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開始著手清理“低端人口”,事是真的,但說法頗受爭議?,F今的社會有一個特點,凡事都不太認真思考和研究事情本身的價值和意義,反倒是一窩蜂關注遠離事件本質的細枝末節。也不知道到底是輿論導向的原因還是一種群盲的表現,反正事實就這鳥樣。幾乎所有人都在對“低端人口”極盡挖苦諷剌之能事,沒人想,更沒人講這事兒背后到底意味著什么。
1、清理“低端人口”有沒有錯
清理“低端人口”這話有些糙,但理兒并不糙。如果換成清理“低端人才”,估計就不會有什么話說了。我猜想,寫那新聞稿的記者和編輯,應該也在被清理之列吧,用詞故意糙了些?
北京清理“低端人口”的目標很明確,北京總的人口規模要控制在2300萬。具體清理指標都出來了:到2020年,東城區人口控制目標是77.4萬,需要縮減13.7萬;西城區控制目標是110.7萬,要縮減19.4萬;朝陽區控制目標是85.7萬,要縮減25萬;海淀區控制目標是312.6萬,要縮減55萬;豐臺區控制目標是232.4萬,要縮減36.9萬??。
除了人口控制目標,當然還有配套的企業搬遷,環境整治,生活配套設施的完善等一系列目標。總體的治理目標應該是減小北京的生態承載壓力,重建宜居和生態北京。
客觀地講,北京作為一個城市,早已經不堪重負。交通和生態承載力,教育、醫療等社會資源以及水資源等自然資源配置的承受力,都已經支撐不了越來越龐大的人口集群了。
盡管我本人對北京的氣候、生活環境與生態一百個不感冒,但中國人,尤其是北方人,幾乎無不是以向北京移居作為人生最大目標的。自己去不了,孩子也一定要定居北京,似乎這才代表著高品質的生活。這種狀況若不加節制,北京無疑會在不久的將來徹底變成一座“死城”的。
不管從哪方面看問題,北京開始控制和壓縮人口規模,都是合情合理之舉,這既是為了拯救北京這座城市,也是為留在北京和即將離開北京這兩種人群的生活質量著想,無可厚非。
2、過分城市化的發展方向需要反思
與北京情況類似的超級大城市越來越多。這都是多年來將城市化與工業化、現代化劃等號,過分強調城市在經濟集約化、產業集群化方面的效率貢獻,忽視城市生態承載力導致的后果。
我曾經寫過《城市化的陷阱和騸局》,觀點雖偏激,但思考問題的方向確是對的。西方300 多年才完成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道路,我們在30年就完成了。但西方300年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建設并沒有搞中國這樣的“造城運動”,也從未像中國這樣一個又一個地建設超級大城市。
如果城市化與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不配套,如果一個農業大國在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忘記了農業之根本,如果大量人口都過分集中于大城市,農村只剩下老弱病殘,無論從產業結構看問題,還是從人口合理分布看問題,還是從土地的生態承載力看問題,都是大問題。
大量“低端人口”涌入城市,城市配套資源跟不上,教育、醫療和就業都不堪重負,城市出現大量的“北漂”和各種“漂族”,而農村又空芯化,土地荒蕪,學校、醫院、銀行等社會公共服務在數量和規模上不斷縮減。結果就是一頭熱死,一頭冷死,城市和農村兩頭都出現嚴重的資源配置和各種社會發展問題。
形象點說,城市變成了巨大的雞籠子,里面盡是些“宅男宅女”,交通擁堵不用說,街上連上個廁所都困難得要命。反過來呢,農村變成了荒草地,十里八村見不到幾個人影。老人去世了,連抬棺材的人都很難湊齊了,這是不是現實狀況???
如今的中國,城市化道路仍在繼續,城市沒有最大,只有更大。武漢剛剛就宣布要再建設500平方公里的“長江新城”,似乎大有把首都北京給比下去,讓“大武漢”進入城市規?!笆澜缰睢钡募軇?。500平方公里的“長江新城”什么概念?。坷衔錆h已經夠超級大規模了,再來個500平方,這全湖北省的人口都要集中到大武漢來居住嗎?
