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黃泰軻等:充分發揮傳統美德在健康鄉村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 作者:黃泰軻?張芹?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5-09-17 錄入:王惠敏 ]

健康鄉村建設是健康中國建設的基礎,也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中國古人講“仁者壽”“大德者必得其壽”,將道德與健康長壽緊密聯系起來,創造并積淀了內蘊豐富的健康倫理文化。推進健康鄉村建設,除了要提升鄉村醫療服務水平和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外,還需充分發揮中華傳統美德守護和促進健康的作用。特別是在鄉村衛生健康資源相對薄弱且其提升需一個過程以及鄉村仍保留較多傳統道德文化的現實情況下,充分發揮傳統美德的這種積極作用尤顯自然與重要。

一、以德養生:發揮傳統美德在引領個體養生方面的積極作用。

古人講“以德潤身”“以德養生”,意思是依靠踐行某些美德、過一種道德的生活而預防疾病、保健延年。縱觀中國傳統社會,在醫療衛生資源與條件相對有限的情況下,人們以德養生“治未病”的意識強烈、效果明顯。這一點從許多養生類書籍中可以看出來,他們基本上都會強調并宣揚“養生重在養德”“養德尤養生第一要”之類觀點。

實踐證明,許多具體的傳統美德德目具有養生功效。清代名臣張英在《聰訓齋語》中說:“昔人論致壽之道有四,曰慈、曰儉、曰和、曰靜。”這方面,我們還可以總結更多。比如:節制、儉樸、勤勞等美德,使人生活清淡,不貪圖享樂,不窮奢極欲,遠離病從口入、縱欲成疾的各種健康問題;和善、仁慈、寬厚等美德,使人與人為善,不結怨記仇,不僅避免了來自他人的身心傷害,而且還能在一種人情和美的愉悅心情中保持與增進健康;順天、惜福、感恩等美德,使人與大自然保持一種和諧,不逆天而為,不怨天尤人,敏于四季變化,樂享自然饋贈,在早睡早起、防冷防熱、知足常樂中守護健康。上述美德引領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飲食有節、起居有常的良好生活方式,保持開朗心境、快樂心情,從而達到減少疾病并延年益壽的養生目的。

包括鄉村社會在內,現代社會很多疾病是人們在生活中貪圖享樂、大吃大喝、日夜顛倒而來。“與其病后善求藥,不若病前善自防”,推進健康鄉村建設,一個重要工作是疾病預防,關鍵在于宣傳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強調人的精神安樂,強調飲食的節制及起居的規律,強調人與自然的合拍。傳統美德能夠幫助人們匡正思想行為過失而過一種心平氣和、遵規守矩、和諧萬物、自得其樂的生活,在引領鄉村居民塑造健康生活方式、預防疾病發生、實現健康長壽方面作用巨大。

以德養生尤其可以從鄉村長壽老人身上生動體現出來。許多調查、訪談表明,他們健康長壽與其身上所具有、所踐行的一些傳統美德息息相關。據2023年10月23日的《麗水日報》報道:在“中國長壽之鄉”浙江麗水,80歲以上老年人占老年人口16.1%,他們中還有許多百歲老人并且大部分生活在鄉村,心胸豁達、勤勞儉樸、為人和善、清淡自然是他們長壽的“奧秘”。這啟示我們,可以通過講好鄉村長壽老人以德養生的榜樣故事,充分發揮傳統美德在引領鄉村居民防病養生方面的積極作用,進而推進健康鄉村建設。

二、孝親敬老:發揮傳統美德在助力家庭養老方面的積極作用。

孝親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中國傳統社會的家庭生活中,這一美德對人們提出了許多具體的行為要求。比如:“父母在,不遠游”,盡量在父母身邊照料他們;“冬則溫,夏則清”,時刻留意父母冷暖寒熱;“能養”加“敬養”,不僅努力滿足父母的物質需求,還總是和顏悅色對待父母,使父母常生歡喜、心情愉悅;“知醫為孝”,要求將父母的健康與安危牢記在心并主動學習掌握一些醫學知識,以便在父母急需時派上用場。總而言之,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孝親敬老要求人們從陪伴、冷暖、飲食、精神、疾病等各方面對家里的父母及其他長輩予以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這對于守護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作用極大。

