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農儉教授一直致力于研究農民流動問題、小城鎮問題和農村治理模式的探究,這在某種程度上亦源于他對生養之地的赤誠回報之心。在探討“鄉愁”問題時,鄒教授既從個人經歷談了切身感受,也基于多年的觀察和研究,對農民市民化、鄉村空心化、農業現代化及鄉村治理等給出了專業見解。
紫金傳媒智庫(以下簡稱“問”):鄒教授,您好,非常感謝您接受紫金傳媒智庫的專訪。每逢春節都是中國人“鄉愁”最濃的時刻,您能否從自己的經歷和感受談一談鄉愁?
鄒農儉(以下簡稱“答”):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通過高考的途徑實現了“跳農門”,變成了城里人,而且成了所謂的中產階層?,F在而言,鄉村是我的根,是生我養我之所在,沒有孩提時代鄉村的生活、鄉村的歷練,也就沒有我自己的今天,所以,鄉村永遠是我的老家,對鄉村永遠充滿著敬重。每年要回鄉村看看,每年要利用現在工作的條件,為鄉村、為中國的農民做點什么。我在三十余年的學術研究歷程中,主要研究小城鎮問題、研究城市化、研究農民工,或多或少是對少年時代養育我、培養我的鄉村、農村的父老的回報。像我這樣的人,要為鄉村直接去改變面貌,去投資,難以辦到了,只能以自己微薄的智力為鄉村、為農民做點力所能及的事。
問:鄉村社會物質短缺、土地約束、人際關系復雜,會讓很多人逃離鄉村來到城市,這里帶給人們豐富的物質資源、閑暇時間和精致謀劃,讓人有更多的人生體驗。很多從農村走入城市的中國人都有很深刻的感受,大多會對此認同。但“鄉愁”仍會被賦予安寧、穩定、歸屬感等浪漫化的色彩。您是如何理解這種矛盾心理的?
答:都市生活和鄉村生活都是人類創造的文明,工業化之前,鄉村居于主導地位,工業化后,都市居于主導地位,城市領導鄉村、影響鄉村。因為工業化這種作業方式必然產生城市,工業化必須在城市中展開。但即使完成了工業化,整個國家實現了現代化,鄉村所依托的農業,鄉村社會,仍有存在之必然,鄉村可以說永遠都不可能消失。世界上少數國家可以只有城市,沒有鄉村,但大國不行。只要人吃的東西仍依賴于土地,鄉村就永遠不會消滅。當今時代,是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并駕齊驅、城市與鄉村并存的年代。鄉村既是一種作業方式的棲息地,也是一種文化、一種文明的滋生地。今天看來,如果只有城市、只有都市生活,沒有鄉村,簡直是無法想像的。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為鄉村的生活方式、鄉村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過去,偏僻的鄉村可能電視信號都難以收到,生活在山溝溝里的村民,可能一輩子連火車都乘不上,但現在,這些問題都被技術變革突破了。當今世界,很多高科技企業反而落腳于鄉村、小鎮上,硅谷難道不是嗎?而且人類出現了一股返鄉的熱潮,并樂此不疲。中產階層以上的人,喜歡居住在鄉村別墅里,五星級賓館里吃的東西人們可能記不住,但農家樂成為人們向往的地方,鄉村旅游、名鎮、古鎮旅游持續不衰。城市代表了熱鬧、快節奏,鄉村代表了寧靜、慢生活,人不能天天熱鬧,時刻緊張,一張一弛,文武之道,既有熱鬧,又有悠閑,著實是人類整個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缺了哪一方面,都是一種遺憾。
問:您常年研究農民市民化,您認為現在的新農民工是否對農村的那片土地還留有眷戀或是“鄉愁”?
答:農民工與鄉愁要分層次來講,老一代的農民工,有著深深的鄉土情結,他們出來打工了,可能只是為了掙點錢,將來還希望回到鄉村去,年老了還要回鄉。年輕人,更多的鄉土情結淡薄了。這主要是不同的人生活體驗不同,人生經歷不同,但未來的期望有區別。當然也有一部分年輕人,希望在城市打工后學到了技術、本領,將來回鄉村創業,大展宏圖。但總體說,老一代農民工與新生代農民工對鄉村的感情有比較大的區別。
問:您認為農村人口融入城市面臨的主要困難有哪些?出路在哪里?
