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溫鐵軍:市民下鄉與農業進城

[ 作者:溫鐵軍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4-24 錄入:王惠敏 ]

——農村新政解讀

編者按:

2017年4月20日,國內知名“三農”專家、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主任溫鐵軍在湖北省村鎮建設規劃管理綜合培訓上,進行了主題為《市民下鄉與農業進城——農村新政解讀》的演講。

溫鐵軍教授發言摘要如下:

昨天看到武漢市政府4月7日正式提出了“市民下鄉”的文件,給了“黃金二十條”優惠政策,非常欣慰。我們提倡市民下鄉農業進城已經有10年了,現在武漢市敢為天下先,做出符合生態文明戰略的決策,提出市民下鄉參與式農業的相關政策調整。這意味著過去把農業當成一產時所制定的政策,以及相應的農村管理規定等,都需要深刻變革。這個做法完全符合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有感而發,給武漢市點個贊。算是開場白!

今天講的題目是《市民下鄉與農業進城》,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的概念。我們已經講了十幾年市民下鄉,從2005年開始推動,當時的提法是“生態農業、環保農村”,現在已經蔚然成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農業一二三產融合,農業不再僅僅當成是一產。甚至有領導干部從日本借來一個說法,講農業是六次產業。

根據今年一號文件,整個生產方式都要發生變革。因為中央提出了綠色生產方式。意味著生態的、環境的、民生的、社會的,多種多樣的需求,都要納入到三農政策中。農民不再作為第一產概念要求的生產主體。因為,農民進城已經是既成事實,數億農民人口生活在城市也有相當長的時間了;當前需要創新的是農業進城。

那,市民下鄉呢?我們有多少適應市民下鄉的、發展六次產業的政策呢?或者反過來看我們有多少政策是阻礙市民下鄉的呢?此外,如果市民下鄉就是追求田園生活,不是去創業創新,那我們有多少政策是鼓勵的呢?

例如現在關于鄉村建筑的政策中規定,只能是有資質的企業才能規劃、承建,才能參與招投標。那,有著幾千年的傳統技藝和經驗傳承的村里的能工巧匠根本沒有證照,也就無法承建相應的民居改造;類似法規和制度如果不做調整,如何以市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在農村開展自主的田園改造?中央文件支持的這種市民與農民結合的改造,跟建筑公司在城市搞鋼筋水泥的樓房完全不一樣。如果完全按照城市里面的要求,在農村就沒法搞六次產業。那如何跟得上市民下鄉的大趨勢?

在城市里如果都搞統一的市花、市樹,那不就是反生態文明嗎?這個千城一面的狀況是和生態文明要求的多樣性相違背的。

請問,哪個城市是按照生態多樣性需求做的城市規劃呢?我們發展這些單一化的城市,怎么能夠叫做生態文明呢?去歐洲考察看到,歐洲人建設了很多“轉型城鎮”,有些已經將路兩旁的行道樹改成了果樹;有些是草坪改成了市民菜園。歐洲的小區在計算自己的生態足跡,計算出來以后來推算,如何改變人們的消費結構,改善食物營養結構?

第一部分 中國為什么深化供給側改革

為什么中央兩年前提出城市供給側改革?現在又提出農業供給側改革?人類的貪婪本性被激進發展主義強烈刺激起來,會不自覺到摧毀人類自身嗎?

中國以國債投資拉動經濟,走出危機。國債投資主要用于國企為主的內陸基本建設,很多項目短期難以有回報,就構成銀行的不良貸款。金融資本總量很大,但頭寸很小。政府就只能一手發國債,一手發貨幣。不斷擴張流動性……

1998年的東亞危機演變為國內生產過剩危機的情況下,只能國家干預。也就是大規模投資,投向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這些投資有短期回報嗎?都是長期的建設項目。很難短期回收。

