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羅凌: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

[ 作者:羅凌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0-07-29 錄入:王惠敏 ]

  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提出,要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著力改造傳統農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引領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大力推進鄉村振興。

  切入點:改造傳統農業

  什么是傳統農業?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認為,“完全以農民世代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為基礎的農業可以稱之為傳統農業”,他認為,“一個像其祖輩那樣耕作的人,無論土地多么肥沃或他如何辛勤勞動,也無法生產出大量食物。一個得到并精通運用有關土壤、植物、動物和機械的科學知識的農民,即使在貧瘠的土地上,也能生產出豐富的食物。”他強調“僅使用傳統生產要素的農業是無法對經濟增長作出重大貢獻的”“很可能的情況是傳統農業對現有技術狀況的任何變動都有某種強大的內在抵抗力”。由此可見,我們改造傳統農業的過程一定是艱辛的、曲折的,不下決心來一場深刻的農村產業革命是難以達到目標的。這是因為,傳統農業的概念就意味著對所有生產活動都有長期形成的定規。引入一種新生產要素將意味著,不僅要打破過去的常規,而且要解決一個問題,因為新要素的生產可能性要取決于還不知道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因此,在貴州,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就要按照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要求,著力解決小農戶生產規模擴大面臨的要素制約的問題。

  貴州土地資源少且細碎化特征突出,現有的土地整理和土地流轉的政策支持往往存在規模偏好,普通小農戶很難有實力承擔上百畝規模的土地流轉和經營,多是通過與同村親戚朋友以非正式流轉的方式擴大生產規模,這樣做雖然租金成本低,但難以形成穩定的土地利用預期且缺乏政策和項目的支持,很難形成有效的規模化經營,缺乏小農生產轉型的基礎。要破解這一難題,就必須與多項農業農村重大改革形成聯動,在落實“三權分置”中,完善所有權承包權權能內容,開展土地入股,鼓勵和規范農戶之間的經營權流轉,提供備案、擔保、證明、糾紛處理等相應的流轉協調服務,鼓勵土地轉入農戶聯合申請或以村集體為單位申請土地整理或基礎設施配套小型項目,以促進土地利用和產業發展。

  小農戶最需要的要素支持是金融與技術。未來扶持小農戶生產的關鍵是金融資源的獲取和農業技術的有效供給。在農村,“缺產業發展資金”的小農戶占比是很高的。總體上看,目前金融資源仍然存在支持單一、獲取門檻較高的問題,必須立足于新的實際,探索支農扶農信貸新模式,推動小農戶生產發展。

支撐點:引領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什么是“小農戶”?我們可從多個維度來觀察。從職業意義上看,指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從區域意義上看,指居住在農村的農民;從戶籍和身份意義上看,指具有農村戶籍的農戶。

  怎樣看待“小農戶”之“小”?從來源看,指勞動力來自家庭成員因此數量有限;從面積或數量看,指經營的土地面積小或飼養的家畜數量少;從收入水平看,指收入水平低。世界銀行將土地經營規模在30畝以下的農戶界定為“小農戶”。

  馬克思指出,小農這種生產方式“是以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的分散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產資料的積累,也排斥協作,排斥同一生產過程內部的分工,排斥對自然的社會統治和社會調節,排斥社會生產力的自由發展”。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生產形式的發展,割斷了農業小生產的命脈;這種小生產正在無法挽救地滅亡和衰落”“資本主義的大生產將把他們那無力的過時的小生產壓碎,正如火車把獨輪手推車壓碎一樣是毫無問題的”。

  從馬克思恩格斯論述看“小農”,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小農的“落后”實質上指的是小農生產方式的落后,而不是農戶家庭經營方式的落后;小農的“滅亡和衰落”,指的是自然經濟的小生產必然被社會化大生產所取代,而不是農戶家庭經營的必然滅亡;“改造小農”指的是要改造小農生產方式孤立、分散、排斥資本聚集和現代科技應用的內生機制,而不是把農戶家庭組織農業生產的功能抹去。

  小農戶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主體,也是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的重要主體。與其他組織形式相比,農戶家庭是一個特殊的緊密利益共同體,具有激勵效應顯著、分工合理、組織和管理成本低等獨特優勢,能夠很好地解決農業生產內部組織問題,是農業生產環節的天然合理高效的組織形式。

