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M國際設計競賽
我的鄉創歷程始于AIM(Architiects In Mission)國際設計競賽,通過與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協作而對鄉村公益有了進一步的認知,以聯合發起并創建i20青年發展平臺為標志進入了鄉村公益的“創”時代。
作為一名專業從事酒店及度假地產設計的建筑師,在多數情況下與鄉村擦肩而過,而去關注如何在自然中營造僅有少數人能享受的奢華人造環境。在持續這樣工作數年后,忽然意識到,在我們自然獲取資源,為少數人的享受圈地的同時,作為一名建筑師的使命,是否同時該關注到那些需要但支付不起優秀設計的弱勢群體,是否該回饋資源被無情掠奪,日益凋敝的鄉村?
AIM—Architects In Mission (建筑師的使命)這一公益組織就這樣基于一個簡單的想法成立起來,我們通過發布國際競賽來篩選年輕設計師中德才兼備、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未來領袖,為需要的人而設計,為弱勢群體而設計,我們最初把目標鎖定在老工業遺產和鄉村上,這也讓我們和鄉村結下了不解之緣。
第一次AIM的鄉村復興主題是2012年“中國東岸海島嵊泗-島居慢生活村落改造設計競賽”,面對日益消失的老石頭房屋及取而代之的火柴盒般沒有性格的水泥房,漁村的歷史與文脈,漁村從漁業經濟向旅游經濟轉型過程中對村落風貌提升及互聯網時代的文旅內容的渴望,我們與嵊泗政府聯合發布了這次競賽。我們鼓勵年輕的參賽選手不僅考慮當地文脈、漁村歷史、建筑及景觀風貌,更是基于生態、旅游產業鏈及產業升級、互聯網傳播等視角,組成跨界團隊,給出全新的解決方案。
我們非常欣慰的看到,在來自全球各國共300多份作品中,設計師的創意及跨領域設計思維給出了遠遠超出我們預期的解決方案,諸如來自澳洲,挪威,美國,墨西哥等地的團隊,基于他們在濱海旅游方面的先進經驗給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議。而年輕的設計師們對于海島旅游風情的向往與憧憬,又讓他們的方案充滿著浪漫色彩和來自用戶端的訴求。幾百份作品成了匯聚群體智慧,集中于一點賦形的大寶藏。
最佳村落規劃設計獎
產業模式創意獎
我們隨后又在入圍團隊中進行了第二輪真題競賽,最終勝出的團隊擔任了嵊泗本島高場灣村的村落規劃及建筑改造主設團隊。這次競賽的成功發布與回收,讓我們信心倍增,并深度的思考了公益競賽對于項目方和設計師的提升與收益。也許我們還能做的更多!
中國扶貧基金會
后來,通過北京綠十字的介紹,我們與中國扶貧基金會結緣,將設計師公益競賽提升到了一個全新高度!
這一次,我們面對的是2013年雅安震后重建的鄉村,中國扶貧基金會選擇了由加多寶捐助的寶興縣雪山村作為競賽發布項目。我們的任務不僅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對地震完全摧毀后的鄉村進行重新設計并重建的工作,同時需要深度思考這個鄉村的產業重建,讓震后住在臨時板房中的村民不僅搬進新家,更能進一步脫貧致富,使震后重建不僅是一時的救急,更是賦予村民新生的力量與可持續的財富。
這次與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協作,使我們深入的了解了如何協助村民建立合作社,如何在鄉村進行股改,使鄉村中每個人的物質資產都能公平合理的轉化為股份以體現每個人在合作社中的份額及收益,使整個鄉村成為一個可以與外界對接的經濟體。同時我們也深度的見識了在小小山村中,宗族與鄰里關系的盤根錯節,基金會的志愿者們在一線與村民同吃同住同生活數年所建立的信任,村民在接受救助與反哺基金會的過程中所體現出的人性的自私與無私,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鄉村文化課。
AIM設計師行動,志愿者參與震后重建
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我對公益組織在鄉村工作中的深刻認知,也讓我們毫不猶豫的提出,公益組織將成為所有鄉村建設過程中的標準配置。因為商業資本與開發的直接介入,只會激發出鄉村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因為商業的自身屬性,以利益最大化為目的的自私往往換來的是更大的自私,資本永遠無法滿足人們無限膨脹的欲望,致使鄉村的商業開發受到無限大的阻力。而以公益力量為基礎奠定的鄉村發展模式,則是以善意的初心換取更多的善意,從一開始就為鄉村發展中利與義的問題定了調,也從而完成了很多商業資本所無法企及的溝通與信任的建立。
