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是恩格斯在整理馬克思關于讀摩爾根的《古代社會》的筆記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人類學研究寫成的。該書副標題為“就路易斯·亨·摩爾根的研究成果而作”。在這部著作中,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系統地研究了人類社會早期發展階段的歷史,論述了氏族組織的結構、特點和作用以及家庭的起源和發展,揭示了原始社會制度解體和以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社會形成過程,指出家庭的形式是隨著生產的發展而改變的,在人類歷史發展的早期階段,家庭血緣關系曾對社會制度起過重要作用;隨著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以血族關系為基礎的社會就被受私有制支配的社會所代替;私有制是人類社會在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與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相聯系的;私有制的出現導致剝削制度的產生和對抗階級的形成。
一、家庭的起源和發展
根據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底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一定歷史時代和一定地區內的人們生活于其下的社會制度受著兩種生產的制約,一方面受勞動的發展階段的資源,另一方面受家庭的發展階段的制約。[1]
(一)原始社會歷史變革的過程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對于家庭起源和發展的研究,是理解人類社會早期階段歷史發展的真相。恩格斯在 1891 年《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的第四版序言中說: “確定原始的母權制氏族是文明民族的父權制氏族以前的階段的這個重新發現,對于原始歷史所具有的意義,正如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對于生物學和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對于政治經濟學的意義一樣。[2]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尤其是私有制和國家問題的根源和本質,需要對原始社會家庭的起源和發展進行充分的理論和文本研究。
家庭并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社會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恩格斯在馬克思研究的基礎上,吸收了當時人類學研究,尤其是摩爾根研究的最高成果。摩爾根依據生活資料生產的進步把人類發展時代分為蒙昧時代、野蠻時代和文明社會三個時期。每個時期又分為低級、中級和高級階段。蒙昧時代以獲取現成的天然產物為主,有一些人工生產的輔助工具;野蠻時代發展出畜牧和農耕,人學會了增加天然產物生產的方法;文明時代人已經學會對天然物進一步加工,有了真正的工業和藝術。[3]恩格斯基本同意摩爾根對人類歷史的分期,并進一步提出,摩爾根對歷史進行分期的這些新特征足夠多,而且“是直接從生產中得來的”。家庭的發展與時代的發展相并行,不過在前兩個時代以及向第三個時代過渡的時期,家庭的發展還沒有成為時期劃分的顯著標志。
(二)家庭由低級到高級的演變
原始社會家庭形式的演變早期更多受自然條件的影響,由人類支配自然的程度決定。從血緣家庭到普那路亞家庭的演化排除了近親繁殖,后代在體質和智力上都更為強健,部落的發展更為迅速,其他部落紛紛效仿,并直接導致了氏族的建立。
氏族是大多數野蠻民族社會制度的基礎。蒙昧時代和野蠻時代交替的時期產生了對偶制家庭。隨著家畜的馴養和畜群繁殖,大量財富轉歸家庭私有,產生了全新的社會關系。丈夫也是家畜和奴隸的所有者,婦女在家內居于統治地位的共產制經濟逐漸解體,按母系權利來繼承的制度逐漸被廢除,而代之以父權制。對偶制家庭確立了父親的地位,并隨著氏族的日趨發達而不斷鞏固。大量財產的產生和子女繼承財產的愿望成為父權制的真正基礎,專偶制家庭進一步鞏固了父權地位。專偶制家庭“不以自然條件為基礎,而以經濟條件為基礎,即以私有制對原始的自然產生的公有制的勝利為基礎的第一個家庭形式”。[4]
專偶制的典型是雅典人的家庭,妻子只是用來照管家庭的一個物件,是一個婢女的頭領,不允許參加丈夫從事的競技運動和公共事業。與對偶制相比,父權制的專偶制婚姻關系更為牢固,通常只有丈夫可以解除婚姻關系,趕走妻子。專偶制一開始就是只對婦女而不對男子的專偶制。家庭形式從低到高的演變遵循客觀規律,從最初的受自然條件約束到與經濟條件的發展相匹配能動發展,正是生活資料的生產變化才造成了家庭這一社會關系的變化。恩格斯從家庭形式的演變科學地論證了原始社會的發展同樣也遵循著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規律。
二、家庭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家庭是制約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恩格斯在該書的1884 年第一版序言中明確提出: “根據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底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
(一)家庭的發展階段制約社會制度