  當今世界,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農業基本上都是由家庭經營的,這說明家庭經營不僅適宜于手工勞動的傳統農業,而且適宜于現代農業。雖然小農戶擁有的資源有限,在農業生產的產前和產后環節不具優勢,進入市場的成本高、風險高,發展現代農業面臨諸多困難,但這并不意味著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消滅和淘汰小農戶。改造傳統農業,不是改變農戶家庭經營這種形式,而是要改善小農戶經營的運行環境和條件。小農戶可以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參與農業分工、發展農戶間的聯合與合作、拓展農業的產業鏈和價值鏈等方式,實現專業化、社會化、規模化生產,成為社會化大生產中的一個環節、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組織資源。

  現在普遍的情況是,由于小農戶組織化程度低,自身經營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對接市場較困難。隨著商品化生產的動力趨于增強,小農戶產前、產中和產后環節的生產性服務需求呈快速增長的趨勢,但對接市場能力仍顯薄弱。一方面,在一些地方,現有農業技術服務體系難以滿足小農戶生產轉型的新需求,服務的時間、服務的頻次和培訓的內容設置與小農戶生產與學習特點都不盡匹配,絕大多數小農戶仍然游離于當前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之外,小農戶接受技術培訓的實際成效有限;另一方面,新的生產模式對處于轉型中的小農戶的農業生產技術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通過舉辦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方式,切實加強組織化建設以促進小農戶轉型,加快培育壯大適度規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著力探索破解農業生產季節性資金短缺、保險費率、融資擔保機制等問題。在產業化分工、社會化服務、新品種新技術引進等方面進一步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小農戶的示范帶動作用。

  當前在貴州,要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就要按照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要求,大力鞏固擴大省內市場,大力開拓東部市場,大力推進“黔貨出山進軍營”,著力提高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水平,進一步發揮流通型龍頭企業、農村經紀人隊伍、農村電商作用,大力發展綠色農產品加工,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加大資金支持,強化科技服務,完善農業設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著力點:搭建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平臺

  把農民組織起來,發展生產合作、供銷合作和信用合作,是中國共產黨改造小農經濟的一貫思想。2005年,習近平同志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親自指導了瑞安市進行生產合作、供銷合作和信用合作的“三位一體”農村改革試驗,深受廣大農民歡迎。

  實行生產合作、供銷合作和信用合作“三位一體”,既鞏固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又讓即使是弱小的農戶,也能夠依靠這種合作社組織體系,有效沖抵學習農業技術難、購買農資難、銷售農產品難以及貸款難等各種來自于市場的風險,從而有效地解決千家萬戶的小生產難以面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的問題。

  事實一再表明,對小農擴大生產打擊最大的風險主要來自于市場波動。調研發現,當前,由于自然災害和農產品市場波動的影響,加之由于難以獲得必需的農業技術服務支持等原因制約,一些地方的返鄉農民工回鄉探索新的種植養殖生產模式存在很大風險,經營性收入不穩定,最終還是不得不重新外出打工。因此,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必須關注小農簡單擴大生產規模帶來的難以承受的經營風險。扶持小農戶生產發展,要與現階段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相適應,結合優勢特色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生態化、面向高端農產品市場的農業產業;要結合新業態扶持小農戶生產,著力發展無明顯規模依賴、小農戶完全有條件在政策支持下參與進來的休閑農業、體驗農業、康養農業;要結合區位優勢、地方特色、產業基礎,通過打造農旅觀光或體驗農業吸引小農戶深度參與;要以推動供銷合作社系統綜合改革為切入點,推動構建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社體系。

  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要牢牢把握住農民與土地的關系這個根本問題,鞏固和完善土地集體所有制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要牢牢把握住農民與市場的關系這個關鍵問題,通過搭建為農民生產生活提供服務的綜合平臺,建立健全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活躍的農戶專業合作組織和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網絡,推動小農戶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擴大生產規模和走向市場,引領農民走上組織化的市場化發展道路,促進土地所有者、經營者、勞動者三者利益和諧統一。

  作者系中共貴州省委黨校(貴州行政學院、中共貴州省委講師團)副校(院、團)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貴州日報  2020-07-2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免费久综合在线观看 | 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这里精品国产清自在天天线 |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99 | 亚洲国产a国产片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