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回家參加了一場婚宴,感覺是老家許久不見的一種喜事了。家里人說這邊的好多有手有腳的大齡青年都娶不到老婆,大多都是因為自己的原因,比如懶得上班,喜歡賭博或是過于挑剔等。而外面常說的彩禮高在我們這里不是真正的原因。我的表叔今年46歲,盡管經濟下行但是前兩年在廣東打工也賺了一大筆錢。回到家鄉后沒有選擇找個安穩的工作準備安家,而是沉迷于撲克牌,最后賺到的錢都揮霍掉了,自然沒有錢娶妻生子。再想想和他一起賭博的也大多都是這一類人——大齡單身靠著家里的父母、朋友救濟或是信用卡借貸來維持生活,要想擺脫單身難上加難。大齡單身已經成了家鄉的普遍現象。
一、為什么農村單身青年多?
據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中國處于婚齡的男性人數比女性多出3000萬至4000萬,這意味著5個男性中就有1個找不到配偶。在農村地區情況則更為嚴峻。學者劉燕舞將農村光棍分為:個體障礙所致光棍與社會障礙所致光棍,其中個體障礙分為心智、身體、行為和性格障礙四種,社會障礙則指的是在光棍的生命歷程中所發生的某些負向事件,這些事件形成了其弱勢累積的關鍵轉折點,使得其在婚配市場中處于難以擺脫的困境。[]在我的家鄉這些大齡青年通常都是自身沒有能力進行婚配,但也不缺乏“不結婚”的婚配觀念、適齡女性較少的性別結構矛盾、婚姻成本高的原因。
(一)內在原因
農村單身青年多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自身。在女性資源相對稀缺的前提下, 男性競爭力的大小往往取決于其對女性吸引力的大小。男性擁有資源的多少, 則是影響其吸引力大小的決定性因素。[]家鄉存在許多大齡單身青年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擁有的資源貧困。這種稀缺不僅包括經濟上的貧困,還包括社會性和文化性的貧困,[]并且這三種貧困之間是彼此聯系的。經濟上來說,在農村地區普遍的經濟情況實際上差距并不會十分懸殊,之所以經濟貧困主要是因為光棍群體的勞動力不足或勞動力沒有充分利用, 導致其獲取收入較少。客觀上來說可能是個人身體素質存在問題,缺乏或是喪失勞動能力。既無法外出務工也無法下地種田,缺乏經濟來源造成貧困。主觀原因可能是自身不愿意勞動, 消極的生活態度導致低水平的經濟情況。在家鄉大多數經濟貧困都是因為后者,有手有腳卻不愿意干薪酬水平一般的活,自身的能力難以滿足高報酬的崗位需求,完全靠賭博靠救濟,經濟情況一跌再跌。
社會性貧困主要是這類群體處于村莊較低的地位,不僅是因為經濟上的貧困還有個體對村莊的“格格不入”。社會性貧困主要表現在這類群體在村莊事務中的不參與和難參與。他們往往脫離農村社會,尤其是這類青年父母去世后,與村莊中人情往來的唯一聯系也被切斷,在重人情的農村社會中被排除了。直接結果就是在當地婚配市場上近乎被除名了,沒有人介紹適齡女性,導致單身。此外還有一種社會貧困是學者劉燕舞提到的“行為障礙”——本人的行為與社會常態的行為規范是相違背的,從而導致光棍成婚困難。它集中表現在性行為取向偏差和違法犯罪方面。[]在家鄉主要是違法犯罪方面的原因,有一兩個改造后回到家鄉的青年不僅難以婚配,其他人也大多對其懼而遠之。
最后是認知上的貧困。家鄉很多大齡未婚青年的文化程度基本上初中及以下,這樣的認知程度不僅決定了他們難以找到高薪酬的工作,還帶來了更為消極甚至扭曲的三觀。孤身一人只需要自己吃飽飯就行,沒有拼搏奮斗的動力。他們賺到錢了去吃一頓大餐享受人生,沒有賺到錢隨便應付兩口,再接著賭博。因此他們遵循的是“過生活”邏輯而不是“過日子”的邏輯,只滿足自身的臨時性需求而沒有更加長遠的眼光。
以上的三種貧困彼此相關,也總是容易同時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這些貧困的根源是大齡青年自身的問題,也是造成單身的根本原因。
(二)外部原因
從客觀上來說,家鄉大齡單身青年日益增多也離不開性別失衡、傳統觀念束縛、彩禮高等原因。
女性少或是外出工作導致的性別失衡是主要原因。家鄉的情況基本上是受過較高教育的女性比例是大于男性的,因此這些女性會首選城市工作和生活,而不大愿意返回農村。尤其是在外面工作只有逢年過節才回到家鄉的女性一般都不愿意與家鄉的男性結婚,她們的生活根基在外地,并且常年在外工作對她們的婚配觀念影響頗深,更加傾向于外面不一樣的未來而不甘于家鄉的平凡,她們以情投意合為核心的愛情觀成了婚姻的追求,在合適與不合適之間尋求緣分,有的寧愿被耽擱成大齡青年,也不愿放低求偶標準。[]當然女性外出工作帶來的性別資源流失也直接導致了婚配對象的稀缺。
第二是傳統觀念的束縛。第一種是“重男輕女”的觀念。盡管自家的兒子已經成為了大齡單身青年,但還是有部分家庭的父母認為男性不論如何都能找到配偶,只不過是時間問題,是因為自己兒子還沒有遇到合適的。甚至是好高騖遠,相信自己的兒子能夠娶到條件更好的女性,拒絕和自身情況“門當戶對”的女性而繼續等待。第二種是“男主外女主內”甚至“男強女弱”的傳統思維,這種父權邏輯要求男性在家庭中占據經濟與權威優勢。因此很多農村男性也會拒絕與比自身收入更高的女性進行婚配,認為面子上過不去,但此處認為本質上還是男性懼怕失去權威和主導地位的心理落差,況且一般的事實是高收入的女性通常會拒絕婚姻扶貧。
