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泛地說,從中國被逼打開大門開始,中國的城市化就已經開始了。雖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古代社會最發達的工商業。也因此有了作為政治和商業雙中心的大都市,以及作為商業據點的名鎮,但是,在清朝,中國工商業的發展,卻陷于一個低潮。在朝廷崇本抑末的高壓之下,不僅傳統的商道和商業重鎮暗無顏色,而且,像北京、南京這樣的大都市,也失去了過去的光彩。說清朝的中國是一個自然經濟狀況的國家,倒也未必,但農村的商品化程度,的確比之于明朝,要低一個格。雖說農村的集市貿易,依舊存在,但一口通商的外貿格局,流通量有限的茶馬古道和張庫大道,使得絕大多數農民,跟對外貿易無關,跟國內貿易關聯度也在降低。
鴉片戰爭之后,五口通商體系建立。在最初的十年,并沒有導致中國發生重大的變化。在清政府的暗中抵制下,五口除了上海之外,名開實未開。除了對長江三角洲的商品經濟有一點刺激之外,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就是鴉片貿易。鴉片貿易的泛濫,對中國農村最大的影響,是鴉片的本土化生產和流通。鴉片貿易事實上合法化之后,國產的“土藥”,很快就壓倒了進口的“洋藥”,鴉片,成為中國農村的一種特殊的經濟作物。這種經濟作物,極大地刺激了農村經濟的市場化,吸食鴉片的人越多,這個市場就越大,種植鴉片的農民也就越多。因為太平天國戰爭而征收的厘金,到了后來,其中土藥的收益,已經占了舉足輕重的份額。
但是,中國農村真正的變化,卻是在1960年,英法聯軍用武力將中國拉入西方體系之后。此后中國的開放,才名符其實。中國的城市化,或者說西方意義上的城市化,才真正拉開帷幕。凡是列為通商城市的口岸,有了越來越快的發展,這樣的發展,由于有租界在,多半有了西化的意義。
沒有自主關稅的對外貿易,的確比較迅速地導致西方商品進入中國,也刺激了中國農村的商品化和市場化。但缺乏關稅保護和遍地厘卡的中國市場,對于被拖入這個市場的農民來說,的確是一種潛在的災難。況且,這種災難,有得到了鴉片流行的推波助瀾。
盡管,這樣一種政治經濟狀況,為王朝政府既保持舊制,又能辦洋務,提供了財政支撐。比如說,可以既不裁撤一百多萬綠營,同時還可以維持淮軍的武器現代化,辦新興的海軍。但是,在這樣一種狀況下,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和城市化,都進展有限。但農村的破敗,卻相當普遍。農村破敗,導致大量浮生人口,但新興的開放口岸,卻沒有那么多的現代工商業,可供進城的農民來就業。國中富人辦的新式產業,不是掛外商的旗幟,就得戴國有洋務企業的帽子。只有這樣,才能勉強生存,否則,單厘金一項,就會把企業搞垮。產業不發達,那么稅收負擔還是得落在農村。朝廷越依賴鴉片的稅收,農村的破敗就越嚴重。
清朝只有在最后幾年,才意識到要解決國內產業發展制度瓶頸的問題,然而,一場革命,卻突如其來地打斷了這個進程。新生的共和國,沒有辦法解決秩序紊亂的難題,只能被軍人政權所替代。在軍人割據的狀態下,害人的厘金始終沒有被廢除,而軍閥混戰的需求,使得軍隊越來越多。大城市有外國的存在,還可以抵抗軍人的橫暴,但中小城市和農村,則很容易成為軍閥勒索和混戰的犧牲品。盡管各地的情況不一,有的省份,由于割據者的明智,還能有些建設,但總的來說,農村的破敗,已經成為一個知識界的共識。
清朝中期之前的農村社會,在文化上和道德上,比之于一般的市鎮,具有優勢。市鎮里的商人和其他脫離了土地的人,包括衙門里的衙役和家人,顯然跟鄉村的士紳沒法相提并論。即使做官做得很大的人,致仕之后,也很有可能退回到鄉村居住。然而,這樣的文化優勢,隨著現代意義上的城市的出現,以及鄉村的破敗的逐漸顯現,最終消失了。現代城市由于有了上下水系統,衛生狀況得以改善。城里生活的享受,以及戰亂時期的安全,又是鄉村所完全不能比擬的。
