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新型生產方式的發展以及隨之而來的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的變化,農村教育問題越來越成為一個重要話題,這一話題也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關注,并展開了多種維度的探討。綜合梳理當前的研究視角,我們發現從地方紅色文化角度來談農村教育話題,藉此發現切實提高農村居民整體文化素養與思想意識的策略和路徑,這個方面存在進一步推進研究的必要,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了時代與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
一、地方紅色文化融入農村教育的價值
第一,可為農村教育振興提供方向引領。
鄉村振興屬于一項系統工程,教育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石和助推器,教育振興既要有經濟途徑,也要有文化途徑,尤其是特色文化途徑。地方紅色文化融入農村教育便是服務農村教育振興的重要途徑之一。
教育振興的關鍵一環便是如何在鄉村場域通過教育途徑來培育人才。地方紅色文化是既有資源,在農村當地也屬于比較容易被人們所接受的特色資源,這既可以很好地降低教育成本,又能夠與優秀歷史文化傳統實現有效銜接,可以為農村學校教育注入更多活力。拿農村學校勞動教育來說,融入地方紅色文化,一方面可以紅色文化的本土性來滋養勞動教育,使之凸顯地方特色與校本特色,另一方面,通過勞動教育課程也可使得以地方紅色文化為代表的地域文化資源被學生全面充分認知,激發學生的家鄉自豪感和榮譽感。這既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參與意識,又能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鑄牢其思想根基。教育內容的本土化、教育手段的地域針對性都會成為農村勞動教育豐富化的重要實現方式。對于農村成人教育而言,融入地方紅色文化也無疑是一種有效的方式。鄉村振興的出路在于教育,教育振興的出路在于激活農民干事創業的內在動力,紅色文化在農村空間的充分利用和有效傳播,可以激發農村成人的生活熱情,涵養他們的文化自信,強化他們的奮斗、自立與奉獻的意識,促進他們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建設事業,進而推動新時代農民意識的現代化轉型。
第二,地方紅色文化融入農村教育可為農村文化建設提供資源保障。
文化是鄉村振興過程中凝聚力量的重要途徑,屬于農村發展的重要的精神內驅力。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建設將影響到包括民生、生態、治理等在內的農村發展水平的整體性提升,特別是優質文化資源在推動農民文化品質提升、增強文化自信、凈化鄉村風氣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文化建設屬于鄉村振興這項系統工程的重要一環和基本目標。鄧小平同志曾指出,農村文化建設有“兩個關鍵”要抓好,一是發展農村教育,二是發揮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地方紅色文化融入農村教育既能夠很好地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又能夠最終指向文化建設這一重要目標,紅色文化有正能量和鼓舞人塑造人的優勢,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育人價值,激發農民群眾的價值認同感,強化農民的社會理解能力,涵養農村地方文化內涵,增強農村文化軟實力,成為實現鄉風文明、鄉村文化健康發展的重要指引方向,對于農村文化建設而言無疑具有助推作用。
二、地方紅色文化融入農村教育的策略
第一,以宣傳為先導,多方位建構地方紅色文化認知意識。
充分發揮媒介宣傳作用,引導廣大農民群眾積極了解和學習紅色革命文化傳統,這需要多種渠道,并且尋找到與農民相切合的方式和途徑。隨著網絡技術的深入普及,農村未成年和成人都越來越有機會接觸網絡,特別是微信、快手、抖音等平臺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工具,且不受時間限制,具有隨時性。因此,有效利用網絡宣傳媒介可以獲得很好的宣傳效應,容易造成民眾多元參與的可能性,還可以適度地將針對城市企事業單位、城市學生等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融入到相關宣傳當中,以大數據和智能化手段定向發送信息,從而使得農村教育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載體,獲得有力的平臺依托。另外,廣播電視在農村是比較常見的媒介平臺,仍然是農村地區覆蓋范圍較大的具備優勢的主要宣傳陣地,電視宣傳的引領作用在農村仍然有著非常巨大的效果,尤其對于老年人更具效力。將地方紅色文化融入廣播電視節目當中,加強相關內容的宣傳和推介,這是一種并不過時的舉措。