2012年中國進入經濟下行期,正好是新的領導班子接任。先是提出新常態,兩年后認同L型下滑。接著去年又有人說是連續L型。這種情況下,請問在座各位,哪個地區是靠自由市場經濟改出危機的?全國沒有一個。實際上還得靠國債投資。那就得找投資領域啊,開始找的是城市化。就在我們要沿著城市化思路往前走時,氣候變暖沉重打擊了這種舊的發展主義思想。華北遭遇大規模的霧霾,氣候變暖,北方冷空氣弱了,減少南下的力量。南方工業帶污染的空氣被暖濕氣流頂推到北方,停留在華北平原上面。之所以到這里上不去,是被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擋住了。人們盼風,麻煩是寒流來的少了,即使來了力度也小了。

這種城市帶疊加產業集群造成惡性污染的后果教訓了官員。那我們還能這樣搞嘛?本來寄希望于農民進城帶動投資。但是,惡性污染制約之下不能這么搞城市化了。于是,提出城鎮化戰略調整,這是必然的。

各地應該利用人們在城里遭害于污染的心理,推進市民下鄉。

全球化?本質是國家之間的競爭。但國家的責任是維護安全。企業理性是追求經濟收益的最大化,國家理性則是追求安全性最大化。如果國家也去追求經濟收益,那國家就變成公司了。

我們是世界最大人口規模的國家,但,暴恐事件和傷亡人數都是最少的。暴恐事件的多發地和大量傷亡發生在哪里?依然是資源產地??磥?,世界爭奪的還是資源相對豐富地區,意味著工業化時代的沖突依然在延續。

中國的城市供給側改革,實質是生產過剩危機下的“去工業化”過程?,F在很多城市都在發生去工業化改革。特別是人文、旅游資源相對豐富的地方,例如北京、杭州,去工業化是個必然趨勢。這個去工業化趨勢在歐洲早就發生了。主要是因為污染?,F在歐洲除了德國仍然維持工業化,大部分國家都去工業化了。同期,大部分國家債務都是大幅度上升。中國的私人資本投資越來越多地投向虛擬部門。2005年西方金融危機沒有爆發之前,私人資本在虛擬領域的投資只有500億,現在2015年已經上升到7000多億。說明實體部門越來越不掙錢。但,中國是個人口大國,得發展實體經濟維持就業,否則就是社會動亂。例如,中國過去GDP說是“7上8下”。經濟增長低于7%,會有數百萬人不能就業。高于8%,各項資源緊張會發生通貨膨脹。最終,會投資緊縮。所以過去中國做計劃,基本上都維持在“7上8下”。這是過去高增長階段。現在是“6上7下”。

大規模養殖已經被歐洲和日韓視為落后生產方式,早就退出了。也不符合中國的生態文明理念。大規模集中的糞污,造成河流污染。

比如“黃浦江漂豬事件”。因為上游的XX縣發展百萬豬養殖大縣。對此,你們可能看到的是成績,我們做研究的看到的是問題。占比8%的病豬死豬怎么辦?不大可能按照那些部門的規定去深挖或焚燒,成本太貴。既沒有填埋也沒有燒,處理到哪兒去了?不好說的太詳細。再多提一句,這種地方客觀上有個死豬產業鏈,那一年的315稍微認真了點,那個縣搞死豬的販子跑了;死豬只能扔進黃浦江,就驚了上海人……

我們有沒有食品安全可言?看看我們餐桌上的食物,那些雞、豬、魚都是怎么養出來的?大量的飼料添加劑、重金屬、抗生素。于是都隨牲口糞便排到水里,土里。右下角這張圖展示了抗生素污染地圖大部分是在東部資本最集中地區?,F在一個小感冒,動輒就是輸液。我們現在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抗生素,導致了抗藥性。重慶現在每年八萬多起癌癥,一個小時一起癌癥,以肺癌和肝癌為主,呼吸的不干凈,吃的不干凈。這些消極后果不是傷害著每一個人嗎?我們難道不應該改一改以往的生產方式嗎?今年的一號文件,有重大改變,就是提出了綠色生產方式。

