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正式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之前已有很多企業和個人響應號召投身美麗鄉村建設,但是有大部分的實踐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究其原因,就是沒有深入領悟什么是美麗鄉村,怎么才能讓鄉村實現振興。接下來有請朱啟臻教授帶我們解讀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這一戰略,盤點在鄉村建設中容易忽略的問題,討論怎么才能讓村民生活得更富裕。
口述:朱啟臻
整理:龍江
【正文】
大家好,接下來就和大家聊一聊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
首先明確一個概念:鄉村振興是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基礎,美麗鄉村建設成功與否的標準就是鄉村是不是被振興。
如今我們看到很多所謂的美麗鄉村、特色小鎮以及田園綜合體,其中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也有很多和鄉村振興沒有一點關系,比如說有的美麗鄉村或者是田園綜合體以排斥農民為特征,把農民遷走,自己建個景點對外收門票,有的是把農民遷走由公司來承包。以這種模式發展鄉村旅游,和鄉村振興都沒有一點關系。因為他是以排斥農民為特征的。
那么什么樣的美麗鄉村才屬于鄉村振興呢?起碼要做到兩點:
1. 外表美。鄉村有著美麗的外表,有的鄉村坐落在青山綠水當中,不管是村民或者游客都會感到心曠神怡,有的民房建筑非常有特色,且老百姓享受著高品質的生活。
2. 內在美。村莊發展勢頭良好,老百姓生活富裕,精神文明建設卓有成效等等,只有這樣,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鄉村振興。
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的總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我接下來把這二十個字給大家做個解釋,這個總要求也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標準或者是要實現的目標。
1產業興旺
當我們聽到產業興旺這個表述的時候,會很自然地聯想到農村在春節貼的對聯:五谷豐登,六畜興旺。那么興旺是什么意思呢?這并不是我們過去強調的高產出或者單純的做大做強。我認為它有以下三種含義:
首先是多業并舉,不是一家獨大,也不是專業化的單一產業。因此美麗鄉村建設就需要發展種植業、養殖業、鄉村手工業以及度假觀光。在鄉村建設中,首先是滿足農民自身的需要,我們在過去總是主張農民應該發展單一產業,在市場上售賣農產品以換取經濟回報,然后再買進其他的生活必需品,如果一直是這樣的思路,根本就談不上鄉村振興,農民一直在原有的生活模式中打轉,并沒有因為鄉村的建設滿足自身更多的需要。
其次,不要片面地強調做大做強,有些東西是做不大的,農業具有很強的區域性,充滿了地方特色的產品,我們為什么一定要擴大規模,降低質量呢?舉個例子,大家肯定都知道長白山人參,原本因其營養價值高、供應量小,一直處于賣方市場,但是后來因為片面的做大,在市場上失去了主動權,最后轉為買方市場,人參幾乎賣不出去,價格和蘿卜差不多。
最后,注重產業的融合,這些年中央不斷的強調:發展產業融合就是讓農民增加收入,把產業增值的收益留給農民。說到融合,大家肯定會想到常見的一、二、三產業延伸相融合,這種融合方式是經營主體內部的相互連接,并不是跨主體的產業布局,比如說建一個大的加工廠,和老百姓的種植幾乎沒關系。我們在這里說的融合是在家庭農場內部、合作社內部甚至是在農戶的平臺上進行連接,產生新的運營模式,比如說種植葡萄的農民可以將葡萄加工成紅酒,然后請大家品嘗,發展以葡萄為特色的美麗鄉村。
這種方式就是在家庭農場的內部或者在合作社內部進行的有機結合,延長了產業鏈,農民的收入也實現了增值。還有一種融合的方式:農業的功能拓展和鄉村功能的拓展。農業和鄉村有多種功能,除了生產功能,還有生態功能、生活功能、體驗功能、景觀功能等等,利用農場這一資源,實現其功能的價值,讓農民獲得多方面的收益。最近大家經常提的就是文化+農業+旅游,其實這就是農業、農村和文化相結合,農村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沒有農村,文化是無法生存的。
產業興旺也包括鄉村手工業的振興,我們不要小看鄉村手工業,有很多的人都認為鄉村手工業在原有的文明下已經衰落了,也有人認為它的成本太高,應該用工業化的產品來取代,但是當處于生態文明時代以后,我們發現鄉村手工業也是不可替代的,很多地方的鄉村手工業通過振興,已經變成了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環節,同時也變成了一個重要的產業。
我曾去過安徽的阜南縣,當地的柳編工藝成為了他們的支柱產業。手工業不僅可以滿足農民自身的需要,也完全可以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2生態宜居
分為兩項重要的內容:
