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于構建現代農業體系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情況的報告》今天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報告指出,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著力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目前,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農村改革“四梁八柱”基本建立。
報告指出,農村土地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推進。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完成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面積11.5億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在129個縣開展試點,已有6.7萬個村和6萬個村民小組完成改革。
此外,財政支農政策繼續完善。報告指出,探索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業農村建設。積極穩妥做好政策性糧食庫存消化工作,2017年消化政策性糧油庫存8000多萬噸。
報告指出,金融保險支持作用得到進一步強化。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推動大中型銀行建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及基層網點,穩妥推進農村承包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
根據報告,組建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開展小額貸款保證保險試點,截至2017年底,涉農貸款余額同比增長9.6%。此外,推動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在13個糧食主產省開展農業大災保險試點,支持地方開展保險加期貨和天氣指數保險試點。
雖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但報告同時指出,目前改革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表現為:農產品供給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農業質量效益仍然不高,“誰來種地、誰來養豬”問題依然突出;農業國際競爭力仍然較弱;農業綠色發展仍然任重道遠,存在過多使用化肥、農藥、地下水和過度養殖、過度捕撈、過度放牧等現象;農民增收壓力依然較大。
針對這些問題,下一步,將重點做好七方面工作,包括:堅持穩定產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堅持質量第一,推進質量興農、品牌強農;堅持市場導向,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堅持科技支撐,補齊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短板;堅持效益優先,健全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堅持綠色導向,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堅持深化改革,激活農村資源要素。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法制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