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爭“窮”背后的深思

[ 作者:陳霄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8-30 錄入:吳玲香 ]

孟子有句名言“貧賤不能移”,意思是即使自身貧困,但不會因生活貧困,地位卑微而改變自己的志向。但隨著脫貧攻堅工作進入沖刺階段,國家對脫貧補助力度和方式不斷增強,這樣,有人認為“國家的不拿白不拿”,不愿脫、不想脫、隱瞞收入,爭著建檔立卡當貧困戶,沒有被列為貧困戶的一些人到處上訪告狀,以窮為榮,而且有的地方甚至越來越普遍與嚴重,出現不少農民爭當貧困戶這樣一現象,把過去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優良傳統丟掉了不少,值得廣大扶貧干部深思。

目前,我國的貧困標準主要以收入來衡量,如果農民被列為貧困戶,則每年可以從政府多獲得收入。誰的收入低誰就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待遇,導致部分農民哭窮喊窮,渴望上級部門更多的補助。扶貧在某些地區已經變味,越扶越貧,越扶越扶不起來,甚至有人坐享其成,不勞而獲,把爭當貧困戶、低保戶當成一種榮耀,這種等、靠、要的懶惰思想嚴重制約我國農村的發展,制約脫貧攻堅戰略的全面勝利,還使農村難以產生發展動力與活力,不利于脫貧致富。必須加大對“等、靠、要”的治理力度,不讓懶惰思想嚴重滋生。

在農村開展“扶志工程”。等、靠、要思想是我國農村最大的貧困,應開展“扶志”工程,加大宣傳教育,解決部分農民“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思想,從“要我富”徹底轉變成“我要富”。我國一些基層已出現不少好做法,比如通過村民小組會議等形式,推薦本村“致富之星”“脫貧之星”“幫扶之星”,用身邊的先進典型激勵引導貧困戶轉變等靠要思想,樹立自強自立脫貧致富的信心。

設計好制度,以破解等靠要思想。個別貧困戶存在不思進取、缺乏自我發展動力,僅通過教育宣講效果不明顯,單靠思想教育等軟性措施難以收到實效。只有建立起切實有效的激勵性制度,才能真正激發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志向。

有效開闊干部群眾的思維視野,打消“等、靠、要”的懶惰思想。通過組織一些較易接受新觀念、新思想、能吃苦的貧困群眾到先進典型地區(如安順塘約村)進行參觀學習,使他們率先擺脫舊思想束縛,脫貧致富,發揮其示范帶動效應。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基層扶貧不能大包大攬,應更多采取“以獎代補”“以工代賑”等激勵型制度,不能一刀切地“誰窮獎誰”。只有實現“有付出才有收獲”,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才有希望。

(作者單位:滎經縣泗坪鄉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久久中文字幕永久第一页 |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看免费 | 天堂不卡AV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韩国内欧洲在线观看 | 亚洲女人天堂免费视频 | 婷婷五点开心六月综合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