要了解農村供給側改革的意義,就需要知道世界農業的客觀異質性。

世界農業本來就分為三大類,互相不能照搬。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原住民國家,本來就是幾千年的生態文明生產方式。其他文明滅亡了,我們維持了自己的傳統農業文明,這是生態文明的基礎。

美國是什么國家?殖民地國家,她的發展經驗是不能照搬的。因為,殖民者把原住民都滅絕了。美國是外來殖民者文化。美國的原住民被趕到了戈壁荒漠上,或者出現在電影里。美國的大農場是外來的殖民者不承認原住民的財產權利。這張圖展示美國陸軍打了上千次戰爭,大部分都是消滅印第安人。美國只能從非洲運來奴隸充當大種植園的勞動力。

歐洲的農業是宗主國農業,因為沒有規?;母偁幜Γ煲允忻褶r業為主,因此就是綠色的。沒有誰敢在歐洲的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隨之,綠色政治成為主導力量。

歐洲也是原住民大陸,所以沒有競爭力,于是歐洲的農業60%是兼業化的中產階級市民在經營。人家早就這么干了。歐洲農業本身就是六次產業。

東亞原住民國家根本不同在于都是小農經濟。即使現代化的日本,農業的規模不過是2公頃,30畝地一頭牛的概念,推行的是綜合農協。

農業安全:中國面源污染。50%以上根源在于照搬殖民地才有的大農場模式,那就是被歐、日放棄的規模化。糧食安全最大難題是如何去庫存。但,一方面我們庫存積壓,一方面發生走私進口。因為國內價格高,國外價格低。國內價格高的原因是國內成本高,政府不得不提高收購價。蔬菜,全球產量67%在中國,我們只有19%的人口。養豬業年出欄量7億頭。男女老少平均每人半頭豬。還有110多億羽禽類。中國存在嚴重的大規模農業過剩。同時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和食品不安全?,F在水土氣,這三大人類生存資源被污染,由此造成人們逃離城市。如何應對這個趨勢?

政府過高負債是內因。怎么辦?雖然資本全球都過剩,但各地就得想進辦法招商引資,要么,就是強征亂占農民土地。都是為了抵頂銀行貸款利息,以便把舊貸轉化為新貸。

客觀上看,我們是產業資本過剩、商業資本過剩,金融資本也過剩?,F在不用招商引資,資本已經是過剩的。銀行幾乎都是存款大于貸款的存差。如果繼續搞招商引資,一定是那里的政府負債過高?,F在招商引資的背景,不再是資本短缺,而是債務負擔過重。

甘地也想搞土地改革,沒搞成。土地私有化,三分之一農民無地成為貧困人口,就去搞游擊隊。土地改革毛澤東搞成了,鄧小平二次土改也搞成了。所以中國下層社會相對穩定。

現代化對于發達國家來說就是高負債支撐高成本的社會體制。城市化程度越高,治理的成本就越大。因此,中國不能盲目地強調城市化。

國外經驗2:意大利的景觀農業。

不準搞大規模的單一種植,要搞多樣化。要求四季都有景。不是我們腦子里想象的用工業化改造農業。早在2006年中央文件就提出了農業是多功能農業。歷史傳承、教育文化、資源環保、旅游休閑等,生產功能只是6大功能之一。

國外經驗3:德國的傳統小鎮

這個歪房,擱我們這兒,早就當成危房拆了,這里不準拆,道路也都是石板路。保留歐洲中世紀的風格,住宿價格奇高。以后誰到歐洲去,住鄉下。

國外經驗4:山區風光與傳統木石建筑都被作為三產要素重新定價

瑞士山區的四星級賓館——石塊壘的墻。山區這種四星級的內涵,是山野風光和空氣質量;人家的星,代表的是文化。如果沒有文化,貼個五星級,有什么意義呢?

