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既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又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既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的重要之年,又是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的關鍵之年。本文在分析研判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條件與問題挑戰的基礎上,聚焦兩大目標,提出強化雙輪驅動,提升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水平的建議,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決策和實踐參考?
關鍵詞:糧食安全;脫貧攻堅;農村改革;科技創新;鄉村全面振興
一、深刻認識著力做好當前“三農”工作的重要意義
2025年既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又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在此背景下,著力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對于謀劃“十五五”農業農村發展的目標任務,研究制定過渡期后幫扶政策體系,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必須科學研判當前農業農村發展具備的基礎條件和面臨的問題挑戰。
一方面,從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目標看,我國已形成以“耕地保護、科技驅動、制度保障”為核心的支撐體系。在耕地保護方面,緊抓耕地數量與質量“雙管齊下”,高標準農田建設持續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不斷拓展,“藏糧于地”戰略取得突破進展;在農業科技方面,以北斗導航農機與植保無人機等為代表的現代農機規模化應用,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四良融合”大面積推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穩定在63%以上,“藏糧于技”戰略取得較大進展;在制度保障方面,全面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與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深入探索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構建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垂直責任傳導機制。在多重有利因素作用下,我國糧食產能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24年總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然而,保障糧食安全所面臨的挑戰壓力仍然存在,氣候變化引發極端天氣頻發、病蟲害擴散加速,自然風險壓力加大;國際地緣沖突與貿易壁壘沖擊全球供應鏈穩定性,國內農產品流通環節損耗率高、物流設施覆蓋率不足與儲備調控機制滯后,進一步激化供給結構性失衡矛盾;需求升級加劇食物轉型壓力,城鎮化推動糧食消費總量剛性增長與飼料糧需求擴張,疊加居民消費品質化升級,使優質農產品供給短板凸顯,而農村人口老齡化制約生產效率提升,形成需求牽引與產能制約的深層矛盾。
另一方面,從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要求看,在5年過渡期中,防止返貧致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不斷完善,低收入人口分層分類幫扶制度初步形成;832個脫貧縣均已形成特色支柱產業,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規模連續4年穩定在3000萬人以上,脫貧地區與其他地區的發展差距、脫貧人口與全國農民的收入差距持續縮小;脫貧縣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持續改善,脫貧地區的發展基礎更加穩固。同時也要看到,防止返貧致貧工作仍存在不少問題挑戰,返貧誘因復雜交織,疾病、災害、產業波動與就業不穩形成疊加風險,脫貧農戶持續增收乏力;部分脫貧縣產業鏈條短、同質化嚴重,扶貧項目資產管護亟待加強;傳統就業領域收縮與脫貧勞動力技能較弱形成雙重制約,穩崗就業壓力較大,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任務依然艱巨。
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要聚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兩大目標,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和深化農村改革雙輪驅動,提升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水平,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基礎支撐。
二、聚焦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兩大目標
(一)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實現國家安全的基石。從戰略層面看,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只有端牢“中國飯碗”,才能在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中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從民生維度看,充足的農產品供給是保持物價穩定、增進民生福祉的基礎。針對糧食安全領域存在的問題,要通過系統施策提升糧食生產和供給保障能力,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筑牢根基。
1.強化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措施,夯實糧食生產的物質基礎。