城市化,尤其是超級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思路真的需要反思了。
3、新農村建設的大思路和大格局
最近幾年,國家在新農村建設方面做出了許多努力,而且卓有成效。別的不說,農村道路村村通,水庫和農田整治,秀美鄉村建設,農村電網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初見成效,有些基本完成,有些仍在進行中。前些年大家都沒讀懂政府為什么要這么干,有些經濟學者還批評政府在沒人的農村大規模投資是亂花錢,但現在回過頭來看問題,中央政府的思路和意圖似乎越來越清晰了。
我最近經常說,這界政府與過去不同的地方就是干的比說的多,先干再說,或者干脆就只干不說。媒體和學界通常都表現出反應要慢半拍,對政府的一些舉措,過了好些天才慢慢反應過來。表現出來就是沒明白過來時一通亂批,等明白過來又不好承認自己判斷錯了。我這人敢于認錯,在農村建設這個問題上,我真的是到現在才基本讀懂。
盡管我早幾年前就寫了《城市化的陷阱與騙局》,但并沒有意識到政府在農村發展問題上的大思路和大格局已經啟動并開始實施?,F在看來,中央政府的確是在下一盤很大的棋,而且方向和舉措都基本是正確的。
道理很簡單,農村建設好了,涌往城市的人口就會減少。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有錢人都住鄉下的時代或許也即將到來。只要基礎設施建設完備,如果再進行配套的戶籍制度改革,城市人口回流農村就是很現實的問題了。比如我過去對定居農村最擔心的就兩大問題,一是交通不方便,怕影響城里的工作效率;二是用電不方便,因而生活起居包括洗漱都不方便?,F在這些都不是問題了,我為什么不可以住在空氣清新,食材有保障,運動又方便,安靜而又安逸的農村呢?
4、城市化建設不能再“做大做強”了
從什么時候開始,“做大做強”就成了各地政府執政的目標,經濟要“做大做強”,企業要“做大做強”,城市發展當然也要“做大做強”。
關于“做大做強”,我過去專門寫過文章。其實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應該是“做實做好”而非“做大做強”。能“做實做好”自然就“做強”了,但未必要“做大”。“大”不等于“實”,也不等于“好”,更不等于“強”。事實上,越“大”通常越“虛”,既不好,更不強。比如最近暴露出問題的萬達、樂視、融創等,夠“大”吧,但大家看到的是“虛”還是“強”???
我曾經講過德國的例子。人家德國制造是真的很牛很“強”對吧?但支撐德國制造的并非大牌奔馳、寶馬,而是遍布德國各地2000多家“百年老字號”的中小企業。我還舉過法國的例子,我的公司多年代理法國JECOMAX產品,一種核電事故后取樣系統的調節閥。全世界所有核電廠都離不開這產品,牛得不要不要的。可人家就一家庭作坊式的小廠,坐落于法國里昂的一個小鎮上,一家四口人就是全部員工。一年還要休假幾個月,過三四個月才回復你的訂單是家常便飯,但沒辦法,你得求著人家買東西啊。
企業的實力,不是靠“大”,而是靠“強”。這所謂“強”就是品質和不可替代性?!昂镁撇慌孪镒由睢边@話中國人都會講,但幾個人真這么去做了呢?
城市的發展,重在功能建設,目標是自然和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終極目標是宜居和幸福指數的提升。
任何事情都有個規模與效率匹配的問題,并非越大越好。你去美國也好,歐洲、日本也好,到底是喜歡紐約、東京那樣的大都市,還是喜歡那些風景秀美如畫,人間天堂般的小鎮?。?/span>
如果是前者,你的價值觀可能已經完全被扭曲了。如果是后者,你才是一個正常的人,一個正常的生物啊。
所以,沒必要對清理“低端人口”憤憤不平,多想想你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樣,還想不想做“北漂”或什么“漂”,是住在空氣清新的農村好還是住在雞籠子里過“宅居生活”好。
我再說句不好聽的話,你真在乎“低端人口”有歧視之嫌,請問你不愿意居住在農村,非要“漂”在大城市里擠生活,難道就不是歧視農村?
5、農村生活將不再困難
城里比農村好掙錢,這是農村人口涌往城市的原因。但是,這種狀況正在改變,而且已經發生了大改變。
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城里真的比農村好掙錢嗎?不是啊。農村里隨便一個做泥工活的小工,一天就是幾百元的收入,還請不到人。這是不是真事???
新農村建設是不是已經吸引了大批城市的建筑商和包工頭回農村發展了?我一個親戚,過去在武漢做空調安裝,是安裝隊長。城里沒多少活了,沒辦法回農村去,本打算開一個加油站。沒想到朋友家裝修,請他給幫忙安裝空調。這一出手不得了,十里八鄉都知道有個人從城里回來,空調安裝技術好,活干得漂亮,都來找他安裝。無心撿起了老本行,生意還火爆得不行。
我幾天前在朋友圈秀“傳說中的建寧黃桃”,那黃桃是真好吃啊。我就問身邊的建寧人,這黃桃是怎么回事。不問不要緊,一問嚇一跳。人家建寧種黃桃的,隨便一家都是年收過百萬。為什么?東西好啊。
農村不是沒有發展空間。有沒有發展空間,一者取決于國家的政策導向,二者取決于個人用心何處。國家的農村發展思路已經很清晰了,現在要的是生活在城里的各種“漂族”做出選擇的時候了。
我就在想,等忙完了手頭的事情,我或許就會選擇去農村定居。也不打算做多大的事,種點非轉基因的有機食材就行了。我相信單憑這一點,就足以過上很愜意的生活的。
看世界要看大勢,這是我的強項。中國社會發展的大方向正在轉向,“逆城市化”正在形成之中。此文供廣大的年輕人,尤其是“漂”在城里的“宅居族”們參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作者的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