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鄉村治理話語體系構建,本人認為應主要圍繞“求真”“尚美”“求實”這三個關鍵詞,來探析當下鄉村治理話語體系的時代價值。
第一個詞“唯真”。在2016年5月召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要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基礎前沿探索和關鍵技術突破,努力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為培養更多杰出人才作出貢獻”。鄉村治理一詞雖古來有之,但時代變遷使其內涵和表現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學術意義上的“鄉村治理”,本質上是一套持續探索構建中國鄉村社會秩序并促進鄉村社會發展的總體性知識體系,傳統農耕文化意義上的鄉村正在遭遇現代化轉型,其話語體系也在發生變化,這種變化獨特的時代價值首先體現在“求真”,那就是要把科研成果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寫到人民的心坎上,要去研究真問題。其一,它像一座橋梁,能夠讓黨的政策更好地傳達給基層群眾,也能夠讓群眾的意見和需求更好地反饋給黨,從而增強黨和人民之間的聯系和互動。其二,它像一座護城河,守護著鄉土獨特文化。通過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治理話語體系,能夠更好地展現鄉村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鄉村文化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同時,也能夠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蝕,保護鄉村文化的純潔性和獨特性。
第二個詞是“尚美”。鄉風文明、生態宜居就是鄉村振興的標志性內容。美麗鄉村已經成為鄉村治理的不可或缺的話語體系關鍵詞。“尚美”不僅是對外在美的追求,更是對內在美德的崇尚。“尚美”作為鄉村治理話語體系的一部分,強調“尚美”價值,有助于引導鄉村居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風尚。鄉村治理中“尚美”道德教化,可能達成鄉村治理共識,它不僅能夠強化鄉村居民的文化認同和道德支撐,激發鄉村活力與促進經濟發展,還能夠構建和諧社會與推動鄉村善治。比如,通過挖掘和弘揚傳統手工藝、民間藝術、地方美食等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尚美”元素,可以增強鄉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形成共同的文化認同。又如,通過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整合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培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等措施,可以實現鄉村治理效能的最大化;通過舉辦民俗節、文化講座、手工藝展示等活動,可以激活鄉村的文化活力,促進彼此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利用傳統手工藝和民間藝術開發旅游紀念品、手工藝品等,可以增加鄉村居民的收入來源,推動鄉村經濟的繁榮發展。
第三個詞“求實”。從黨中央將“鄉村治理”寫入政策文件以來,各地涌現了非常多地方探索典型案例。比如重慶長壽區“灣長制”、內蒙古興安盟“村聞聯播”、浙江慈溪“群治分”、安徽績溪“三步四合”、廣西田陽“農事城辦”等因地制宜、特色各異的鄉村治理模式,取得廣泛共識與深刻啟示。我們湖南鄉村治理落實情況怎么樣?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近年來,湖南扎實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積極開展試點示范,探索總結了一批有效模式。比如長沙市的“三長制”、瀏陽市的“屋場議事會機制”、永州的“老年互助社”等等,但對比制度性成果產出較多的江浙一帶,我們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是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制度不多。特別是具有代表性的首創制度和可推廣的制度卻較少。比如,韶山市創新“1410”治理新模式,津市市“三折”積分管理模式等雖是有益探索,但是從全國層面看,只能說是現有制度的衍生,而非首創。
二是制度性成果宣傳不夠。比如安徽鳳陽縣小崗村干部學院每年接待的場次在2000場左右,浙江省德清縣莫干山村每年接待的場次也在2000余場,湖南省部分村在制度性成果宣傳這一塊相對較“被動”,我們團隊在基層調研的時候,就有一個鮮明的對比,有些地方將“調研”看成“接待”,將“交流”理解成“文山會海”,對于學者的到訪“愛答不理”,忽略了交流和思想融合所產生的思想價值可能遠遠大于物質成本投入。
三是守正不夠,創新則不穩。制度性成果的產生需根植于本地文化的挖掘,例如網格化管理這一政策并非適應于所有的地區,類似于礦區等人口流動性大,治安管理較為復雜的村莊可以重點推進網格化治理,對于普通的農村地區,網格化管理的成本則過高且容易形式化。湖南應當堅持“務實”的原則,提出適合湖南特色的鄉村治理之路。
作者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院長(副主任)、研究員;來源:《鄉村治理評論》2025年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