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日間禾苗香,最憶夜半月如霜。念少時,想親娘,此心安處是吾鄉。”對很多人而言,回鄉是一次溫暖的旅程。美麗鄉愁就是對故土的懷舊、是對親情難以割舍的眷戀。然而隨著城鎮化的建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被一種回到故鄉的情緒所牽絆,愈加地思念故鄉依戀故土,然而卻發現故鄉不斷衰敗,留住鄉愁已成為在外游子的心中縈繞。
往昔的那顆村口樟樹,那個供路人棲息的涼亭,山腳下的一口老井,清晨見底的潺潺小溪……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再也難尋,那個屬于自己心靈的故鄉已經找不到了。隨著鄉土和鄉村的消失,城鄉建設發展應該讓人們的精神失落得到回歸,讓人們情有所寄、心有所安。而近期十九大的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的發展戰略可謂振奮人心,這是順應世情人心的卓見,是對承繼傳統文化的呼喚,為新時代鄉村發展指明了方向,避免了鄉間村落、故鄉風貌的破壞,讓更多游子留住了鄉愁。
振興鄉村發展,重構傳統鄉村文化,讓鄉愁得以安放。首先要把保護傳統村落作為“留住鄉愁”的帶領,突出獨特的村居風貌、文化景觀傳統的分土人情和田園風光,尊重農耕文明,推進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讓人們感受“鄉風、鄉俗、鄉情、鄉聲、鄉味”,感悟“鄉戀、鄉思、鄉念”。并且,把保護自然生態作為“留住鄉愁”的要領,突出地域特色,體現差異性和多元化,體現個性之美。在具體建設當中,要堅持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不搞村里的寬馬路,多依山傍水、多用鄉土材料、多搞地方特色建筑,保護好鄉村千百年來傳承的自然景觀、生產方式、民風民俗等“田園牧歌”式的“鄉愁”;再次,把弘揚傳統文化作為“留住鄉愁”的統領。好山好水的美麗生態是鄉愁,地方文化、風土人情也是鄉愁。美麗鄉村需要有文化作為基礎,而并非只是物質條件的改善,要對人們心靈造成脫胎換骨的更新。村莊規劃要根據地理位置、自然稟賦、文化特色、民風民俗等特點來編制,彰顯豐富多彩、多種多樣、多元化的鄉村風格。
鄉愁是一種記憶。人的成長不可逆,人的思想卻能延續。守護鄉愁,先要留住“活著的文化”。本村本土真實的村落文化,會喚起離家人的真實記憶,人們通過享受、感悟、認知,又會吸引更多的人走進這種文化,得到新奇、收獲和信念。這,才是鄉愁帶給我們的最大力量。
(作者單位: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區前衛鎮后衛村委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