鄉村老人群體是健康鄉村建設的工作重點群體。相關統計數據和研究成果表明,中國社會呈現“鄉村先老”“鄉村快老”“鄉村更老”“鄉村高老”的情況。也就是說,相較于城市,中國鄉村人口老齡化起步更早、進程更快、程度更深、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占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更高。這一狀況凸顯了鄉村養老面臨的艱巨任務和巨大壓力。假如不能很好解決鄉村老人的養老問題,其健康照護就成為一大難題,這種情況勢必會影響甚至遲滯健康鄉村建設的推進。

盡管現代養老方式多樣,但家庭養老仍舊是鄉村老人最主要的養老方式。這種情況下,要大力繼承、弘揚中華傳統孝親敬老美德,使鄉村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得到悉心照料,特別是他們的健康狀況,能夠被子女及其他家庭成員從飲食營養、穿衣冷暖、醫藥衛生等方面盡力守護。

在上面提到的《麗水日報》報道中,麗水鄉村百歲老人基本上依靠子女養老,他們中許多人健康長壽與兒孫孝順密不可分,比如“老人的家庭十分和睦,子孫個個事業有成,雖然并非富裕之家,但老老少少關系十分融洽”“孩子們都十分關注老人的身體狀態,經常陪伴在身邊,讓老人享受天倫之樂”。總而言之,在目前鄉村老人退休金普遍較低且鄉村公共養老事業還不發達情況下,恰是子女或其他晚輩孝親敬老的責任意識與行為擔當,解決了鄉村老人養老及健康照料問題。孝親敬老這一傳統美德對健康鄉村建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助力作用。

三、團結互助:發揮傳統美德在抵御健康災險方面的積極作用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一些突然發生的天災人禍,比如地震、泥石流、山洪、暴雨、交通事故、生產事故、重大疾病、公共衛生事件等,往往對人們人身安危與生命健康造成極大傷害。積極防范、有效應對上述健康災險是健康鄉村建設的重要工作內容。

“災害無情人有情”,中華民族在抵抗重大災險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優良傳統,比如“精誠團結”“眾志成城”“守望相助”“一人有難,八方支援”等,這對減少因災傷亡、守護生命安康至關重要。對中國傳統社會而言,專門性抗擊災險的組織、隊伍、技術等匱乏,民眾的團結互助尤顯重要,它在抗擊災險過程中展現出重大力量和重要效果。

有學者認為現代社會是“風險社會”。身處“風險社會”,人們面臨更頻繁、更多樣、更復雜的健康災險挑戰。鄉村抗擊災險的公共資源有限、應急能力薄弱,在遽然而至的健康災險面前,更要第一時間發揚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傳統美德,將族人、親朋、鄉鄰等動員和聯結起來,共抗災險、幫扶傷亡,使鄉村居民的生命健康得到最大程度守護。

個體在獨自面對災險時最無力、最無助。鄉村居民對自身獨自被卷入的一些突發性的安全事故及重大疾病尤為恐懼。在健康鄉村建設過程中,要對這些不幸個體予以關懷照顧,特別是要團結更多的人去關愛、幫助他們。我們注意到,許多遭遇重大傷殘或重大疾病的鄉村居民,正是在親朋好友及社會愛心人士的幫扶下,才逐漸康復或好轉的。國家下發的《關于推進健康鄉村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對那些遭遇重大疾病因病返貧的鄉村居民,除“落實醫療保障政策”外,還要實施“精準幫扶機制”“社會救助措施”,“引導社會力量予以幫扶”,這是對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等傳統美德在健康鄉村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的認可和利用。

中華傳統道德文化內蘊養生智慧、孝老基因、抗災精神,能夠為鄉村居民養生保健提供引領和滋養,能夠助推鄉村居民強化養老意識與擔當,能夠生成凝聚力量、幫扶力量幫助鄉村居民抵御健康災險。推進健康鄉村建設,除要注意強化衛生健康資源投入及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外,還要注意普及健康生活方式預防疾病、加強重點人群健康關懷與服務、防范及抵抗突發災險帶來的健康傷害。在鄉村社會大力弘揚勤勞節儉、仁愛友善、和順自然、孝親敬老、團結互助等傳統美德,對上述后幾方面工作的開展大有裨益,起到直接、積極推動作用。

作者黃泰軻系湖南師范大學中華倫理文明研究中心副教授,張芹為長沙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助教;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5年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三级国产国语三级在线蔓延 | 亚洲欧美综合专区精品 | 在线观看免费不卡AV网站 | 亚洲欧美综合一区 | 日本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 亚洲第一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