在雅安雪山村,我們不僅發布了全球范圍的鄉村震后重建設計競賽,征集到了大量優秀而感人的設計作品和團隊,更進一步建立了由優秀入圍設計師團隊所組成的志愿者隊伍,深入到雪山村震后重建的一線,與村民們一起一磚一瓦的建設共同的理想家園。在這一過程中,我甚至很難說是村民從志愿者那里獲得的更多,還是志愿者從村民那里獲得的更多,這充分體現了鄉村公益的核心價值,給予,換來的是心靈的豐碩和更多的收獲。
最佳村落規劃設計獎
這些來自全國各地一線建筑院校甚至常青藤盟校的年輕建筑師們,為雪山村帶來了先進的設計理念,來自外界的思想與活力,這些正是震后百廢待興的雪山村所需要的。原來村里是一個留守老人與留守兒童為主的,和中國千萬村莊一樣的偏遠山村,孩子們看不到讀書的出路與希望,每日以網絡游戲度日,讓家長操碎了心。而志愿者的到來,讓村里飄起了悠揚的小提琴聲,村口出現了優美的水彩畫寫生,孩子們發現原來除了熬夜玩游戲,還可以熬夜和哥哥姐姐們搭建民居改造的模型,推敲優化方案。這些微小的變化在村里產生了微妙而深厚的影響,孩子們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未來和志向,雪山村婦女主任田姐家的大兒子在此之后報考了航空管理培訓學校,成為了一名英俊帥氣的空少,而小兒子的身影則經常活躍在震后重建的工地上,用實際行動建設自己的家園。重建,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風貌,更是重建了人們心靈與靈魂的家園,這是我們在雪山村與扶貧基金會和綠十字的合作中最為深刻的感受。
可持續發展獎
而對于來自城市的青年志愿者們,則受到了村民們及其熱情的接待,他們第一次親手抹了灰,砌了磚,和村民們吃住在一起,第一次在野外和村民一起挖菌子和竹筍,第一次深刻的體驗了鄉村的艱苦和不言放棄的斗志,第一次被這么多充滿渴望與熱切的目光所圍繞和仰視。我們一直覺得,建筑師這一群體,因為經常與政府和開發商打交道,雖然處于經濟發展的核心,但無論在錢與權上都是弱勢群體。而只有回到鄉村,才讓這些優秀的年輕人們意識到,原來除了商業項目,還有這么多需要設計但又無力支付的人們,還有這么多使命和社會責任感等著建筑師們去完成,原來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不僅僅有金錢利益最大化的商業準則,還蘊藏著更有意義更廣闊的空間等著他們,在那個空間里,設計師是強者,并肩負著讓他人的生活更加美好的責任,擁有推進社會進步的力量與初心。
我不得不說,經過雪山村的AIM志愿者活動,我深切的感受到我們的年輕建筑師們在他們人生的初期,職業生涯的早期,上了及其重要的一課,他們在此的收獲遠遠超出他們的付出,當他們走出雪山村,不再是對前途充滿迷惘與無助的職場新人,而是充滿自信,對人生方向有著正確認知的強者。他們在此獲取的信心,足以使他們有定力去抗衡物欲橫流的商業社會,成為行業的中流砥柱和引領者。
這就是雪山村的故事,成就了本地人及外來人,惠及了所有參與者的一次鄉村公益實踐。
回到雪山村的技術與商業層面,因為志愿者的參與,以鄉村產業重建為先導,制訂了鄉村度假的發展路徑,對全村的人員職責設定了50%從事文旅服務,25%從事后勤支持,25%從事有機農業的業態分工,大力發展民宿為核心的旅游產業。在硬件上依托山勢,設計了底層自主,上層客住的雙入口模式,在游客居住體驗,對當地村民生活的參與感,服務動線上都做了極大的創新,而通過志愿者們參與設計并改造的百年知情房,游客及村民服務中心,老年活動中心等公共項目,配合全村結合了現代施工技術和川西穿斗式民居風貌的建筑語匯,從硬件到軟件的全面創新,使雪山村榮獲雅安震后重建百強村第一名的殊榮。相信這也是對村民和志愿者們的最佳榮譽,并且為這次公益實踐標注了良好的開始。
i20青年發展平臺
繼雪山村之后,通過與中國扶貧基金會的緊密合作,使我們在鄉村公益的認知上又上了一個臺階,而基金會工作人員無私奉獻,堅守在災區和貧困一線的精神,也讓我們深深感動。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口號:有你就有力量。也讓我們時刻感受到公益使命的招呼,并有意愿牽動更多的人來感受到付出的滿足感與收獲。
