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大亮點
第一個亮點是明確了把農村農業作為優先發展戰略。三農工作一直是重中之重,現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農業農村要優先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就是優先發展戰略的重大戰略部署。第二個亮點是鄉村振興總的要求明顯提質。比如,原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的是生產發展,現在講的是產業興旺;原來講村容整潔,現在講生態宜居;原來講管理民主,現在講治理有效;原來講生活寬裕,現在講生活富裕。所以,總的要求是不一樣的,質上有了很大提升,新農村建設已經從美麗鄉村過渡到美好鄉村的要求了。第三個亮點是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新舉措,鮮明提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這就給農民和投資農業的人吃了定心丸。第四個亮點是明確提出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三治”治理體系。第五個亮點是明確提出要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要求
一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迫切要求農業農村要優先發展。這是建設現代經濟體系的第一位要求,因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然是擺在優先位置。現在講互聯網經濟、虛擬經濟,都是有道理的。
二是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這次十九大報告提出發展經濟的著力點在實體經濟,而農業是典型的實體經濟。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
三是優化和激發主體作用。十九大報告提出,不僅要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的社會群體投身創新創業,明確要鼓勵更多的社會主體創業,當然包括鄉村的創新創業;而且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營造勞動者的社會精神和敬業者的社會風尚。
最近《十八洞村》這部電影很火爆,其脫貧攻堅的經驗核心是一句話“從扶著走到自己走”,扶貧是要樹立勤勞致富的觀念,要告訴老百姓怎么樣重點發展農業,要如何推進合作社發展,如何發展好創新農業。
(三)急需把農村“三出”轉變為“三進”的政策
過去有人說,農村有知識的人出去讀書了,有錢的人去城里做生意去了、有紫姿色的去城里打工了,這是“三出”。現在是“三進”,要知識、資本、人才進鄉村。現在農村大多是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留守老年人,真正有創新能力的人大都到城里去了。我認為,以前工業化的進程、城市化的進程,從某種程度上講帶有工業掠奪農業、城市掠奪鄉村的成分。當然,也有反哺了,農民因為工業化的進程到城市打工有了收入,這是工業化、城市化帶來的積極效應。現在要推進城鄉一體化,要把“三出”變成“三進”,知識要下鄉村,出了公益性支持,還要有常規性收益,就需要這樣的制度安排。如我們當前的扶貧走向未來,核心還是要走市場化道路,不是簡單的幫扶,既要有公益性,更要有收益性,兩者要結合。單純就扶貧而扶貧還不行,不能夠長期扶貧,最終還是要走市場化的道路。
資本下鄉村、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都很重要,不僅推進了農村建設,也起到了去庫存、去產能等方面的效果。產業的發展一定要有資本下鄉,要有收益,要走到具體的項目上去,這同樣需要政策支持。關于人才進鄉村,有很多人在城里掙了錢,但老婆孩子還在鄉里,他們也愿意回到家鄉搞建設,因此要給政策,引老鄉建家鄉,這個工作還要出臺優惠政策來做好。當前城市人口不準到農村去了,我認為這一方面也要有制度創新,把農村“三出”變“三進”,關鍵靠政策創新。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以來,農民致富靠什么?靠黨的政策。現在,農民要致富,日益強大起來,同樣靠政策創新。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聯副主席、研究員,本文系作者在湖南省社科院舉辦的“貫徹發展新理念 轉型升級補短板——鄉村振興戰略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題研討會”上的發言,中國鄉村發現網根據錄音整理)
相關鏈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