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謝仲秋 記者楊娟)促進農民增收,難點在糧食主產區和種糧農民。作為水稻生產第一大省,湖南如何破解國家“要糧”、農民“要錢”、生態“要綠”的矛盾,實現穩糧增收的目標?近日,湖南全省稻田綜合種養工作推進現場會提出,稻田綜合種養通過水稻栽培技術、水產養殖技術的對接和集成,做到了一地雙業、一水雙用、一田雙收,糧漁雙贏,是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好路子,值得大力推廣。會上指出,湖南將在2020年全省實現稻田綜合種養500萬畝。
近年來,湖南省在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和省畜牧水產局漁業處的共同指導下,全省稻田綜合種養面積已突破200萬畝,不少縣(市)因地制宜地創新種養模式,形成了一大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體系。比如,南縣、大通湖等環洞庭湖地區通過改“稻蝦連作”為“稻蝦共作”、改“一稻一蝦”為“一稻兩蝦”、改“以稻為主”為“稻蝦兼顧”的“三改”,集成創新了“稻蝦共作”種養模式,克服了養蝦和種稻的矛盾;綏寧縣、祁東縣等地繼承了“稻鰍共生”立體種養模式,田里插稻、水中養鰍、架上結瓜,立體生態農業初步形成,農民增收潛力進一步增強。
南縣南州鎮大郞城村7組的歐述秋是“稻蝦共作”的受益農戶之一。2016年4月,他所負責的南縣金果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一稻三蝦”生態種養300畝,稻谷單產達到521公斤/畝,與常規稻一季稻持平,小龍蝦畝均收入達3500元,合作社年純收85萬元。
湖南省農委主任劉宗林表示,水稻綜合種養找到了既保障“米袋子”又鼓起“錢袋子”的有效路子,是湖南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突破口。下一步,湖南將抓實抓細規劃引領、技術集成、試點示范、品牌建設、機制創新等方面,著力解決當前存在的規模不夠、推廣不夠、增效不夠的問題,推動全省稻田綜合種養又好又快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7年04月25日 01 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