第二部分   中國21世紀的生態文明戰略

西方在生產過剩危機下走向世界大戰。中國在遭遇兩次生產過剩危機之后自覺提出的生態文明戰略……

以前農民對身邊的資源環境、傳統文化,都沒有價值意識,但是在市民眼里,這可能是更有價值的。市民下鄉,對于各種農村資源重新“賦值”。比如一堵夯土墻,可能在農民眼里,這是完全無價值的,但是市民就看上了,愿意出錢保留它。對于市民來說,這是文化對資源的賦值。又如市民下鄉對于農村古建筑的保留,做的也非常有價值。福建一個年輕人,保存并且修復了一處古宅做民宿,周圍全是老百姓蓋得鋼筋水泥樓房。很強烈的對比。政府給他評了獎。

農村的中老年婦女被一般勞動力市場排斥,不被定價。如果在農村,跟市民結合,辦民俗。那么就可以發揮農村中老年婦女的價值——擅長辦農家樂,這種三產需要的打掃房間、做農家飯,正是中老年婦女的拿手好戲。

北京一個房地產商找我,要放棄城市,要大規模下鄉圈地。資本下鄉的目的就是先把過去不被定價的資源占有,然后包裝。他們在全國找有山有水的地方,趁著便宜,趕緊先占。然后打造休閑旅游養生基地。等著我們這種干了一輩子的,有點余錢剩米的人去租或者買。但,如果我們真的想要讓農民致富,就得讓市民下鄉。市民不是大資本。像我這樣的,找一個地方,我們愿意與農民結合,我出錢,你來建,雖然土地不能買,但我們可以共享?,F在則可以跟農民分享經營權。

城市過剩大資本去農村圈地,在他們之前,市民也要先行動。市民下鄉的消費能力,多少倍地高于農民。真的把市民吸引下鄉,這樣的地方一定是依靠內需拉動增長的。

浙江安吉縣,第一個首倡美麗鄉村的縣。支柱產業原是水泥,因為污染炸掉,財政收入掉到了全省最末。只能開始搞生態化鄉村旅游。老的大隊部搞了個文革博物館,這就是旅游題材。保護明清歷史建筑或再現古民居博物館,用農耕體驗,農家宜居體驗。向上海市民宣布,我這是黃浦江源頭第一縣,吸引大批中老年上海人。在水源地附近,搞了上海市民菜園,老年人來,年輕人跟著也來了。它這里就不用發愁賣農產品。

改革紅利: 1978年以來幾乎每次“三種全會”都遭遇經濟危機,我們的換屆周期和經濟周期是溫和的。

中國21世紀的戰略調整:生態文明的提出;還有個條件是,中產階級足夠多。我們有世界最大規模的中產階級。

2005年中央接手緩解三農困境的責任之后,財政支農投資逐年大規模增長,市民下鄉的成本已經由國家墊付了。農村基本上都已經實現了三通一平。很貧困的山區都已經出現了青年創客。當地的一個年輕干部,說我怎么解決貧困,就是吸引市民下鄉,和農民一起創業。市民下鄉不需要支付各種成本。互聯網是個公平的工具。誰都能用。因為互聯網的主要成本是美蘇搞星球大戰時被支付掉的。市民下鄉,條件是基礎設施到位。

新土改: 完成 “四至界定+三權分離”。為市民下鄉解決了障礙。

案例展示:

大學生支農社團下鄉,一邊搞著就出現了青年人返鄉,成為農村的青年創業者。

這些項目誰搞的?是市民下鄉和青年學生。農民開始還不接受,他覺得搞成這樣,沒法娶媳婦。當市民下鄉時,帶來一些理念,會慢慢改變農民的思路。

養生農業是農業的最高層次。我們在城市郊區搞得市民參與式生態農場。公平貿易在世界范圍的創新——哥賣的不是菜,是文化和理念。 

(此發言內容經溫鐵軍教授核定)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愛故鄉公益活動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r级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99热 | 亚洲ⅤA制服丝袜一区二区 日本乱码伦电影 | 视频激情欧美第一区 | 六月婷婷最新中文字幕网站 | 制服丝袜国产中文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