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湖北省保康縣堯治河村的調研記實
青山如畫,綠水似鏡……徜徉于風景秀麗的堯治河村,撲入眼簾的是蔥翠的森林,吸入肺腑的是清新的空氣。然而,彌漫在青山綠水間的文化氛圍,更是濃郁得讓人難以忘懷。
——作者調研手記
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北省保康縣堯治河村黨委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堅持發展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奮力推進國家綠色礦山、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建設,把一個地處神農架、房縣、保康三地接壤的高寒邊遠村,建設成了“中國十大最美鄉村”、“中國十大幸福山村”、“國家4A景區”,實現了“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2016年,全村實現總產值38億元,村集體固定資產達30億,農民人均純收入4萬元,從整體上邁入了小康。
口袋“滿”了腦袋如何不“空”?物質富了精神如何富有?堯治河村黨委一班人以敏銳的觸角和寬闊的眼界,提出“過去靠創業,今天靠發展,未來靠文化”的戰略,把文化建設作為村里可持續發展的載體,與經濟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社會建設一并謀劃,融合實施,使文化根植于鄉村治理全過程,在鄉村治理中使村民增強文化自信,讓鄉村治理成為村民的行為自覺,不僅有效推進了經濟轉型升級,而且培育了新時代的新型農民。
小招牌 大涵養
堯治河村山高谷深,163戶人家過去一直散居在33.4平方公里的七溝八嶺間,村民出行辦事、村里管理和服務均不方便。集體經濟發展起來之后,村黨委決定統一出資5200萬元,集中在村南龍門口、村北滴水巖興建160棟村民別墅,以福利形式分配給村民,使住在“老山間”里的農戶全部遷居到了小區別墅。
由分散到集中人居環境的改變,給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以及管理、服務等帶來了新的要求;同時,傳統的“豬圈雞籠挨屋根,生活垃圾順手扔”的生產生活方式根深蒂固,致使小區環境衛生問題難以有效根治。村黨委意識到,房子新不等于新農村,衣服新不等于新農民。在村黨委會上,黨委書記孫開林講:“我們搞小康建設,解決了群眾住得好的問題,但住著漂亮的房子,卻沒有新的生活方式,沒有先進的文化理念,這不算是全面小康。”
經過認真討論,村黨委決定從細處著眼,從實處著手,努力讓傳統文化智慧、綠色生活方式深入別墅小區,融入村民眼球,成為行為規范。他們圍繞環境保護、家風家教、文明規范等內容,組織專人分類收集,整理編寫村民能夠記住、可以做到的勵志箴言與文明用語,制作350多塊永久性牌子,以藝術字體印制、鐫刻勵志箴言,固定于小區路燈桿、村民活動廣場、公路沿線、景區節點以及村境界邊,形成鋪天蓋地的“廣而告之”氛圍。這些“秀”著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招牌,設計美觀大方,內容豐富多彩。
在環境保護方面,他們遴選整理了“發展與和諧同步,生態與文明共存”、“整治環境人人參與,美好環境家家受益,”、“環境關聯你我他,齊抓共管靠大家”、“既要金山銀水,更要青山綠水”、“山水生態之美,引領幸福發展”、“保護生態環境,讓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等,朗朗上口,便于記憶。
在家風家教方面,“你有家教嗎?”、“你孝敬老人嗎?”、“你是好兒女嗎?”、“沒有好家教,就沒有好家庭”、“兄弟友愛,相互幫助”等在尋問中透著警示,于平實中彰顯教益。
