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讀書報告

一、作者簡介

費孝通( 1910.11.2-2005.4.24),江蘇吳江人 ,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1936年赴英留學,

1938年獲倫敦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前后任云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等,1949年歷任中央民族學院教授等。曾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主要著作有《鄉土中國》、《生育制度》、《江村經濟》、《民族與社會》等。

、《鄉土中國內容簡介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先生的代表作,該書出自作者20世紀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聯大和云南大學所講的“鄉村社會學”課的內容,而應當時《世紀評論》之約分期連載的14篇文章。這14篇文章之間相互聯系,層層深入,主要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描述中國社會的基層,鄉土社會的基本特色,人與人之間基本的交流方式,文字與鄉土社會的關系。第二部分,(差序格局、維系著私人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描述鄉土社會的格局特色,鄉土在這種格局中秩序如何維持。第三部分,(無為政治、長老統治、血緣與地緣、名實的分離、從欲望到需要)描述鄉土社會的統治特色,主要有橫暴權力,同意權利,教化權力,時勢權利與鄉土社會的關系。通覽全書,可以感受到一股濃濃的鄉土氣息,沿著作者的思路,可以了解中國的基礎社會,雖然時過境遷,但作者透視社會的眼光、觀察社會的方法,依然充滿活力,值得學習借鑒。

三、《鄉土中國》核心內容

《鄉土中國》包括14篇文章,這14篇文章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描述中國鄉土社會的本質特征,第二部分主要是描述中國鄉土社會的格局特色,第三部分主要是描述中國鄉土社會的統治特色,這三部分構成《鄉土中國》最核心的內容,同時這三部分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的,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一)中國鄉土社會的本質特征

中國鄉土社會的本質特征是是熟人社會,是鄉土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口流動是緩慢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有著“特殊語言”。

1.鄉土本色

鄉土中國,并不是說中國的鄉村,也不是說中國鄉村的鄉土性,而是說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既然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那么這種鄉土性代表社會生活方方面面都要受到得土地的影響。正如費孝通先生在文中所說“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中國農村社會是依土而生的,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受到土地的影響,也就說中國基層社會人口流動是極其小的,人口大規模的流動是微乎其微的,但并不是說中國鄉村人口是固定的。從人和地的關系來說,流動性是及其小的;從人和人在空間上的排列關系上說,是一個村與一個村、一個部落與一個部落之間的孤立和隔膜。但在一個村之內,人們時常需要合作、需要共同應對困難,彼此在熟悉,又形成了熟人社會,在熟人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生的,人們的交往,從最基本的熟悉到最終的信任。正如費孝通先生在文中所說“鄉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時的可靠性。”

2.文字下鄉與再論文字下鄉

文字下鄉就是把文字傳播到不認識文字的地方,比如農村。為什么農村地區文盲要比城市多,這點其實很容易分析,農村地區是熟人社會,是鄉土社會,大家見面后打招呼就可以,不需要把打招呼的內容寫在紙上。鄉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費孝通先生批判了這一觀點,但是并不是鄉下人是愚蠢的,只是鄉下人沒有形成所謂城市人的那套知識體系,所以城市人覺得鄉下人愚笨,最根本的原因是鄉下人和城里人生活的環境不一樣,也就是說鄉下人和城里人生活的環境不同,接觸的教育也不同,所以各自只會擅長各自精通的領域,在各自不熟悉的領域,都會顯得愚笨。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農村社會是一種熟人社會,單單靠聲音就可以辨別具體的人。在鄉下應一聲“我”,對方便可從這聲“我”中得到很多信息。但城市這樣的生人社會就不一樣了,光靠一聲“我”,是沒辦法辨別出這個人是誰的,所以大家需要報自己的名字。”所以鄉下人并不愚蠢,也絕對不會愚的不認識字,因為在空間上,鄉土社會彼此習慣了面對面交流,已經形成了耳、口、鼻既可以辨別的熟人的社會。在時間上,老一代的傳統口口相傳,以身示范,因為文字功用極其小。

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一個村與一個村、一個部落與一個部落之間是有孤立和隔膜,但在一個村之內,又是熟人社會,這樣的社會中文字功用極其小,文字下鄉還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

(二)中國鄉土社會的格局特色

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社會,是熟人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社會的格局是差序格局,在這種差序格局下,中國社會存在著私人道德、形成了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維系著社會生活、不提倡訴訟。

