力,做到改革不停頓,激活各種發展要素共同進步,并且對于中國今后的現代化進程做出明確的規劃藍圖以及對于振興鄉村建設的多條意見,人民同心同德換取正能量,增強人民幸福指數,更重要的是黨的方針政策為農村振興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習近平關于農民問題的思想

1.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形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現階段的老農們不能及時跟著時代的腳步,發展農業、建設農村。因此提升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將是我國現階段農業改革的重點,也是未來農村建設的關鍵。習近平也關注到了農業存在的發展問題,認為如果農業要和工業一樣實現現代化,就必須積極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

首先,重視農村基礎教育,提升新一代農民的全面素養,真正從根源上解決農民的教育問題,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綿延不斷的動力。其次,必須強化對農民的職業培訓,提升農民職業化素養。為了推動農業進入現代化,技術和技術型人才的培育至關重要。最后,注重農村的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創新農業發展技術,積極探索高質量、高產量的新型農業化產品。

2.促進農民增收與農民小康建設

傳統農業都是靠天吃飯,因此農民的收入偏低一直是農業發展的大問題,也是農村無法留住人才的關鍵原因,因此增加農民收入是黨中央和習近平一直牽掛的問題,也是農村建設過程中無法短期解決的問題。只要農民的增收問題一日無法解決,農民的小康建設就一日無法完成,農民增收和農民小康建設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但是這種提升是短期的,因為缺乏長效的農民增收機制。增加農民總體收入要健全長效增長機制,維護收入的持續增長,提升農民的生活檔次,為建立全面小康社會提供條件。要發展農村特色產業經濟,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農民的職業化素養和全面素質。要貫徹農民總體收入來源多元化的方針,增加農民其他渠道的收入,堅持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

3.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農村地區普遍長期存在大量的貧困村、貧困戶等現狀,因此扶貧問題一直是我國最艱巨、最重要的任務。我國黨中央以及國家領導人始終切實關注農民的貧困問題,始終將民生問題作為國家的頭等大事。甚至習近平不斷到農村的貧困地區,對貧困戶進行慰問和考察,對于扶貧效果好的地區給予鼓勵和肯定,對于不積極進行扶貧、扶貧效果較差的地區進行分析與批評。

三、習近平三農思想的意義

(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農”問題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如期實現,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農”工作領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三農”工作有利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三農”思想是在總結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三農”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新時期和發展新特點,對“三農”發展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形成系統全面、豐富深刻的“三農”思想,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注重農業現代化的同時,也將農村現代化的歷史課題突出地強調出來;在注重農村物質文明繁榮發展的同時,也注重農村精神文明的繁榮發展,尤其注重對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在注重農業農村經濟繁榮發展的同時,也強調農業農村生態文明的建設;在注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同時,也注重鄉村振興建設和精準扶貧的大力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三農”思想遵循了“三農”發展規律,著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民增收與培養現代農民,為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及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

(二)新時代推進“三農”工作的理論武器

習近平新時代“三農”思想是在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現實中產生的,同時也是在解決“三農”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習近平新時代“三農”思想將“三農”問題的認識推入到一個新境界,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農”理論,成為新時代推進“三農”工作的理論武器。這個理論武器不僅為我們指明了“三農”工作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而且還指明了重點和主線。這個理論武器不僅指明了堅持什么樣的發展理念,實現什么樣的奮斗目標,還指明了采取什么樣的舉措措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激發群眾內生發展動力,這指明了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堅持黨的領導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保證。堅持黨的領導,能夠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能夠確保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能夠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激發群眾內生發展動力,調動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人民群眾歷史創造作用,推動農業農村的發展。因此,在“三農”工作中,要加強黨的領導,要注重調動農民積極性,發揮農民主體作用。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免费综合 | 亚洲欧洲免费在线播放 | 日本一道丝袜国产一区高清 | 亚洲成a人网站在线看 | 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全 | 日本中文字幕一二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