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總體來看,中國農業發展取得的成績,令我們自己感到自豪,令世界為之矚目。第一,糧食總產在2016年保持在6億公斤以上,連續13年取得了豐收;第二,我們提出的糧食安全的基本目標——谷物基本自給,糧食絕對安全,我們這個目標已經穩步實現。第三,中國人人均糧食占有量已經達到了450公斤以上,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從農業自身來看,農業產業結構也在不斷優化,種植業品種結構不斷改良。農業內部三次產業的結構也在不斷地優化,特別是農業內部的三產,成為農業增加值增速最快的部分,成為農民增收最重要的來源,這樣一個產業結構的變化,說明我們農業發展的總體質量是在快速提升。
從資源環境上來看,這么多年以產量為導向的農業生產發展,導致了我們資源利用的粗放、環境保護的輕視,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發展當中存在的問題,我們要有效地破解這些問題。
從市場條件來看,隨著越來越廣泛的市場流通、聯通,國際國內的市場在物質、信息、人員等方面的交流互通越發頻繁,規模、深度不斷地拓展,這種情況下,農產品自身發展過程中面臨兩個挑戰,一是生產成本的不斷提高,二是國外價格的持續下降,這對農業生產帶來了愈發嚴重的“夾縫當中求生存”的難題,如何破解這個難題,我們就要找到有效的路徑。
從農業收入來看,收入增長放緩的勢頭越來越明顯,所以如何有效保障農民收入的穩定和增長,是一個難題。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優、調高、調精農業產業,增加適銷對路的農產品生產,做強生產、加工、儲藏、包裝、流通、銷售各環節,發展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打造農業全產業鏈,發揮一二三產業融合效應,提高農業質量效益。
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需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壯大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推動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共同發展。
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在規模化種養基礎上,通過“生產+加工+科技”,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創新體制機制,形成明確的地理界限和一定的區域范圍,建設水平比較領先的現代農業發展平臺。
產業園創建的條件,必須是政府引導,以政府的名義申報。二是市場主導,這里面必須要有一個龍頭企業的帶動,必須是“以農為本,創新發展”。以農為本,有這樣幾個概念,第一個是以“老鄉”為主體,而不是以“老板”為主體,盡管要有龍頭企業,但龍頭企業必須和農民建立非常穩固、非常合理的利益聯結、產業共處的發展機制,而不是簡單的老板來投資。
現代農業產業園,當然應該是以農業為依托,而且是以現代水平、現代特色的農業為依托,體現優勢特色農業發展的基本特點。還要有加工的龍頭企業,而且龍頭企業要和農民有比較好的利益聯結機制,企業一家獨大是不行的。
(作者簡介:詹慧龍,農業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農業現代化研究會副秘書長,農業部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專家咨詢組成員,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專家委員會委員,全國農業發展重大規劃的主要起草人,農業部農業建設項目評估和監管專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青海日報》2017年6月24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