耕地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命脈。必須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統籌推進數量管控、質量提升和生態修復。嚴格落實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和“以補定占”原則,將各類被占用的耕地納入統一管理,持續做好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整改工作。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通過科技攻關和工程措施將低產田轉化為高產穩產田。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完善農田排灌系統、優化災害預警體系,增強耕地抗風險能力。
2.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與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支持糧食生產發展。
穩定糧食生產,關鍵在于構建有效的利益保障機制,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主產區抓糧有積極性。一方面,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完善價格、補貼、保險政策支持體系,動態調整最低收購價,健全農資保供穩價應對機制,擴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覆蓋范圍,逐步提高保險保障水平。另一方面,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通過轉移支付、產業協作、生態補償等方式,平衡產銷區利益,形成“主產區種糧不吃虧、主銷區供糧有保障”的良性循環。
3.完善糧食流通體系和農產品貿易調控機制,提高供給保障水平。
糧食流通體系是連接生產與消費的關鍵紐帶,要通過全鏈條優化實現“產得出”向“供得上、供得優”轉變,提升供給體系韌性。健全現代糧食物流網絡,暢通“北糧南運”通道,加強應急保供體系建設,優化中央和地方儲備結構,強化糧食儲備調控能力。加強全球糧食和農產品生產監測預警,健全農產品產業損害預警體系。推進全鏈條節糧減損,扎實推進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
4.促進畜牧業水產業等穩定發展,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構建更可持續的食物供給新格局,是積極應對資源環境壓力和適應消費升級需求的戰略舉措。優化生豬產能動態調整機制,落實肉牛、奶牛產業紓困政策,優化畜牧業結構,提升肉蛋奶供應能力。發展設施農業、林下經濟、深遠海養殖等新業態,開發鹽堿地作物、微生物蛋白等新型食物資源,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二)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有效銜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戰略的基礎。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能夠有效化解部分困難群眾內生動力不足、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深層問題,加快推動脫貧地區轉型發展。
1.健全監測幫扶機制,筑牢防返貧致貧底線。
健全監測幫扶機制對化解返貧致貧風險、織密民生保障網絡具有決定性作用。進一步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監測幫扶體系,對有返貧致貧風險的群眾,確保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進一步完善分層分類幫扶機制,綜合采取產業就業支持、兜底保障、臨時救助與保險賠付聯動等幫扶手段。
2.強化產業就業協同幫扶,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
從產業升級與就業擴容雙向發力,形成“以產促就、以就穩收”的局面,實現脫貧群眾持續增收。立足縣域資源,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鄉村服務業,吸納本地勞動力就業;強化就業幫扶,實施就業促進行動,提升脫貧人口進入新業態的能力;持續強化東西部協作和社會幫扶,推動產業梯度轉移,形成“東部市場+西部資源”協同發展模式。
3.完善資產長效管理機制,提高脫貧資產效能。
脫貧攻堅期間形成的扶貧資產是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物質基礎,要管好用好這部分資產,充分發揮長期效益。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抓手,全面清查扶貧項目資產,分類確權登記,明確管護責任;強化風險防控,建立資產收益動態監測機制,防范因市場波動或經營不善導致的資產貶值;加強貧困地區集體經濟組織能力建設,提升資產運營專業化水平,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持久動力。
三、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和深化農村改革雙輪驅動
(一)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戰略支撐
農業現代化關鍵是科技現代化。面對全球農業科技競爭加劇與國內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雙重挑戰,必須將科技創新作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構建全鏈條創新體系,培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為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提供基礎支撐。
1.聚焦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強化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農業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是筑牢糧食安全防線、實現農業產業升級的戰略支點。針對我國在核心種源、高端智能農機、綠色低碳技術等領域部分關鍵環節受制于人的問題,應優化科研攻關機制,設立專項基金支持種源、農機、綠色技術等“揭榜掛帥”項目,集中力量突破技術瓶頸。
2.強化科技力量協同攻關,構建全鏈條創新生態。
針對當前存在的科研力量分散、成果轉化梗阻等問題,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打破學科界限和部門壁壘,構建高效協同的創新體系。一方面,健全協同創新機制,加強國家農業科技戰略力量建設,培育一批領軍型、潛力型農業科技企業,整合高校、企業、地方農科院所資源,開展聯合攻關。另一方面,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構建成果轉化平臺,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小院等載體,加速技術落地應用。同時,加快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制定新質生產力培育專項規劃,深入實施智慧農業行動計劃,發布主推技術目錄,拓展技術應用場景。
