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這份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繼續鎖定“三農”工作,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新的歷史階段農業農村工作主線。(2月5日新華社)
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延續著歷年的風格,繼續鎖定“三農”工作,彰顯中央持續關注“三農”、破解“三農”發展困局、開辟“三農”工作新境界的決心和意志。《意見》的著力點十分明確,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為突破口,旨在激發農業農村發展內生動力,持續釋放改革“紅利”,持續增加農民幸福感和“獲得感”,為整個供給側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夯筑基礎、提供堅實基礎保障和重要的戰略支撐。把握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必須做好三個規定動作,鎖定主要目標、明確主攻方向、守住三條底線。
鎖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目標;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不成功,要看供給體系是否優化、效率是否提高,但最根本最關鍵最重要的是要看農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實惠,這也是改革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三農”問題,表面上看是農業農村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人的問題,要聚焦到農民這個關鍵節點上來,將以人為本的理念和原則貫穿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全過程各個環節各個細節,圍繞著增強農民脫貧致富能力、提升農民生活品味、改善農民居住環境、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健全農業保險體系、改善農產品價格保障機制,為農民持續增收和基本保障建立“兜底線”。
明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攻方向: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當前正值經濟社會深入到深刻的變化時期,農業農村發展的內外環境發生了大的變化,出現許多新矛盾新問題。主要的問題就是隨著農產品需求升級,有效供給跟不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到了極限,綠色生產跟不上;國外低價農產品大肆涌入,國內競爭力跟不上;農業農村發展傳統動力減弱,新產業新動能跟不上;供給側方面的結構性、體制性矛盾日益突出,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從供給側入手、在體制機制創新上發力,將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和根本著力點;強化改革創新驅動、推廣綠色發展方式,在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持續降低資源消耗率,實現土地生產率提升、農業增效、農村增綠、農民增收和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
守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條底線: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艱巨的系統的工程,急不得,也拖不得,需要保持穩中求進的戰略定力,循序漸進的推進各項改革舉措,在方向性問題上不出大的偏差,不犯顛覆性錯誤,有效管控改革各種可預見和不可預見的風險,協調好各種利益關系,以保持農民增收勢頭為底線,推進各項改革舉措,確保農村穩定健康發展;保持科學理性的思維,全面深刻細致的看清改革過程中的各種關系和問題,厘清改革過程中的主次矛盾,抓重點領域,抓關鍵環節,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實現農業生產量的增加和質的提升。
作者單位:四川省三臺縣樂加鄉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