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由于缺乏政策和資本支持,民營醫療健康產業往往以提供專科醫療服務進入醫療健康市場,如體檢服務、專科醫院,或借助互聯網開展“移動醫療”,其潛力還有待進一步挖掘,面對縣級公立醫院改革機遇,PPP創新必不可少。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通知》(下文簡稱綱要)規定:縣級原則上只設一個綜合性醫院和一個中醫院,其余的醫院由社會資本經營,為社會資本進入醫療健康行業打開制度大門。
據統計,目前中國共有各類縣級醫院達1.16萬家,如果按照《綱要》規定,以每縣保留兩家公立醫院計算,那么在未來會有8000家左右的縣級醫院將面臨屬性和級別的轉換,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可以在公立醫院的這項改革中適應現實需要形成轉換機制。
由此來看,中國縣域醫療健康市場必將是社會資本活躍的領域,大力發展PPP合作模式的前景極為廣闊。
醫療領域PPP市場巨大
PPP合作模式首先可以有效緩解政府財政投入“力不從心”的壓力問題,引致可觀的社會資本支持醫療服務;同時還需強調,PPP機制能夠破解傳統公立醫院的機制性弊端,社會資本參與醫療改革將可以形成很多優勢,提升醫療服務的水平,助益民生的改善。PPP可以在傳統縣級公立醫院改革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第一,財政投入相對不足,發展PPP模式勢在必行。將近些年中國醫療健康支出領域財政投入增長,與同期經濟增長作對比,可以看到醫療健康投入比例始終沒有跟上GDP的增長比例。
截至2016年底,中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2.3億人,占總人口的16.7%,65歲以上人口達1.5億人,占10.8%。根據預測,至2020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占比將高達19.3%,2050年更是直逼38.6%。
由此可知,在不遠的將來,醫療健康支出需求將呈現爆發式增長趨勢,醫療健康領域的有效供給問題不可小覷。在當前的大背景下,引入社會資本參與醫療健康服務供給將有利于彌補政府財力投入的不足,顯著改善既往服務標準,滿足老齡化社會對醫療健康服務的需求,并以此作為重建政府公信力的契機。
第二,縣級公立醫院投入不足和“產能過剩”并存。國務院醫改辦在2014年度的調研中認為,地方政府投入不足再次成為醫改的重要問題。部分地方政府有關公立醫院補償機制的構建還不完善,補償不到位的情況所在多有。
事實上,地方政府對公立醫院的補償力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該地區改革的進度,因為廢除以藥養醫制度之后,如果財政支持不到位,醫院就會陷入經營困境,醫療健康服務縮水是無法避免的結果。而國家當前提倡遠程醫療、智慧醫療,都實實在在需要加大投入。
第三,社會資本的機遇和挑戰并存。隨著中國醫療健康市場越來越多元化,進入該市場的社會資本也呈現蓬勃發展,相關領域包括醫療設備供應商、醫藥制造商、養老相關產業、公立與私立醫院等。
當前,民營健康醫療服務所面臨的問題,首先是技術門檻,醫療健康行業的專業性技術性要求都很高;其次,政府管制準入嚴格,私立專科醫療服務由于受政策所限,不能進入綜合性醫院;第三,醫療資源分散,缺乏跨區域的資源整合優勢互補。
由于缺乏政策和資本支持,民營醫療健康產業往往以提供專科醫療服務進入醫療健康市場,如體檢服務、專科醫院,或借助互聯網開展“移動醫療”。然而,不難看出,醫療健康領域的社會資本往往遠沒有很好發揮其優勢,其潛力還有待進一步挖掘,面對縣級公立醫院改革機遇,PPP創新必不可少。
PPP參與醫療改革優勢明顯
PPP作為一種制度機制創新,通過風險共擔、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提質增效,在伙伴合作關系中可形成公共工程、基礎設施(含醫療機構、健康園區)等項目建設中前所未有的綜合優勢。
第一,風險共擔(分擔)和利益共享。PPP實施中,任何一個項目建設和運營都必然存在的風險因素,是由合作伙伴以優勢互補的分擔機制共同承擔的,即由政府、企業、專業機構分別牽頭處理最適合于由其處理的風險防范與控制問題。
與項目決策相關的公共規劃、公共政策方面的風險因素,顯然由政府承擔處理之責最為合適,而與建設運營相關的一系列技術性、管理性細節問題上的風險因素,無疑最適合由企業來處理與防范,至于和許多相關技術專業領域相聯系的風險防范問題,最適合由設計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法律事務所等專業機構來處理和承擔責任。
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式的風險分擔(共擔)的另一個側面,就是利益的共享,體現為共贏、多贏的激勵兼容機制。之所以說PPP絕不限于融資模式的創新,便發軔于此。
第二,因機制創新而產生的“1+1+1>3”的績效提升。PPP框架下可發揮伙伴間各自的比較優勢,以合理分工、風險分擔、利益共享的方式提升合作效率,實質上共享了彼此的專長、專業技能和知識,必然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務供給的數量、質量、效率和合理性。
第三,陽光化、民主化、規范化而提高公共資源配置的“合法性”。以合作和共識作為決策的基礎,以陽光化的流程達到基于信任又表現為契約與法治保障的伙伴關系,相互間能夠以低交易費用組織而成的集體行動,其中能夠以妥協、磋商的方式化解矛盾沖突,共同分擔收益、風險、責任和權利。
這樣一來PPP可以在提高公共資源配置總體水平的同時,增進現代社會的公眾知情、參與和監督,增進公共資源配置的“合法性”。決策過程開放透明,流程的陽光化、規范性,可以更好地促進民眾的利益訴求實現于伙伴間的良好合作,在實踐中助益可持續發展。
社會資本參與醫改的模式選擇
社會資本以PPP機制創新介入縣級公立醫院的改革和轉型,可重點考慮以下兩種具體模式。
ROT(重構-運營-移交)模式。這是“政府購買服務、養老機構重組重構”的模式,以引入的社會資本方為主在養老機構中建立以理事會為運行決策機構的現代法人治理結構,實行“管辦分離”的養老PPP服務。
ROT的要點是:改變決策機制,實現所有權、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管權“四權分立”。改變運行機制,由傳統醫院、養老院管理制度向現代醫院、養老院管理制度轉變,實現政事分開;改變監管機制,由原來單一的行政監管模式轉變為政府、監事會、第三方共同組成的多元監管體系;改變投入機制,由原來的政府投入轉變為政府和社會資本共同投入。
RC(區域特許經營,即連片開發)模式。醫療和養生養老產業中具體項目的多元相關性決定了其會帶動上下游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養生養老小鎮已是當前PPP的建設熱點之一,是融健康、醫療、幼兒園、學校、娛樂、旅游、餐飲、住宿和該區相關各種配套基礎設施為一體的大型連片開發。
中國實際推進中PPP案例比較引人注目的一大特點和亮點,是廣義PPP概念下,不僅有BOT、BOOT、TOT、ROT等等形式,還有在國際上并不受矚目但在中國卻成為興奮點的連片開發。已運行的縣級公立醫院在可能情況下將其重組式改革“打包”式內植于連片開發的PPP,也值得我們在創新中注重與開拓。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網 2017-12-07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