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改革進入深水區、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我國農業發展的環境、條件和任務、要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發展現代農業要有新理念、新思路和新舉措。
挑戰重重
近年來,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快推進,但各種風險和結構性矛盾也在積累和聚集。一是農業資源偏緊的制約和農業環境惡化的問題日益突出。我國農業資源稟賦先天不足,人均耕地和淡水資源分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生態環境嚴重受損、承載能力越來越接近極限,資源開發利用強度過大、弦繃得越來越緊。特別是在溫飽問題解決之后,人們對農產品多元化的需求和食品質量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二是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變化的挑戰日益突出。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就業,務農勞動力的素質結構性下降,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的問題突出。三是農業生產結構性失衡的問題日益突出。區域布局與資源稟賦條件不相匹配,北糧南運與南水北調并存;糧經飼結構不盡合理,一些農產品庫存增加與部分農產品進口增加并存;種養業結合不夠緊密,地力下降與養殖業糞便未能有效利用并存。四是農業比較效益低與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國內農業生產成本持續上漲,農產品價格低位運行,導致農業比較效益持續走低;另一方面,國際市場大宗農產品價格下降,普遍低于國內同類產品價格,導致進口持續增加。要解決上述矛盾和問題,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傳統與現代并存
近些年來,我國農業雖然保持了增糧增收的好勢頭,但是數量與質量、總量與結構、投入與產出、成本與效益、生產與環境、當前與長遠等方面的矛盾也日益突顯。總的來看,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式仍然是傳統與現代并存。一是雖然我國農業技術設施裝備條件逐步改善,但是農田水利渠系配套“毛細血管”不發達、農業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不到位、農業投入品利用率不高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二是雖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較快,但農業的小規模經營仍占大多數,這限制了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三是雖然農產品市場體系初步形成,但很多地方的農民依然是按習慣、憑感覺、模仿式地種養,難以走出“多了多、少了少”的循環怪圈;四是雖然我國是種養業大國,但農業區域比較優勢還未充分發揮,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產業鏈條脫節,農業市場競爭力不強。只有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才能使我國農業成為有前途、有吸引力、有競爭力的產業。
時機成熟
一是當前我國主要農產品供應充足,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了保障。我國農業連年豐收之后,主要農產品庫存充裕,有的產品已達到了歷史最高點,經濟增速放緩,使農產品出口、消費和加工的需求增長有所減弱,農業生產保數量的壓力有所緩解,為推動農業發展由主要追求產量和數量,向注重數量、質量、效益、生態、安全并重的方向轉變,打開了時間窗口。二是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的全面實施,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留出了余地。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是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基本目標。農業生產由過去的保全部、保所有向保重點、保口糧轉變,為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更為寬松的政策環境和資源空間。三是居民農產品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增添了動力。我國目前已進入食品消費結構加快轉型升級的階段,人們不僅要吃飽、吃好,而且要吃得安全、營養和健康,為優質、安全、生態農產品的生產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為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四是國際農產品市場供給充足,為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了條件。當前,全球谷物市場供求形勢總體上產大于需,大宗農產品庫存消費比均處于歷史最高水平,為我國更好地統籌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提供了現實可能和操作空間。
正是在上述背景和條件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意見》明確提出,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作為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根本途徑。《意見》明確了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和總體要求,提出了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點任務和主要措施。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我國現代農業建設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也是一項政策性、操作性很強的工作。要落實地方責任,健全工作機制;要加強部門協作,出臺配套政策;要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切實把各項任務措施落到實處。
(作者系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科學報2015年08月19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