在文明規范方面,除突出“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外,還梳理出了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儉、誠、溫、讓、恭、謙”等精髓要義,并逐字進行通俗、簡潔的釋義,制作成規格一致的精美招牌,集中懸掛于村民小區。而在各景區相關節點,“愛護環境,紙屑如簍”、“小心落石”、“小心碰頭”、“小心臺階”、“謹防墜石,不宜逗留”等提示牌,令人倍感溫馨。
在村委會日月廣場,由本村書法家孫熙政書寫的《道德經》、《戒子書》、《弟子規》全文,鐫刻于百余米長的廊道邊,形成“風景這邊獨好”的“文化墻”;而在龍門口村民廣場,“重家教,立家規,傳家訓,樹家風”的巨大標牌,美麗村景底色之上,鮮紅大字格外醒目耀眼……
小招牌,大涵養。一塊塊精心制作的“文化牌”,一處處精致打造的“文化墻”,一條條精妙遴選的勵志箴言,所形成的一道道亮麗的文化景觀與無處不美的鄉村自然景觀互為映襯,更與村民朝夕相伴,于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們的言行,成為推動鄉村治理、提高村民文明素質的催化劑。通過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宣傳引導,近些年來,堯治河村民的思想觀念與行為自覺發生了深刻變化,撿垃圾、掃場院、清河道、護山林、助游客、重家教、樹家風、睦鄰里……蔚成風氣,原來禁忌陌生人在家住宿的陳規習俗徹底打破,村民們比著開辦“農家樂”,比著把衛生環境做好吸引游客食宿。2016年,全村旅游業綜合收入突破2.5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繼磷化工之后的第二大產業。
小檔案 大情懷
在農村,固有著以血緣為紐帶、以地緣為經緯編織的家庭、家族之網,它很大程度上代表著一個村落的人文底蘊和文化形態,尤其一些家譜更是記錄著本族的起源、遷徙、婚姻、繁衍、文化、族規、家約,甚至先祖人物事跡,從而成為一個家族的精神依托,使本宗本族得以更好延續。然而,地處深山的堯治河,歷史上村民大都是因為貧窮或避亂躲進山的,全村163戶卻有著50多個姓氏,幾乎沒有哪個家庭有家族宗譜收藏。
在全面小康建設中,村黨委認為,家庭、家族是鄉村社會結構的基本細胞,這個細胞質量如何,直接決定著鄉村治理水平。針對村里姓氏散、家庭家族人文底蘊弱的實際,2013年,村里組織專班,歷時兩年,分片逐戶,將全村163個家庭的基本概況、生產經營狀況、榮譽懲戒情況等,分門別類進行整理,記錄入冊,立卷存檔,形成“家庭檔案”。
“家庭檔案”涵蓋家庭成員姓名、戶主與家庭成員關系、家庭成員簡歷、家譜、籍貫、祖居何處、遷入時間、民族、政治面貌、宗教信仰、文化程度、就業狀況、山林土地承包狀況、地界林權、經濟收入、榮譽獎勵、違規處罰等30余項內容,堪稱一個家庭的“百科全書”。同時,根據家庭情況變化,內容一年一更新,使之不斷充實完善。2016年,村里按照統一要求,又逐戶逐人建立“家庭健康檔案”,形成“一戶一檔,一檔兩卷”,更加豐富了“家庭檔案”內涵。
為了管理、保護、運用好“家庭檔案”,村里分區(村民生活小區)配建檔案室,配置檔案柜、檔案盒及消防設施,并配備專人統一管理,定期整理,隨時備查備用。下一步,村里還打算利用信息化手段,對村民家庭檔案實行電子化管理,使之運用更加方便快捷。
小小“家庭檔案”,構筑的是一種村落文化。它肇始過去,貫通現在,影響未來。說它肇始過去,是其很好彌補了村里人家歷史人文底蘊缺失之憾;說它貫通現在,是其真實記錄了每個家庭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與創造;說它影響未來,是其能夠傳承和延續本家庭、本家族建設堯治河、護佑堯治河的赤子情懷。