總體來看,這種宣傳要多方位執行,多管齊下,照顧整體,關注聯系性,善于變化,不忘準確性,采取相互配套的工作方式,在新時代背景下實現新舊報道空間和報道課題的融合,共同建構紅色文化認知意識。另外,這種宣傳應當避免傳統說教,降低反感率,增強互動性和趣味性。
第二,基于日常場景,以多種方式達成紅色文化的實物呈現。
一般情況下,研究者往往強調紅色文化旅游對于農民日常生產生活的融入,其實對于農村居民來說,地方紅色文化應該是可知可感的,為了提高紅色文化在農村的認知度,就要讓紅色文化以一種更具生命力與感染力的方式扎根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基于普通的生活場景,以平易質樸的方式,在潛移默化當中發揮紅色文化對于農村教育發展的引導作用。
一方面,我們需要通過媒介的宣傳和傳播來培育農民群眾介入精神生活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我們還必須以實物的形式以視覺化的方式傳遞相關信息,要讓人們看到紅色文化信息的具體內容。比如,在東北農村有很多抗聯文化遺存,例如吉林延邊的東滿抗聯遺址、長白山老黑河抗聯遺址、白山市撫松縣仙人橋鎮黃家崴子抗聯紀念館,等等,這些都可以成為農村教育的資源,以就近原則向農村居民敞開,讓他們切實地接觸到這些文化資源。另外,農村也可依托以紅色文化主題布置的場館、村文化室、農村講堂等開展相關文化展示工作,或者以文化廣場的方式復制紅色文化實物,促使人們獲得豐富的紅色文化認知,推動精神傳承和群眾認同感的實現,從而使農村基層社會在新時代發展中實現群眾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協同發展。
第三,因地制宜,尋找地方紅色文化與農村教育的最佳結合點。
因地區空間差異,地方紅色文化的“融入”必須實現因地制宜。
尋找到內容方面的最佳結合點。由于農民文化水平的限制,在地方紅色文化與農村教育的結合方面,人們要找到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內容和亮點,要充分考慮到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內在需求,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的人群,結合當地農村的人文資源、風俗習慣以及歷史文化傳統等層面展開教育活動,這種教育不能與當地生產生活實際脫節。通過豐富的資料不僅要深度還原歷史,還要努力拉近英雄人物、歷史事件與農民的時空距離感。另外,地理位置、經濟差異都會造成農村紅色教育資源配置不均,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地區往往是老少邊區,經濟條件好的地區反而可能缺乏紅色遺址等資源,這樣便需要根據一些實際情況解決問題。尤其在一些地廣人稀地區,如若實地體驗無法實現,便須因地制宜,有些地區紅色故事和傳說比較多,就要集中展示,有些地方紅色歌曲比較多,就要充分挖掘。
尋找到形式方面的最佳結合點。一些研究者就強調要以多種形式激活紅色文化資源,這種觀點在農村教育方面仍然適用。要充分考慮農村各地實際情況,比如南北差異,東北的農村百姓就非常喜歡二人轉等土野的藝術形式,將這種形式應用于紅色文化傳播,是比較合適的,各地還可以嘗試引入民間故事、評書、戲曲等形式。還比如,有的地方會以農村常見的生產生活材料為依托,設置紅色文化浮雕等實物形式,鮮活而有特色,也有意義,更能激起人們的觀賞興趣。
總而言之,要實事求是,著重突出地域特色,構建科學、合理、高效的紅色文化傳播體系,促使農村成人教育取得突出效果。
除上述策略外,地方政府需要主動介入,進行制度建構,做出政策傾斜,為相關融合動作提供動力。此外,我們還要注意到這樣一個問題,上述所談到的融入策略不僅指向農村成人,對于學校教育而言也是適用的,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學校教育的特殊性,特別是農村學校教育的特殊性。學校教育是紅色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學生的接受能力與思維方式都與成人不同,因此在“融入”過程中,應當采取更為多元的方式、更為現代的技術傳遞更為豐富的思考內容,將學生引入深入的思考過程,通過紅色文化提升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提升農村學校教育的發展質量,使得廣大農村青少年在獲得文化自信的同時以特有年齡的責任擔當實現文化自覺,進而達到文化自強,這將有利于農村教育的可持久發展。
作者系吉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博士;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5年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