答:農村人口融入城市的難處主要在于公共產品供給的不均等,主要在于公共產品供給在鄉村和城市的巨大差別。比如養老保障,“農?!迸c城保無法比,差別太大了。醫療,城市人是醫療社會保障,農村人中“新農合”,差別也非常之大。我們原來的制度設定,公共產品供給體制按照戶籍所在地配置資源,一個農民工的孩子,他就學的資格在戶籍地的鄉村,他父母即使現在進城打拼,但其孩子仍難以在城市正常入學,于是就出現了農民工隨遷子女在城市學難。諸如此類的問題很多很多,主要原因在于我們原來的農民的公共產品供給體制與市民的公共產品供給體制差別太大了,現在要補齊,要均等化供給,需要長期的彌合時間。我們現在正處于彌合城鄉差別的這個過程之中。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困難充分發映出彌合城鄉差別是多么艱難的一件事啊。
問:城市在飛速發展同時,鄉村則出現了空心化的現象,這種矛盾是否有化解途徑?
答:確實城市化的大潮氣勢磅薄,勢不可擋,同時很多鄉村出現了空心化現象。要強調的是,城市化是現代化題中應有之義,中國要實現現代化必然要經歷城市化的歷程。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有部分鄉村要衰落、凋敝,部分鄉村的衰落將為農業的規?;?、現代化準備條件,沒有部分村落的消失,農業的規?;洜I、農業的現代化就無法操作。當然,不是說所有的鄉村將會衰落、消失,經歷了工業化、城市化的大潮,部分鄉村衰落了,部分鄉村必將會更加壯大,因為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打工后,騰出了空間,使得土地流動成為可能,使得種田大戶、農業專業經營者有了施展的空間。而土地的規?;洜I是農業現代化的首要前提,我國歷史上長期是小農經濟,而小農經濟、小塊土地作業是無法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的。當然,我們要在鄉村出現空心化的同時,將土地的規?;鳂I、農業的現代化提上議事日程。
問:一些發達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同樣經歷過農村勞動力非農化轉移的階段,這些國家是如何處理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對中國有無可借鑒的經驗?
答:現代化早發國家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因國情不同,體現出很多差別,很難抽象出一般性的規律,但時至之今,我認為,我們應當充分吸取現代化早發國家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在農村人口市民化過程中,注意幾個問題。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就是說在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同時,構建一套成熟的、具有現代化氣質的新型體制,在農村人口職業轉移、地域遷移、身份變更的同時,將一套現代化社會應當具備的體制覆蓋到這些人身上,使其既完成了職業轉移、身份變更,同時真正成為一個具有現代氣質的、或者說像個現代化樣子的市民。二是我們要充分利用農村人口原來的資源,比如說,農民有土地經營權,有宅基地使用權,這個權利如何真正得到體現,這個權利如何在其身份轉變的同時,使其增能,就是說農民在轉化為市民的過程中,不再是“赤貧”,而是帶“資”進城,在融入城市之前,他是個“有產者”,這樣他轉化為市民就容易多了,我們應當進行這方面的體制設計。還有農村的很多制度如何與城市人的制度相銜接,農保如何轉化為社保,新農合如何轉化為醫保。這些工作相當多,我們要將精力放在這些方面。
問:如今我們也零星看到有農村的精英或者城市人返回農村,希望借助精英的力量來改變鄉村的衰敗,您認為這對鄉村治理和發展有無作用?這個過程有哪些問題是需要警惕的?
答:精英回鄉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從農村出來的人進城打工,在學到了技術,有了資本后,返鄉創業,這在相當多地方,已經看到,這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新氣象,標志著農村建設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為農村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新樣板,是非常值得肯定、鼓勵的大好事。二是城市中的企業家,也是精英,去農村創業、辦企業,或者城市中的企業將鄉村作為產業基地,比如超市依靠大量的資本,投資于鄉村,建立蔬菜、水果基地,實現農村基地與城市窗口的無縫對接。在保證土地使用原則的前提下,城市企業家延長產業鏈條,將城市與鄉村連接起來,開辟了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的又一種模式。這兩種所謂“精英回鄉”的實踐,都是值得肯定的,而且要大力提倡。
(作者簡介:鄒農儉,江蘇省無錫人,1957年6月生?,F任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當代城鄉關系、社會結構。主要社會兼職有:江蘇省社會學會副會長;江蘇省城鎮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兼職教授;江蘇省委決策咨詢專家:江蘇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特約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紫金傳媒智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