“‘家庭檔案’植根鄉土,貼近戶情,對傳承一個家庭的根脈、家風有著非同一般的積極意義。”曾經做過民辦教師的村民楊宜國說,“現在人過三代,孫輩不一定記得爺爺、奶奶的名字,對本家本族的優秀遺存更是知之不多。而有了‘家庭檔案’,且年年續補,代代相傳,必將使后輩在情感上有一種血脈依附,使每個家庭有一方精神寄托的園地。”
堯治河建立“家庭檔案”的實踐表明,它更是村級組織聯系群眾的紐帶和通道。一年一度“家庭檔案”的更新,家庭發展與建設情況的續補,使村級組織心有所系,家家戶戶心有所系,全體村民心有所系,不但強化了作為堯治河村民的一種心理歸屬感,而且所產生的內力喚起了全體村民對村集體發展的關心——村民們把自己的命運與村子的興衰緊密相聯,積極介入鄉村治理的各個方面,自覺履行權利和職責,真正實現了情感上的皈依。
小村規 大作用
在帶領群眾走向共同富裕的進程中,堯治河村先后6次修改完善“村規民約”。黨的十八大后,村里根據新時期發展與鄉村治理需要,遵循《村民自治法》,再次對“村規”進行修訂,經過征求村民意見,提交村民代表討論,村民會議集體表決通過,頒布了共計19章196條的《村民自治章程》。從經濟組織與管理到農業生產,從山林土地管理到股權管理,從社會管理到文化教育管理,從環境保護和環境衛生管理到醫療衛生和人口與計劃生育,從社會福利到社會風尚,從村民獎勵到違規處罰,詳盡涵蓋了村務管理、鄉村治理的方方面面,賦予了每個村民參與村務及鄉村治理的平等身份,創造了良好的村民自治制度環境。
但是,《村民自治章程》對于村民祝壽、添生、婚喪等事宜沒有做出詳盡管理規定,一些村民在操辦這類“家事”時出現了相互攀比講排場的鋪張浪費現象,借機大辦酒席,山吃海喝,不醉不散。村黨委認為,只有徹底整治這種水漲船高的人情攀比風,堯治河才是名副其實的全國文明村。
2014年7月,村里研究出臺了《婚喪喜慶事宜管理辦法》,規定村民辦理紅白喜事,使用煙酒分別不超過10元一包、50元一斤;燃放煙花炮竹,只允許在老人落葬、清明祭祖、新人進門、大年初一“出天行”時鳴放一次不超過10000響的鞭炮,違者罰款1000元。
“辦法”出臺不久,村民嚴某某、周某某操辦喜慶事宜,本著把客人招待好的心態,僥幸比照過去形成的慣例,讓客人吸18元一包的煙,喝88元一斤的酒。村里得知嚴、周兩家違規超標使用煙酒后,立即依規罰款1000元,并在全村通報批評。此事經新聞媒體報道,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有人點贊,也有人質疑,稱此“村規”太“牛”,有侵犯村民權利之嫌。
面對質疑,村黨委認為,用規矩厲行勤儉節約,用制度杜絕鋪張浪費,樹立良好村風家風民風沒有錯。村黨委書記孫開林說:“在農村,人情社會、熟人社會的特征比城市更加突出,村看村,戶看戶,在最能體現‘面子’的紅白喜事操辦上,攀比之風最容易一陣高過一陣。鋪張浪費裝了‘面子’,傷的卻是‘里子’。杜絕陋習‘永遠在路上’,我們必須把‘最牛村規’進行到底,長期堅持,村里的文明新風不愁興不起來。”
他們堅持在爭議聲中把“最牛村規”推行到底,近3年來,村民操辦婚喪喜慶事宜,沒有一例違規超標使用煙酒,喝本地釀制的每斤不超過30元的包谷酒,在堯治河成為新的風尚;過年過節、清明祭祖、老人落葬、新人進門都自覺嚴格遵守只燃放一掛鞭炮的規定。而在前些年,每到春節,村里的煙花爆竹從大年三十斷斷續續一直燃放至正月十五,天天噪聲不斷,既浪費錢財、污染空氣,又不利于村里環境保護與生態旅游建設,更有損于堯治河“全國文明村”的形象。村民們說,村里的這項規定,如同一把“尚方寶劍”,使我們操辦紅白喜事,不再有“面子”障礙,大家都用一樣的標準待客,都只燃放一掛鞭炮,不僅節約了開支,還不用擔心遭到“嗇掐”(不大方的意思)非議,大家生活得更加開心、幸福。
堯治河村的實踐表明,鄉村治理除用《村民自治章程》約束外,一些有益的“村規”補充非常必要。小“村規”有大作用,它破除的是落后的陋習,浸潤的是一個村莊與時俱進的文明洗禮。進一步說,這一管用“村規”的持久執行與約定俗成,必將形成一個村落特有的文化,通過一種無形的力量引導村民向文明生活方式華麗轉身。
(作者系湖北省襄陽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