首先是自然生態,很多的鄉村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青山綠水和新鮮的空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在鄉村宜居的這個方面也可以得到很好的體現,我經常說,金山銀山不一定是拿來賺多少錢,人們有著適宜的居住環境,享受著大自然的風光,呼吸著純凈的空氣,本身就是一種福利。
社會生態,種植業和養殖業可以組成循環農業,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同樣也可以循環。大家想象一下,在傳統的鄉村根本都沒有垃圾,農民生產的所有東西都能得到充分利用,人類吃掉糧食,剩下的皮渣當做飼料喂豬養雞,植物的秸稈用來養羊養牛,人和動物的排泄物又作為有機肥回到田間,這種循環農業是歷史留下的寶貴智慧,維系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村落的生態環境。在農村有我們提倡的低碳生活、勤儉節約、循環利用。同時也可以看到天人合一的理念,無論是村落的選址、民居的建設、材料的使用都體現著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
所以生態宜居不僅僅是蓋上一些漂亮的房子,還要從文化的角度,特別是生態信仰、生態理念,生態文化的角度來建設。民居住宅的設計當然是生態宜居的重要方面,但是千萬要注意不要按照城市的建房標準要求鄉村,現在很多的設計公司和規劃公司對農村知之甚少,拿著城市的建筑圖紙到了農村,結果只能是破壞了農村。馮驥才曾經講過一句話:建設一個破壞一個。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設計師沒有對農村進行全方位的了解,想當然的改造鄉村,結果把鄉村建設的既沒有了文化氛圍,也不利于農民的生活和農業的生產,因此也就無法構建和諧社會,這樣的農村從表面上看建設得紅紅火火,但是缺乏文化的內核,是很難振興的。
現在有很多的地方把村子整體拆掉建設景區,讓農民遠離土地,住進了城鎮,距離土地十幾公里,這樣的話,農民還能種地嗎?農民有辦法照料他的土地嗎?有的以養殖業為主,農民被安排到二層的小樓,很多人在一層養豬,二層住人,那么這是美麗鄉村嗎?這樣的鄉村能振興嗎?所以,當我們要對農村進行開發或者改造的時候,一定要明白鄉村是為了農業生產而存在的,全方位了解村民的生活方式和村莊的傳統習俗,充分發掘鄉村所具備的功能。
3鄉風文明
我們也經常看到一些鄉村有一個華麗的外表,老百姓的收入也得到了穩步提升,但是當我們進到鄉村里面,就會感覺到沒有了鄉村的味道,比如說誠實守信這樣的優良傳統沒有了,不知何為尊老愛幼,一切向“錢”看,你想拍個照片被阻攔了,村民會說:“你不在我家吃飯,憑什么拍我家房子。”你想問路,小攤老板會說先買瓶水,然后再告訴你,各位感受一下,這樣能稱得上是和諧的美麗鄉村嗎?
十九大報告指出,真正的鄉風文明是以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作為基礎,融入現代文化,構建一個自制、法治和德治為一體的治理結構。所以在美麗鄉村的建設中要把家風和村風聯系在一起,也把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聯系在一起。我去過很多地方考察,有的村莊開展有關家風家訓的活動,通過時間的積累和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整個村莊就會變得更加的和諧,這種和諧的環境反作用經濟的發展。
鄉風文明建設需要考慮傳統文化、現代文化以及主流的城市文化,我認為鄉村并不是越土越好,而是要發揚光大鄉村傳統的優秀文化。我很贊成一句話:鄉村讓城市更美好。有很多城里人一到周末就到鄉村觀光旅游和度假,就是因為鄉村有城市不可替代的功能。
在城鄉一體化的情況下,城市有著顯著的優勢,鄉村也有它不可替代的功能,十九大強調城鄉融合,實際上就是在發揮各自功能的基礎之上實現功能的互補,所以我們要突出鄉村的這種特色而不是把鄉村變成城市,更不是用城市的那種建設思路去改造鄉村。
4治理有效
在上文已經提到過我們要構建自制、法制和德治的治理體系,鄉村有著自制的傳統,只是這些年我們沒有充分發揮自制的這一功能。德治在鄉村更是有著堅實的基礎,一個人生下來從自然人變成一個社會人,在村里邊很容易就完成這樣一個社會化的轉變,鄉村比城市更優越,我們會在有的村子里面看到“行為矯治中心”,把道德水平有待提高或者觸犯法律的人安排在這里勞動、生活一到兩年,這些人會慢慢的變成一個尊重勞動成果、遵紀守法、遵守社會規范、懂得基本道德禮儀的對社會有益的人,而城市社區不具備這樣的功能。
鄉村的治理應符合它的文化結構,比如說鄉村沒有打官司的傳統,更多的是通過自我調節,以及鄰里的互助、輿論的監督,優秀的示范等等,要充分地利用這些東西來構建和諧的鄉村社會。
5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是建設美麗鄉村的總目標。
我理解的生活富裕不僅僅局限在收入的提高,同時也包括人們精神生活的極大豐富。經常有人說:窮的就剩錢了。雖然有玩笑的成分,但是仔細想想,為什么窮的只剩錢了呢?是因為我們除了有經濟的需求以外,還有更豐富的精神的需求。
綜上就是我對十九大中關于建設美麗鄉村的理解,其中也闡述了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的辯證關系。謝謝大家!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見學中國(微信公眾號)2017-12-0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