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書評丨杜志雄:理論深耕與實踐導向的鄉村治理新視野——評《農村公共組織學》

[ 作者:杜志雄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5-10-20 錄入:王惠敏 ]

微信圖片_2025-10-20_171222_146.png

在鄉村振興與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雙重語境下,陳文勝教授與胡揚名教授合著的《農村公共組織學》以系統性視角回應“鄉村治理需要何種組織支撐”這一核心命題。該書立足中國鄉村治理的復雜現實,融合公共管理、政治學與社會學的交叉學科視角,構建兼具理論縱深與實踐導向的分析框架,填補了農村公共組織研究的學術空白,為破解鄉村治理困境提供方法論指引。

一、理論框架:本土化建構與多維整合

本書的理論創新體現為對農村公共組織的系統性解構與本土化重構。作者通過概念廓清確立研究邊界,從“組織”到“公共組織”再到“農村公共組織”的遞進式界定中,提煉出公共性、法治性、權威性與自主性四大核心特征。借助國際比較(如美國農業合作組織、日本農協),凸顯中國農村公共組織的本土特質——即在行政傳統與社會文化交織中形成的“復合治理”模式。這一模式拒絕簡單移植西方“多中心治理”或“公民社會”理論,轉而強調基層黨組織引領下多元主體的協同邏輯。

在方法論層面,作者構建了“結構—歷史—功能”的動態分析框架。全書七章以“歷史演進—功能作用—建設進路”為脈絡,揭示組織形態與鄉村社會的互動機制。以農村基層黨組織為例,其從革命時期的政治動員到鄉村振興階段的資源整合功能轉型,不僅反映了組織自身的適應性變遷,更映射出國家戰略與基層需求的雙向調適。此外,制度分析、社會資本理論與治理理論等跨學科工具的綜合運用,進一步深化理論解釋力,突破單一學科的局限,為鄉村治理的復雜性提供更具包容性的理論容器。

二、實踐指向:問題導向的治理進路設計

本書的實踐價值在于將抽象理論錨定于具體治理場景,針對鄉村組織的現實困境提出系統性解決方案。在黨建引領維度,作者構建“經濟發展——政治功能——思想引領——保障機制”四維分析框架:通過經濟發展強化政治領導力,依托思想凝聚鞏固社會號召力,借力制度保障提升治理效能,最終實現“政治—經濟—文化”三位一體的功能耦合。這一路徑既規避傳統黨建中“重形式輕實效”的弊端,亦為基層黨組織嵌入鄉村社會提供操作范式。

在基層政權改革領域,作者主張機構設置、隊伍建設與能力升級三維驅動組織轉型:通過合理設置并理順組織機構職能與關系,以多途徑隊伍建設提升基層政權治理能力,推動基層政權組織從“管理本位”向“服務本位”演進。對于群眾自治組織,本書提出法治化與自主性兼容的治理邏輯:一方面通過法律完善明晰自治邊界、規范程序運作;另一方面依托監督機制保障農民主體地位,激活內生治理活力。在社會組織整合層面,作者提出“分類引導”策略:將宗族凝聚力轉化為治理資源,同時以政策扶持培育科技服務組織的專業性。這種非均質化治理思路,既尊重鄉村文化傳統,又回應了技術變革對組織形態的重塑需求。

《農村公共組織學》一書進一步豐富我國鄉村治理的研究成果。現有研究多聚焦宏觀政策或單一組織類型,而本書將基層黨組織、政權組織、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等納入統一框架,揭示多元主體協同治理的機制,為理解鄉村治理的“中國模式”提供新視角。從理論視角來看,作者在西方“公民社會”或“多中心治理”理論基礎之上,基于中國鄉村的行政傳統與社會文化,提出“黨建引領下的復合治理”范式,充分體現西方理論的本土化建構。本書兼具理論思辨與實證導向,既有對歷史文獻的梳理,也包含田野調查案例。這種“上接理論、下接地氣”的寫作方式,使其既能服務于學術研究,又可指導政策設計。

《農村公共組織學》是一部兼具理論創新與實踐價值的力作。它通過嚴謹的學術框架和鮮活的案例分析,回答了“鄉村振興需要什么樣的組織支撐”這一時代命題。對于公共管理、政治學等相關專業的師生,本書是理解中國基層治理邏輯的必讀教材;對于實務工作者,書中提出的“黨建引領”“法治化自治”“分類引導”等策略,則為破解治理困境提供切實可行的工具箱。在鄉村振興與治理現代化的雙重語境下,本書充分彰顯理論回應現實、知識服務社會的學術使命。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來源:《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25年第5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一区二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婷婷影院 | 亚洲第一精品在线观看AV | 亚州成a人在线观看日本 |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