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立國基礎、強國基石,無農不穩,無糧則亂,其重要性不必多言。這次不想在此過多地闡述農業的重要性,而是探討農村農業的發展。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到,“當我們缺少必需品時,就會放棄所有的非必需品。非必需品的價值,在窮困時期會下降,一如它在繁榮時期會上升一樣。但是,必需品的價值,即必需品所能支配的勞動量,就完全不同了,它在窮困時期會上升,在繁榮時期會下降。”毫無疑問,這里說的必需品就是糧食,糧食出自農之手、土之上。
而在中國歷史上,每一次土地的重新分配,都是財富的洗牌,能夠抓住機會的人,就能夠獲得變革的紅利,走上財富的通道。由于需要適應時代的發展,現在的田地由原來的分田到戶,開始向大農場制轉變,土地開始變得集中,由于機械化程度的提高,未來很有可能是幾個人就控制著幾百畝甚至上千畝的土地,用少量的人就可以飼養成千上萬頭牲畜,這也算是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對農業的反哺吧。
現在的農村農業,大都以農耕文化為魂、以田園為韻、以生態農業為基、以創新創造為徑、以傳統村落為形,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新時期現代農業之路,這期間孕育著大好機遇。然而,一旦商業資本進入后,受經濟利益驅動,往往會忽略了農業這一基礎元素,進而忽視了農民這一主體,所以,帶動農民發展農業,不可忽視。
這個過程,農業的優勢在于一旦建立起來,它就能夠為農民提供穩定的現金流,而且抗風險能力比其他快速更迭或者其它競爭激烈的行業更強。而優勢應該從經濟、生活方式、文化、自治、生態環境五個方面著手的。
(1)經濟,主要包括農業生產、鄉鎮、以及鄉村第三產業,其中第三產業的發展則主要依賴于農業與鄉村旅游為代表的相關服務產業的發展。
(2)“慢”生活方式。城市生活講究快,農村生活是講究慢的,所以在農村引進先進、健康、文明的現代生活方式的同時,要摒棄城市生活的生活方式,做好家風建設,建立良好鄰里關系,提倡淳樸善意、悠閑有趣的生活交往方式。
(3)文化。保護與發展傳統鄉村文化、繼承優秀的鄉村民風民俗與傳統技藝是豐富農民精神生活、守住我們根脈文化的重要途徑。
(4)宗族傳統自治能力,對于中國農村社會的治理,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如何根據中國鄉村政治文化的特點,充分利用宗法意識與宗族結構,建構官民共治的鄉里制度,積極主動利用巨大的宗族內聚力,將國家權力滲透到鄉村社會,從而實現對鄉里社會的有效影響力,促進區域穩定與繁榮。
(5)生態環境。堅持生態優先,遵循自然發展規律,保護好農村生態環境,展示農村農業生態特色,圍繞農村生態經濟、村容村貌、生態環境和生態文化,切實抓好路面、水、廁所、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牛皮鮮廣告清理等項目整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清農學堂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