家庭的發展和勞動的發展密切聯系,相互作用。物質資料的生產都是由人進行的,因此物質資料的生產離不開人種的繁衍。而人種的繁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需要物質生活資料來維持。勞動的發展階段不僅影響人口生產的速度、數量和質量,而且對于人們的生活、健康、教育等具有重要影響。反過來,家庭的發展階段,如人口的數量、質量及構成等也會影響勞動生產。但如果夸大人口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就會陷入人口決定論,這是荒謬的;同樣,如果忽視人口生產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也是不正確的。
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區,由于家庭發展階段和勞動發展階段的不同,對社會制度的制約作用也不同。原始社會早期,由于生產力極度低下,人類幾乎完全受大自然支配,原始人自身的生產對社會制度有更大的制約作用。勞動越不發達,物質資料越匱乏,家庭等社會制度就越多受血族關系的支配。而隨著勞動產品和社會財富的增加,社會制度受家庭要素的制約作用越小,勞動的發展對社會制度的制約作用越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對于家庭的發展階段和勞動的發展階段,即兩種生產理論的具體闡述豐富和發展了唯物史觀。
(二)家庭的發展受所有制關系的影響
野蠻時代的中級階段和高級階段交替的時期,專偶制家庭是文明時代開始的標志之一,它標志著現代資產階級家庭的萌芽。子女繼承財產的父權制,促使財產積累于家庭中。此外,隨著商人階級的出現,商業和產業分離,財富迅速集中到占很少數的階級手中。貧困者日益增長,勞動者日漸淪為奴隸,“奴隸的強制性勞動構成了整個社會的上層建筑所賴以建立的基礎”。
以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社會取代了氏族社會,私有制和奴隸制確立起來了。現代家庭的萌芽中包含著奴隸制和私有制。專偶制家庭形式的第一個結果,就是表現為家長制家庭這一過渡形式。這種家庭形式的典型是羅馬人的家庭。家庭在羅馬人那里,指的并非夫妻及子女,而是指作為非自由人的奴隸。家庭指一個家庭奴隸,是一個人的全體奴隸。
父權之下的家庭中,自由人和非自由人的區分是奴隸制的最初形態。這些非自由人作為奴隸不僅在家庭里勞動,還需要在家庭私有的田間勞作。專偶制家庭中包含的奴隸制和私有制一起,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個體婚制宣告了前所未有的兩性沖突,男性奴役女性的現象開始出現。夫妻對抗是歷史上最初的階級壓迫,“在歷史上出現的最初的階級對立,是同個體婚制下夫妻間的對抗的發展同時發生的,而最初的階級壓迫是同男性對女性的壓迫同時發生的”。[5]
個體婚制是一個進步,但同時也體現了文明社會內部對立和矛盾的本質。只要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的私有制關系存在,專偶制家庭中的不平等現象就不會消失。新的富人階層想要維護自己占有的社會財富,擺脫舊的社會規則束縛,日益要求破壞舊的氏族制度,建立維護自己利益、解決社會矛盾沖突的新制度。國家產生了,它并非從外部強加于社會的一種力量,而是建立在氏族制度的廢墟上,直接和主要地從氏族社會內部發展起來的階級對立中產生的。國家作為強制機關,代表的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利益。資產階級的婚姻仍然是階級的婚姻,只是在階級內部才享有某種程度的選擇自由。充分的結婚自由“只有在消滅了資本主義生產和它所造成的財產關系,從而把今日對選擇配偶還有巨大影響的一切附加的經濟考慮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實現”。[6]
家庭的發展和勞動的發展一起,制約社會制度的變遷,同時也受社會生產關系,尤其是所有制關系的影響。由兩種生產構成生活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對社會發展起決定性作用。
三、恩格斯家庭理論對當代的啟示
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對原始社會家庭的理論研究,科學地證明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從認識家庭的起源和本質出發,充分理解家庭對于社會發展的作用,在當代仍具有重要意義。
(一)適應新發展階段,回應家庭建設新要求
新發展階段要根據家庭發展的新變化,積極回應家庭建設的新需求。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開啟了全面建設會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隨著人民群眾物質條件的變好,新時代的家庭結構和生活方式都已經發生了新變化。
(二)加強家庭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總書記強調,“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終要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體現在億萬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同時只有國家富強,實現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家庭才能幸福。“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家庭的發展建設具有重要的決定性作用,需要我們給予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4.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6.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2.
[7]王曉紅.《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的家庭理論及其當代意義[J].殷都學刊,2021.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