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發展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不是短時間內能夠用錢砸出來,用行政手段催生出來的。所以,特色小鎮建設不能盲目追求快出成績,也不能盲目追求數量,而必須堅持循序漸進,建設一批、成熟一批,防止重復建設、浪費資源。
自去年7月住建部、發改委等部門提出加快發展特色小鎮以來,各地正通過投資、補貼、獎勵等方式趕著加快建設:江蘇省鎮江市宣布今年將投入80億元打造8個特色小鎮;江西省政府提出用一年半時間分兩批打造60個特色小鎮;河北省則計劃未來三年時間打造100個特色小鎮,每個投資達20億元,這意味著將耗資2000億元。
各地集中上馬建設特色小鎮,投資動輒數十億、上百億,甚至上千億,人們難免會擔心:這否又會陷入以前“大拆大建”的窠臼,是否又會產生新一輪的“鋪大餅、造新城”運動,是否能真正尊重小鎮自身發展建設規律,會不會造成爛尾,白白浪費了資金?對此,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沈遲直言:“特色小鎮不能這么干。”
特色小鎮是指與別的鎮相比,有自己獨特比較優勢的小鎮,如有自己獨特的自然景觀、文化底蘊,或有自己的特色產業等。發展特色小鎮,不僅是著眼于發展小鎮自身,更重要的是,建設特色小鎮是推進大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實現農業人口就地城鎮化、拓展新型城鎮化路徑的重要方式。激發作為連接城鄉的小城鎮的活力,是吸納人口就業,緩解人口資源環境壓力的重要方式。特色小鎮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潛在增長點,加大投入力度是必須的。
但是,“特色小鎮”的首要屬性是“特色”,包括文化特色、歷史特色、資源特色、產業特色等,“特色”是生命、是活力、是競爭力。而短時間內以大干快上的思維,追求大規模的建設,勢必會產生對其他地區特色小鎮建設的“路徑依賴”,為了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而進行生硬的模仿、抄襲,甚至一些地方存在砍樹填湖、拆古建今那樣削足適履式地搞特色小鎮建設,由此造成“雷同”“撞車”,千篇一律,使本來應該各具特色的小鎮失去了特色,也喪失了建設特色小鎮的初衷。
除了獨具特色,小鎮的另一特點就是其鄉村屬性。鎮是聯接農村與縣城的結合點,主要是為農民提供服務,其經濟、文化、生活、民俗等,在本質上是屬于鄉村的。小鎮的特色來源于縣城與農村的結合,這些才是鎮的生命力所在。但很多地區在建設特色小鎮中,給小鎮的定位是城市文化、城市商業模式、城市的情懷夢想、城市的景觀。這種把城市建設思維、城市文化強加于小鎮的思路,是很多地方加快上馬特色小鎮建設項目的思路,這實際上也無異于對小鎮的一次破壞。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特色小鎮建設也不能太操之過急。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一個鎮,也不是產業園區意義上的一個區,它實際上是一個平臺,包括人口的聚集、基礎設施的建設、產業的發展等,既包括對原有優勢資源的整合開發,也包括對未來方向的科學謀劃,它的發展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不是短時間內能夠用錢砸出來,用行政手段催生出來的。所以,特色小鎮建設不能盲目追求快出成績,也不能盲目追求數量,而必須堅持循序漸進,建設一批、成熟一批,防止重復建設、浪費資源。
而要如何建好特色小鎮,找準自身的定位,避免“千鎮一面”,是地方政府必須要思考的問題。其中,三方面的問題必須要處理好。一是要突出特色,以特立鎮。如上文所言,“特色”是特色小鎮的靈魂和生命力,必須充分挖掘和發揮好特色小鎮的特有資源和比較優勢,促進小鎮做精、做專、做強。二是要注重與周邊大中城市的聯動。特色小鎮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一定的產業作為支撐,特色小鎮建設一定要考慮好與周邊毗鄰大中城市的聯動作用,根據大中城市向外疏解的需求,加快特色小鎮發展。三是要科學規劃,務實推進。小城鎮的建設要建立在科學規劃基礎上,要根據小城鎮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和未來發展潛力,合理規劃小城鎮的經濟規模、人口規模、用地規模,不能貪大求洋,更不能冒進。
建設、打造特色小鎮實際上是一個發現、挖掘、做大做強小鎮特色資源的過程,它要求的是尊重小鎮的鄉村特性和發展規律,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這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不能以“一哄而上”的心態來做,也唯有如此,特色小鎮才能真正健康可持續發展,發揮出其在我國新型城鎮化大局中的應有作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17年01月04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