第三是婚姻消費能力要求高與家庭經濟水平低之間的矛盾。在家庭方面,我國傳統的鄉土社會文化中,父母是兒子成婚費用的主要承擔者。因此,家庭經濟情況的優劣決定著適婚年齡男性能否適時婚娶。[]一方面家鄉的彩禮水平一般是8萬到18萬之間,很多家庭實際上難以一下拿出這樣的金額加上普遍認為“沒有彩禮是不會把女兒嫁過去”的規矩導致單身率增加。另一邊是城鄉差距的拉大帶來的還有城鄉物價之間的懸殊。農村資源有限使得年輕一代結婚意味著需要在縣城買房,因為很少有女性能夠接受對方僅有一棟農村自建房。而縣城的高房價也讓很多農村家庭望而卻步,一般的農民因為沒有正常的工作和穩定的收入來源,就是想按揭貸款買房也有難度。[]在家鄉能夠同時滿足這兩項主要婚姻消費的家庭不超過1/3,并且即使能夠支出這兩項消費的家庭也基本上需要依靠父母向親朋好友借款,如果未來發生任何變故,這一筆借貸就極有可能直接落到年輕一代身上。很多女性考慮到這一點也大多會拒絕。
綜上所述,農村大齡未婚青年增長是諸多因素共同造成的。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也需要政府、社會組織和家庭等多主體共同努力,來逐步改善農村大齡青年的婚戀環境。
二、應對建議
農村大齡單身青年的婚戀困境不僅是個體層面的生活難題,更是關乎農村社會結構穩定和人口再生產的重要問題。要解決農村大齡單身青年的問題需要從內外兩個角度著手。不僅要提升這類群體自身的生存能力,引導其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念,加強性別平等教育以擺脫落后的傳統觀念。此外還可以完善農村地區的婚戀服務和平臺建設、組織豐富的聯誼活動等,為農村地區的未婚青年提供安全高效的交流平臺。
(一)提高單身青年的主體性
家庭積累、青年光棍自身素養和養家糊口的能力屬于主觀層面,需要通過自身努力而改變。[]一方面,國家與地方政府可以通過開展多樣化的職業培訓項目、提供技能提升課程以及實施創業扶持政策等方式,幫助青年增強生存能力與社會競爭力,為其拓展社會流動空間創造條件。通過組織針對農村青年的農業技術培訓等,提升其就業能力;同時,設立創業基金、提供創業指導服務和稅收優惠政策,鼓勵農村青年與返鄉農民工合作共同自主創業,提升自身的經濟條件,增強吸引力。另一方面,應當加強價值觀引導,推動青年樹立積極健康的婚戀觀和生活觀,建設先進的鄉風文明。其中性別平等教育尤為重要,引導農村群眾擺脫“重男輕女”等傳統觀念的限制,引導農村青年形成更加理性平等的擇偶態度。學者林移剛認為,對于廣大農村地區男性婚姻弱勢群體,應該提升其文化資本、文化話語權和融入鄉村的文化能力。[]因此面對農村青年社會性貧困問題,可通過鼓勵農村青年參與基層治理、文體活動和志愿服務,提升其社會參與度和集體認同感,更好融入農村社會。
(二)完善農村婚戀體系建設
首先政府和地方社會組織應當協同推進婚戀服務體系建設,通過整合基層組織、群團力量和市場資源,建立覆蓋城鄉的婚戀服務平臺,為青年提供安全、高效的交流空間。通過聯合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以及專業的婚戀服務機構,共同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婚戀服務網絡,為這類群體提供婚姻介紹等多元化服務。同時依托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如農村文化大院,定期開展聯誼節慶等活動,拓展青年交往網絡,增加跨區域交流的機會,為農村青年創造更多與同齡人交流互動的機會。最后地方政府還可以通過政策引導,鼓勵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婚戀服務,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服務格局,共同為農村大齡青年的婚戀問題提供有效的解決措施。
(三)加強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的供給
長期單身可能使部分青年產生孤獨、焦慮甚至自我否定感,其心理問題不容忽視。為此,地方政府與社會組織可以通過建立鄉村心理健康服務站點,培養專業社工和志愿者隊伍,開展心理輔導與情感關懷活動,為其提供情緒管理、人際關系建立、自我認知提升等方面的專業指導,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接納自己的情感狀態,增強心理韌性。這對于保持農村社會穩定和增強群眾幸福感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農村大齡單身青年問題的化解,既是個體發展的現實需求,也是鄉村社會整合的重要環節,更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未來可以通過“物質保障—心理關懷—社會支持”的綜合舉措,來有效減輕大齡單身青年的生活壓力和心理負擔,促進農村社會的穩定與和諧,也能夠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提供堅實的社會基礎。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