3.構建多層次人才培育體系,壯大創新人才隊伍。
農業科技人才是驅動農業現代化的核心要素。聚焦穩產保供、攻關破卡等重大需求,著力培育高層次領軍人才與青年后備力量;深化涉農教育體系改革,強化實踐教學與產業需求對接,定向培養鄉村人才。加快壯大基層農技推廣隊伍,深入推進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創新,加強本土人才培育,完善科技特派員工作機制。
(二)進一步深化農業農村改革
改革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法寶。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既要立足保障農民權益的底線,又要瞄準農業農村現代化與城鄉融合的長遠目標,通過系統性重構土地、資金、組織等關鍵要素配置機制,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發展活力。
1.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制度。
鞏固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核心在于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并優化權能配置,關鍵要平衡保障農民權益與釋放規模效益的雙重目標,構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生產關系。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確保絕大多數承包地整體順延、保持穩定;深化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健全承包地經營權流轉、管理、服務制度,引導土地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2.管好用好農村集體資源資產。
有效盤活農村集體資源資產,應聚焦資源確權、市場化配置與收益共享機制,激活鄉村“沉睡資產”。扎實做好房地一體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探索農戶合法擁有的住房盤活利用的有效實現形式;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增值收益分配和權益保護機制;推進新增耕地規范管理和合理利用。因地制宜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持續深化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專項治理,采取多元化發展途徑,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
3.創新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
以財政精準撬動、金融創新賦能、風險全程管控為主線,破解城鄉資金要素流動梗阻的問題。優先保障農業農村領域一般公共預算投入,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對農業農村領域重大項目建設的支持力度,落實土地出讓收益支農政策。運用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推動金融機構加大對鄉村振興領域的資金投放力度;堅持農村中小銀行支農支小定位,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推廣畜禽活體、農業設施等抵押融資貸款方式;健全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支持發展特色農產品保險,加強涉農資金項目全流程監管。
四、提升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水平
(一)著力推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鄉村產業發展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鄉村產業正從生產為主向全鏈條增值轉型,從資源驅動向創新驅動跨越,亟需通過激活市場主體、優化要素配置、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破解產業鏈條短、融合層次淺、增收動能弱等突出問題,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動力。
1.立足鄉村特色資源稟賦,壯大縣域富民產業。
激活鄉村資源價值,要加快突破鄉村產業同質化競爭困局,實現差異化發展。以“土特產”為核心,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在主產區建設加工產業園,培育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集群發展。深入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推動農事體驗、休閑旅游等新業態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加快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強化品牌與文化賦能,實施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推進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打造精品化、特色化、規范化文旅項目。
2.完善縣域城鄉產業協同機制,構建梯度化發展格局。
圍繞城鄉要素雙向流動與產業協同發展,著力推動縣域經濟體系優化升級。以縣城為樞紐、小城鎮為節點,強化縣域綜合承載能力,促進縣鄉村功能互補和資源要素高效配置。通過完善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均等化供給,引導產業梯度轉移與集聚,形成農產品加工流通、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多業態融合發展的產業體系。
3.完善聯農帶農長效機制,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構建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是實現農業產業增效與農民持續增收的制度保障。完善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紐帶的聯農帶農機制,推動政策扶持與帶動農戶增收實效掛鉤;拓展就業創業路徑,實施穩崗就業政策升級行動,強化就業服務與勞務協作,培育特色勞務品牌,推進以工代賑擴面增效,統籌推進技能培訓與返鄉創業扶持計劃,培育鄉村“頭雁”隊伍;健全要素保障和優化配置體制機制,完善農民工市民化激勵機制,保障進城農民土地權益與城市公共服務同權,健全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機制。