1.差序格局

在鄉村工作者看來,中國鄉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其實這種“私”是由中國的社會結構導致的,在鄉土社會里,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為中心,構建自己的親疏標準,如同水面上泛開的漣暈一般,由自己延伸開去,一圈一圈,按離自己距離的遠近來劃分親疏,也就是差序格局,這是一種基本而普遍的社會結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差序格局”。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因此,差序格局對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就是由近及遠、推己及人,其關鍵在于有層次、有次序。這種“社會結構”本身與一個人德行的好壞并沒有直接的關系,不能簡單地說差序格局導致人自私。而西方社會是以“團體格局”為標準的社會,團體是有界限的,誰是團里的人,誰是團里的外人,分的清清楚楚。

2.維系著私人的道德

在“團體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觀念建筑在團體和個人的關系上,在同一個團體的人是“兼善”的。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在象征著團體的神的觀念下,有著兩個重要的派生觀念:一是每個個人在神前面的平等;二是神對每個個人的公道”。在差序格局中,從己向外推以構成的社會范圍是一根根私人關系,每根繩子被一種道德要素維持著。社會范圍是從“己”推出去的,而推的過程里有著各種路線,最基本的是親屬,親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線推是朋友,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忠和信。中國差序格局下,缺乏團體道德,難以找到一個籠統的道德觀念,道德依附于差序的人倫存在。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一個差序格局的社會,由無數私人關系搭成的網絡。這網絡的每一個結都附著一種道德要素,因此,傳統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個籠統性的道德觀念來,所有的價值標準也不能超脫于差序的人倫而存在了。”

3.家族

西洋社會中,夫婦是主一軸,兒女長大會將自動脫離這個家庭;中國社會中,父子是主軸,一切女兒、 女婿,女性一支的地位都很低,是家庭的旁支。因而丈夫和妻子的感情時常冷漠,在村子中,男性之間的交情往往比夫妻之間的交情還要深,否則男性就要在自己的圈子之中受到歧視。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中國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兩性間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像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這種社會圜中養成的性格。”

4.男女有別

鄉土社會中,感情是浮士德式的,而鄉土社會的生活模式卻是阿波羅式的。這一矛盾勢必使得鄉土社會中的男女感情之間有很難逾越的鴻溝。在鄉土社會中的家庭男女似乎只不過是因為生育的目的而結合在一起,并沒有太多情感上的交流和契合;而真正情感上的交流,更傾向于在同性之間的展開,這使得鄉土社會的感情生活同性意味較強,而夫婦之間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見的現象。所以鄉土社會中“家庭”的團結受到同性組合的影響不易鞏固。于是,家族代替了家庭。家族是以同性為主,異性為輔的單系組合。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中國鄉土社會里,以家族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則較異性原則為重要的表示。”“鄉土社會是個男女有別的社會,也是個安穩的社會。”

5.禮治秩序

法治秩序是靠國家權力維系的,人治秩序是靠有權力的人維系的,禮治秩序是靠傳統維系的。傳統是在祖祖輩輩的經驗中產生,它存在于變動不快的社會之中。在鄉土社會中,是靠禮治來維持社會生活的。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合于禮的就是說這些行為是做得對,對就是合式的意思。”“而禮卻不需要這有形的權力機構來維持。維持禮這種規范的是傳統。”

6.無訴

訟師(律師)這一職業在鄉土社會的地位是比較低的,而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是比較高的,原因在于鄉土社會是禮治秩序維持的社會,它要求人人必須懂“禮”,如果有人不遵守禮治,就會被人認為是道德問題,當時的地方官吏,他們維持秩序的辦法就是盡大可能的教化,也就是通過調解的方式,使對方懂禮,而不是通過法的手段解決問題。而在現代社會是法治社會,法律是一門專業知識,人們并不一定完全了解法律,但是他們離不開法律,無論是保護自己,還是遠離是非,他們都需要律師來給他們提供幫助,所以律師的地位很高。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一個負責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維持禮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獄”。

在鄉土社會中,社會格局是一個差序格局,每一人都以自己為中心來進行交往。從己向外推以構成的社會范圍是一根根私人關系,每一種私人關系被一種道德要素維持著,同時每個人必須遵守禮治,教化是維持禮治最有效的途徑。在鄉土社會中,家族比家庭重要,男性之間的交情往往比夫妻之間的交情還要深,由此形成了男女有別的狀態。