鄉紳的劣質化和武裝化,自從太平天國戰爭結束后,就已經普遍存在了。原有的文治派的鄉紳,被大量軍功出身的所謂的鄉紳所取代,原來鄉村的文化威權,被武化統治所取代。這種狀況,雖說最初并沒有像今人想象的那樣可怕,但伴隨著城市化特別是軍人統治的盛行,鄉村的衰敗,越來越不能令人忍受。鄉村重建,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的重大課題,從知識界到各類鄉村精英,甚至部分的軍人,都參與到這個貌似運動的活動中來,交出了各式各樣的答卷。
民國的國民黨統治時期,雖然勉強結束了大規模的內戰,而且大體上統一了貨幣,實現了半個關稅的自主。但困擾中國城鄉經濟的割據問題,苛捐雜稅問題,統一市場建立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而且由于國民黨政府的列寧主義的因素,使得政府的官僚資本擴張特別迅猛,反而使得民營資本失去了一些原有的空間和自由。這一時期,城市化的速度在加快,從上海、天津、漢口這樣口岸城市的擴張,就可以看出端倪。但農村的破敗,卻沒有因眾多精英經營鄉村建設而得到遏制。這樣破敗的鄉村,大量淪為城市所難以吸收的流民,為革命提供了豐厚的土壤。盡管如此,到了這個時期,中國的中心,已然是城市,尤其那些現代化程度很高的城市。所謂的逐鹿中原,實際上體現為城市的爭奪。這就是為何在戰時可以選擇鄉村作為領導中心的中共,在打下天下之后,也必須完成自己的工作重心的轉移。
從鄉村走進城市的新的領導人,在政治上一邊倒,選擇了一條蘇聯式的現代化道路。這種道路,在當時還被視為一種現代化的捷徑,是后發國家現代化的一種看似合理的選擇。這樣的道路,是斯大林式的,一種以體制力量犧牲農村發展城市的道路。如果不加以強力遏制,勢必造成空前規模的農民進城。雖然說,當年這個新生的國家,曾經嘗試過放手讓農民進城,以超常的速度實現趕英超美式的現代化躍進。然而,眾所周知,這樣的嘗試,遭遇到了慘烈的失敗,成千萬的農民,又被遷回了農村。今天被人詬病的城鄉二元結構,恰是因為這失敗,得以穩定和加固。
進入1960年代之后,中國的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由于繼續革命的政治運動的緣故,實際上處于停滯。甚至還發生了兩場逆城市化的運動,一次是三線建設,在非戰爭狀態下,把沿海都市里的工廠內遷內地,在內地中小城市甚至鄉村,平地建成工業新城。一次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成千萬的城市中學生,被遷往鄉村,在農村落戶。實際上,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城市化和現代化水平是相當低的。但是,由于體制性地剝奪農民的結構,農村人口雖多,但發展水平卻相當有限。大部分農村不僅沒有公路,沒有通電,交通通訊都非常落后,連拖拉機都沒有,農業生產,還處于牛拉犁杖的水平。農民的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
但是,應該承認,由于逆向的城市化運動的存在,那個時候的農村,文化人的數量,還是挺高的。一些農村的小學和中學,居然會有因為反右或者別的什么運動被發配下來的大學生,甚至教授。所以,一些有心向學的農家子弟,居然得到了很好的教育。農村的黨政群團體制的完善,以及體制性的各種農村衛生站,農技站和供銷社的存在,雖說現代化程度都很低,但的確可以保證農村的秩序。極個別領頭人比較有能力的地方,秩序還比較好。只是我們必須承認,這種秩序,是建立在農民普遍的貧困,低水平生活的基礎上的。由于民國時期殘存的鄉村精英被徹底掃蕩,所以,這種農村秩序的背后,傳統已經消失,鄉村的自治不復存在,在文化上,已然徹底淪為城市的附庸。這個時代的逆城市化運動,并沒有遏制晚清民國農村的衰勢,城鄉二元結構,使得農村人的地位和待遇,嚴重低于城里人,所以,即使有政治高壓和大力的宣傳,反而使得人們更不樂意待在農村,只要有機會,就想跳出農門,進城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市化浪潮,無論從時間視角,在歷史上,還是在空間視角在世界范圍內,都是空前的。涌向城市,尤其是沿海開放口岸以及發達地區的農民,實際上已經提前讓中國實現了城市化。他們不僅改變了中國產業工人的構成,替代原來的產業工人,實現了工人身份的轉換,而且眾多服務業,也被他們改變。甚至相當的多的企業家,也是由他們轉換而來的。如果說,改革將近四十年有什么奇跡的話,農民進城才是這個奇跡的真諦。所謂改革開放高速發展的人口紅利,其實就是進城務工農民提供的。