(二)著力推進鄉村建設
推進鄉村建設是破解當前農村發展不充分、城鄉發展不平衡的關鍵舉措。面對城鄉融合發展的新要求,要立足縣域統籌城鄉要素資源配置,強化基礎設施網絡化支撐,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覆蓋,深化農村生態環境長效化治理,為農村現代化增添新活力。
1.推進鄉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夯實鄉村發展物質基礎。
基礎設施是城鄉融合發展的物質載體,要加快推進鄉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構建覆蓋全面、功能互補、高效聯動的農村基礎設施體系。實施新一輪農村公路提升行動,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加快骨干路網提檔升級和基礎網絡延伸。保障鄉村供水安全,實施水質提升行動,分類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與規模化建設,推動農村供水縣域統管與專業化管護。鞏固增強農村電力保障能力,因地制宜發展分布式光伏、生物質能,探索建設公共充換電設施。
2.提升農村公共服務便利水平,推動城鄉服務均等化。
提升農村公共服務便利水平,完善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深化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抓手。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以縣域統籌資源布局,保障鄉村小規模學校必要功能,促進學前教育普惠發展。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以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為核心,提升鄉鎮衛生院診療能力,構建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完善大病保險動態調整與醫療救助托底機制。完善養老服務網絡,健全縣鄉村三級養老設施體系,推進鄉鎮養老服務中心提質增效,鼓勵因地制宜發展互助養老。強化社會保障兜底功能,落實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動態調整政策,強化對留守兒童、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關愛服務,發展普惠托育與康復救助體系。
3.加強鄉村生態環境治理,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品質。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強鄉村生態環境治理,是實現鄉村永續發展的基礎。加強污染源頭防控,強化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秸稈禁燒管控,建立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機制,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推進人居環境提質升級,統籌改廁與污水治理;健全生活垃圾收運體系,推進荒山綠化與庭院美化工作,打造生態宜居風貌。探索生態價值轉化路徑,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深化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建立數字化交易平臺,促進生態產品“可度量、可交易、可變現”。
(三)著力健全鄉村治理體系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當前,我國鄉村社會結構深刻變革,群眾利益訴求日趨多元,亟需通過強化黨建引領、重塑文化生態、創新治理方式,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激發基層自治活力,提升鄉村治理現代化水平。
1.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引領鄉村組織振興。
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鄉村治理效能高低,必須堅持黨對鄉村治理的全面領導,將組織優勢轉化為制度優勢。壓實縣級黨委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主體責任,選優配強鄉鎮領導班子和村“兩委”帶頭人,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提升基層干部治理能力。健全縣鄉村三級協同治理架構,推動鄉鎮擴權賦能與村級組織體系優化,落實干部包聯制度;通過清單化管理、清理冗余考核等措施,破除形式主義,提升治理效能。完善“三務”公開制度,拓寬群眾監督渠道,整治鄉村振興領域腐敗問題。
2.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加強文明鄉風建設。
文明鄉風是鄉村治理的精神內核,移風易俗關乎農民精神面貌的重塑與治理軟實力的提升。推進農村移風易俗,需堅持破立并舉、疏堵結合,推動形成與現代文明相協調的鄉村文化生態。以治理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為重點,完善約束性規范,加快公益性公墓建設,協同群團組織培育健康婚俗文化。推動城鄉文化資源聯動,優化“三下鄉”機制,創新文化惠民活動,促進農耕文化傳承與公共文化服務融合。強化村規民約執行,推行積分制管理,加強科學常識普及,遏制封建迷信,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
3.創新鄉村治理方式,提升鄉村治理效能。
治理方式創新是破解傳統治理困境的突破口,要以數字化賦能和機制重構實現治理效能躍升,構建精細化、智能化、人性化的現代治理體系。夯實網格化治理基礎,深化“多格合一”改革,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促進治理觸角向自然村延伸。加快治理體系數字化轉型,建設基層治理信息平臺,整合“三資”監管、民生服務等模塊,深化“接訴即辦”改革,建立分級分類響應機制。強化法治治理保障,深化法治鄉村建設,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推動掃黑除惡常態化,構建“人防+技防+群防”平安防線,維護農村穩定安寧。
【參考文獻略】
作者簡介:宋洪遠,華中農業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彭潔錁,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國情國力》2025年第4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