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湖北農村改革開放四十年(1978-2018)叢書》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振奮人心,吹響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嘹亮號角。湖北省作為我國的農業大省,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潮中,必將繼續攻克制度性梗阻、克服各種約束性障礙。當此之時,由我國著名“三農”問題專家宋亞平主編的反映湖北農業農村改革40年光輝歷程的叢書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集結出版。
湖北省農業農村走過了四十年波瀾壯闊的改革發展歷程。叢書對湖北農業農村改革的歷程進行了全景式的總結回顧。風起青萍之末,安徽鳳陽縣小崗村農民自發實行的土地大包干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從經濟領域逐漸擴散到農業農村社會、文化、政治等各個領域,農業農村的改革不是孤軍遠征而是全面突破。如果忘記回顧歷史,人們對未來的預測參考就只能局限于當下。這套叢書的亮點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站在時代節點上,回望了湖北省農業農村改革走過的歷程,由此為接下來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具有歷史視野的寬闊角度。應該說,這是一部應時而為推出具有時代力量的力作。
全面系統涵蓋湖北農業農村改革各個領域
叢書編寫框架論證過程中由張曉山、徐勇等全國知名“三農”專家組成編委會進行精心構思和論證。叢書完整覆蓋了湖北省農業農村發展的總體情況、農業發展、農村社會治理、農民群體、城鄉關系、公共服務、集體經濟、土地制度、財稅金融、脫貧攻堅、小康評估等11個方向。參與者大多為兼具豐富田野經驗和較高學術水平的研究人員構成。例如親自操刀湖北咸安鄉鎮體制改革的宋亞平研究員、從鄉鎮基層公務員轉向學術研究的吳理財教授。在這樣一群既具有實踐視野又具有科研視野的編寫者的不懈努力下,叢書既全面系統又不乏深邃洞見。
鞭辟入里精準把握改革發展脈絡
叢書建立在對于湖北農業農村改革歷史階段性特征精確把握的基礎上,對湖北省農業農村的改革進行了實事求是的闡釋與評價。其中,總論專題將湖北農業農村改革分為四個階段:探索突破時期(1978—1984年)、艱難徘徊時期(1985—2001年)、統籌發展時期(2003—2012年)、全面深化時期(2013—2018年)。農民群體研究專題將農民群體發展演變劃分為三個階段:突破壁壘與身份轉型階段(1978—1984年)、曲折前進與群體分化階段(1985—2002年)、資源下鄉與多元共存(2003年—今)階段。農村扶貧開發研究專題將湖北扶貧開發歷程劃分為五個階段: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推動扶貧階段(1978—1985年)、大規模農村扶貧開發階段(1986—1993年)、八七脫貧攻堅階段(1993—200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實施階段、《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與精準扶貧實施階段。公共服務研究專題將湖北公共服務變遷劃分為四個階段: “破繭與重生” 階段(1978 年以前)、稅費時代的“變革與輪轉”階段(1978 年至 2003 年前后)、 “止”與“行”階段(2002 年至 2005 年)和新時期的脫貧攻堅運動階段(2012 年至 2017 年)。土地制度研究專題將湖北土地制度變遷劃分為五個階段:家庭承包責任制取代“集體所有,集體經營”制度階段(1978-1983年)、實行“二權分離”和兩輪延包階段(1984-2002年)、稅費改革減輕農民的土地負擔階段(2003-2006年)、農村土地流轉階段(2007—2015年)、三權分置和確權頒證階段(2015年—今)。
通過理性客觀的表述實現了對于湖北省農業農村改革脈絡較為準確的把握。為決策者制定科學政策和研究者繼續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行參照。
基于現實提供可行對策建議
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湖北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創造歷史的激情,更有實現夢想的能力,更有續寫輝煌的信心。叢書編寫者也提出了極有價值的建議,涵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加速城鄉融合徹底改革城鄉二元結構、充分發揮多方積極性完善財稅制度、推行同地同權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多途徑推進農業現代化和完善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農村社會治理機制等等。
作者單位:湖北省社會科學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