(三)中國鄉土社會的統治特色

鄉土社會中,“無為”的政治是最理想最現實的,長老統治維持著社會秩序,血緣是身份的基礎,地緣是契約的基礎,在親密的血緣中契約是很難生產的,長老統治中,注釋的變動方式可以引起名與實的分離,這樣的社會中,人們只需要靠經驗按欲望行事。

1.無為政治

權力可以分為兩派,社會沖突中的“橫暴權力”與社會合作的“同意權力”,而在農業性的鄉土社會中無為政治是最理想最現實的,在皇權社會下,由于小農經濟的封閉性,使皇權和農民個體形成各自獨立不相依賴的兩個部分,這時候存在統一權力,皇權暴力沒有長期好處,休養生息,農民產出更多的剩余產品,對于政權才是好的。若橫征暴斂,難免遭受農民起義等等事由。因而中國自古崇尚“無為而治”。

2.長老統治

橫暴權力雖在鄉土社會受到限制,但也并非說它就是“民主”的。事實上,鄉土社會既非基于“沖突”,也非基于“合作”,而是基于“承繼”。發生于社會繼替的過程,產生的是教化性的權力長老統治。長老統治的前提和禮治一樣, 都是傳統可以有效的應對生活問題。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說近似而不說確當是因為這里還有一種權力,既不是橫暴性質,也不是同意性質;既不是發生于社會沖突,也不是發生于社會合作;它是發生于社會繼替的過程,是教化性的權力,或是說爸爸式的,英文里是Paternalism。”

3.血緣與地緣

血緣是人和人之間的權力義務依據親屬關系決定。一個家族在同塊地方耕種多年,土地不再夠用,便有人脫離村莊,去尋找新地。在新的地方安下家來,也仍和老家保持血緣關系,因而有籍貫之說。但親戚也不過“體外之己”,因而并不宜發生經濟關系,因此村里人都通過外村人交易,外村人也往往成為一村之商家。陌生間的交易就需要契約,地緣是契約社會的基礎,血緣是身份社會的基礎。

4.名實的分離

事實上鄉土社會也會以低速率變動。當社會變遷發生時,人們仍會用舊的辦法去嘗試解決,但舊的辦法往往無效,需要有人創造新的辦法來適應新環境,這些人成為文化英雄,人們紛紛跟隨他們,因而產生另種權力: 時勢權力。當情況變化時,反對在長老權力面前是無用的傳統正確,反對無用:傳統錯誤,也不必反對即知了。因而面對緩慢的變化,長老統治采用的通常辦法是注釋。在名不變的情況下,實發生極大的變化,而使名實不符。這也給中國人的性格之一虛偽埋下溫床。

5.從欲望到需要

在鄉土社會中人們只需要靠經驗按欲望行事,而在城市并不是。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在鄉土社會中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但在現代社會中欲望并不能作為人們行為的指導,于是產生“需要”,因之有了“計劃”。從欲望到需要是社會變遷中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

在鄉土社會中是無為統治的,長老統治維持著社會秩序,血緣也在向地緣轉變。同時,注釋的變動方式可以引起名與實的分離,人們也只需要靠經驗按欲望行事。

四、《鄉土中國》對鄉村治理的意義

(一)差序格局依然具有重要意義

  “差序格局”是《鄉土中國》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它不但形象地概括了傳統中國基層社會的結構特征,而且解釋了形成中國人道德觀念和道德標準的原因。雖然現代社會已經不是以差序格局為主的社會,但差序格局的社會結構形式并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還在發揮作用。列如,有一些地方宗族勢力就比較強大,對村莊公共事務的管理產生很大影響,我們可以利用地方宗族勢力來管理鄉村事務。

(二)無訴依然具有重要意義

 “無訴”也是《鄉土中國》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無訟”在解決鄉村社會中矛盾問題依然具有意義。在解決糾紛上,人們一般不愿打官司,因為,打官司要花錢,要停下手頭工作。相反,用調停、仲裁、和解的辦法加以解決則經濟實惠、便宜得多。這種解決糾紛的辦法現在仍然需要,鄰里之間的矛盾、糾紛可以由村民自治組織按照村規民約來解決,這樣做既省錢又省時間,沒必要都去通過司法途徑來解決。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伊人中文字幕在线 |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 制服丝袜国产日韩久久 | 久热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午夜片手机在线播放 | 综合视频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