但是,此番城市化跟以往的城市化不同,以往進城務工的農民,很快就會變成城里人,即使頭幾代還是遭遇歧視,但他們的身份已經改變了。可是,今天進城的農民,由于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壁壘,哪怕已經在城里待到第二代,第三代,依舊還不是城里人。對于務工地的管理者來說,他們只希望農民做候鳥,呼之即來,揮之則去。直到今天,一些人考慮解決失業問題的時候,還是考慮將農民趕回去。戶籍的松動,到目前為止,還僅限于中小城市,主要是縣城。事實上,進城的農民,尤其是那些把家人都帶出來的農民,事實上已經回不了農村了,他們的第二代,連農活都不會干了,但他們卻在城里待不下,孩子上學,醫療和社保,都在自己的原籍。進城的農民工,變成了城里待不下,鄉村回不去的制度化游民。
與此同時,鄉村已經嚴重空心化。有的山區,一個自然村一個自然村的空掉,剩下的,也是十室九空,青壯年都走了,只余下些老人和孩子留守。如果城里允許進城農民的孩子在本地上學,哪怕給他們留下點打工子弟學校,估計留守兒童也走了。農業生產,基本都是都是承包給承包人耕種。這些承包人如果不是本地人的話,跟進城農民一樣,也待不下來,因為政策不許。這樣的話,承包人也沒有這個心情,去善待土地和農村的環境,能盡快撈一把,就撈一把。
如果說,在改革前,農村的傳統文化,已經只剩下些殘余的話,那么,眼下正在消失的農村,原來的傳統,基本上已經蕩然無存。倫理道德,社會規范,信仰和禁忌,如果還沒有消失的話,也正在消失之中。
以往的城市化,進城的農民,基本上是按照地緣的線路進城的,進城之后,各個地緣派系依舊存在,比如上海的蘇北幫,江陰幫,揚州幫等等。就業的行業和生活的區域,有相對的集中性。或多或少,原來在鄉村的傳統,還能剩下一些。跟自己的家鄉,也能保持相對固定的聯系。但是,今天的進城農民,最初也許也是按地緣路線走的,進城之后,就散了。農民原來的文化和規范,都是熟人社會的產物,一旦進入一個陌生人社區,自然就百無禁忌了。辛辛苦苦掙一年錢,如果還要回鄉的話,除了賭博炫富,不會有其他事兒做。如果說,婚喪嫁娶上還能剩下些傳統的形式的話,也不過是具空殼。
從理論上講,只要中國還處于現代化的過程中,只要有一個相對長的和平時期,就肯定會有大規模的城市化浪潮。大批農民進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眼下的城市化高潮,此前存在了一個較長時間段的人為抑制期。然后突然爆發,勢必過快過猛。這個國家從上到下,都沒有準備,以至于問題成堆,即使想解決,都一時無從下手。
當然,縱觀世界各國的城市化過程,農村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人口密集的后發國家,更是如此。但衰落不等于衰敗,更不等于衰亡。城鄉的格局演變到一定程度,一定會出現一個新的平衡點。到了這個時候,鄉村還可以在一定的范圍重建,獲得新生。然而,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的城市化,最終走上了一條超快速發展高速鐵路,由此帶來的鄉村衰敗乃至衰亡,也就自然的了。我要說的是,這樣的城市化,病是在鄉村,但最終還是會波及整個中國,給中國今后的發展,帶來一系列的難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張鳴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