我們開始思考,扶貧,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文旅產業生態之間的關系。我們發現這里的一個重要環節,需要我們去重點攻關,他們就是鄉村創客(也稱為返鄉創客)。在鄉建過程中,政府與公益機構付出再多的硬件投入,也不可能換來優質的內容,軟件與運營,鄉村的產業生態就無法扎根與生長。而在現代的鄉村產業中,想在短時間內把在地村民培養成精通互聯網新媒體營銷,具有現代運營管理理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這種時候,我們需要大量的具有多重能力的青年鄉村創客,在民宿客棧,親子見學,農場農莊,營地教育,有機農業,生鮮電商,戶外活動,文化藝術等多方面為鄉村注入活力,從而形成完整的鄉村文旅產業生態。
鄉創——鄉村創客大賽
而另一方面,目前已有的鄉村創客們,承載著改變鄉村的希望與情懷,卻往往分散在許許多多零星的村子里,缺少資金,缺少創業及商業輔導,無法形成新媒體營銷的聚合優勢,無法形成產業鏈互動,任憑一腔熱情與多年積蓄燃燒殆盡,這,就是鄉村創客的現狀。
2014年底,SMART度假產業專委會, 鄉香文化,杉樹計劃三方發起了i20 青年發展平臺,旨在關注所有2字頭的年輕人創業,給予從發掘到培育,孵化全流程的支持。而i20在初期就把目光聚焦在了鄉村創客這一特殊群體身上,因為他們和城市里的創客比起來,物理空間上更分散,可以用于支持他們的資源更稀缺,而他們肩上卻承擔著鄉村復興的重大責任,我們堅信他們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因此不能讓他們輕易熄滅。
第三屆SMART創客大賽參賽項目-梢
創始人蔡蔡用設計打造古樹香榧品牌
2015年6月的杭州西溪,我們聯合眾多深耕鄉村建設的公益與商業組織發起了鄉村創客大會,正式推廣了“鄉創”這一理念,與“鄉建”更關注鄉村硬體形態建設的重心不同的是,鄉創更提倡從內容創新,引入創客,自下而上,自內而外的掀起鄉村產業復興的波瀾。而鄉村聯盟這一以鄉村產業鏈為主線的跨產業公益平臺也應運而生。
第三屆SMART創客大賽參賽項目--自來塾自然創意課堂已經落地上海設計豐收
第三屆SMART創客大賽參賽產品--藝棧
在隨后的一年中,通過數次鄉村創客的選拔與路演活動,越來越多的優秀創客通過i20和鄉創聯盟聚合在一起,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從松茸姐到紅糖哥,從小路親子自然教育,到開民宿的君君,從坡坡上的蘋果到關注在地文化的太行老土,我們從創客身上學到很多,并為他們堅韌不拔復興鄉村的情懷所深深的感動。我們發現,原來我們苦苦尋找的鄉村復興基因,就在這些年輕人身上。
2016年初,我們以鄉創聚落為題,在廈門心鄉谷發布了最新一輪的AIM鄉村聚落竹建筑國際設計競賽,使得設計師們在關注可持續材料的同時,更深度的與創客們合作,了解鄉村創客的需求,鄉村產業生態的布局特點,打造出真正接地氣的美麗鄉村作品。相信,這也將是一次影響很多人一生的公益實踐活動。
競賽結束后,我們已開始組織經過選拔的鄉村創客,系統化的入駐到鄉創聚落,通過產業鏈梳理形成的聚合效應,讓這些年輕創客有一個更好的生存與發展環境,也更便于我們有針對性的投入引導基金,進行創業輔導等動作。由此孵化出的優秀創業項目,也將成為我們可以復制到其他鄉村的龍頭企業與“主力店”,使創客聚落形成良性循環。
鄉村創客的聚合與鄉村產業生態的建立,將成為美麗鄉村實質復興的關鍵。
結語
在過去這些年,我們與中國扶貧基金會,北京綠十字,杉樹計劃,i20,包括后來的北京鄉村文化保護與發展志愿者協會(英文簡稱RCRA)等諸多公益組織同行在鄉村復興的道路上,不斷提升并深化我們對鄉村公益的認知,是一件極為榮幸和愉悅的事情。RCRA作為一個極其跨界并關注鄉村文化保護與發展的公益組織,在短時間內形成非常系統化的工作方法及平臺,對于我們對鄉村工作的認知啟發很大!而每一個鄉村的文化發掘又當屬在優先級中排序非常靠前的工作,非常期待在未來與RCRA的進一步深度合作!因為對我們而言,公益將是未來鄉村發展的標準配置這一信念,我們深信不疑。因為我們也深刻的感受到,鄉村復興的內核不在形態與風貌,而在人心,在我們所接觸的所有工具與途徑中,只有公益的力量能夠成為心與心溝通的橋梁,成為鄉村建設的堅實基礎,為整個鄉村發展奠定優質的基因。這,就是我對公益組織在鄉創中作用的理解。
作者系SMART度假地產專家委員會秘書長,ZNA建筑設計事務所董事,AIM國際設計競賽組委會主席,北京鄉村文化保護與發展志愿者協會(RCRA)公益顧問。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鄉村文化人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