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返鄉,發現農村如此蕭條,與兒時的農村已經完全不一樣,學校垮了、土地荒了、人少了...,時代的劇變讓中國的農村從蕭條日漸走向奔潰...
金融的奔潰:辦酒吸金
過年免不了是集中的酒席,因為辦酒已經成為農村“掙錢”的一種方式,只要勉強找個理由,大家都愿意大擺宴席,收禮錢,惡習越演越烈,已經到政府出臺規定干涉的地步。
其實,辦酒在農村最早是因為金融功能而起源,比如結婚的禮金是一種“眾籌”融資行為,作為一個新建家庭的“創業”啟動資金,日后再連本帶息分期償還,農村沒有金融機構,而人的結婚、生孩子、建新房、喪葬之后都需要大量的資金,于是辦酒成為農村最常見的融資行為。當然,辦酒還有社交功能以及親戚關系的梳理、確認和維系。
而個體經濟的獨立和辦酒吸金的目的,使得辦酒日益失去原有的金融和社交功能。
關系的奔潰:經濟獨立與重復博弈的消失
如今農村人喜歡辦酒,不光是收錢快,而且很輕松,有專業的外包團隊。但是,我小的時候,農村辦酒卻是一個村子的行為,比如某家結婚辦酒,主人必須去請全村人來幫忙,這些幫忙人員被分為5房:禮房、廚房、放房、茶房、酒房,以及小幫忙(零雜工)。
酒席所用鍋碗瓢盆、桌椅板凳都需一家一家的去借,就連來客晚上的住宿也需要安排分散到村里各家各戶。
更重要的是,這種幫忙和東西出借都是免費的,而且很少會拒絕,為什么呢?
因為村里每一家都會遇到紅白喜事,現在幫助別人,別人將來也會幫助自己,這樣一個村子里就形成了一種重復博弈的社會,所以農村人都比較友善,因為大家一輩子生活在一個村子里,總有需要人幫助的時候。
不光辦酒,就連農業生產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互助行為,比如插秧、收稻谷、收桐子等,需要集中大批量勞動力的農活時,鄰居親戚都會前來幫忙,以前甚至說一個孩子也是整個村子養大的。
但是,隨著經濟發展,個人經濟獨立,很多幫忙可以通過金錢來解決,比如辦酒的外包。而且更重要的是,青壯年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外面務工,很少在村里生活,所以重復博弈的頻次大為減少,即時村里的人認為一個為人差、冷漠,都沒關系,因為他也許在準備往城里移民,即時現在有很少在村里生活,所以懶得花費成本維護村子里原有的和諧關系,反而是親人鄰居間的利益糾紛越來越多,因為缺乏了重復博弈社會,大家沒有了原來的妥協容忍度。
最終,鄉村的人際關系日漸出現崩潰。
人口的奔潰:城市移民與計劃生育
回到農村家鄉對蕭條最明顯的感觸肯能要算是,人都去哪兒了?
小時候鄉村趕集天,常常人群擁擠,現在集市上只是稀疏游蕩著一些老人,就連小孩也少了。
第一波人口流失是改革開放后的外出務工人群,然后家里都是留守的老人和兒童。當人們外出務工掙得一些錢和學得一些手藝返鄉后,開始向城市移民,經濟條件好一點的,在城里買房,經濟差點的在城里先租房,以便孩子教育和擺脫農業謀生,再逐漸存錢買房。
隨著時間推移,計劃生育的獨生子女一代成長起來了,導致鄉村人口銳減,小學辦不下去了,開始到鄉鎮一級集中辦學。
曾經隨著珠三角產業轉移,使得一部分外出務工人口回流,但是他們并愿意再拾農業,于是選擇就近就業,好在趕上三四線城市近年來的高速發展,以政府投資和房地產為代表的建筑工程行業對勞動力需求激增,反而使原來不愿遠出務工的農民,可以就近就業,從而離開了農村。
而獨身子女的農二代由于不會務農,為了謀生也被迫走出農村。
農業的奔潰:不會務農的農二代
上面說了,身為獨身子女的農二代已經不會務農,剛開始還有老人務農,但是隨著農村開始發放老人金和農業補貼,老人在農村基本的生活費已經夠了,所以辛苦的農活也不干了,而青壯年都逐漸從農業轉移到建筑業。
除了務農人口的減少,還有容易忽視的一點,就是工業化產品的沖擊,原來就算需要購買農產品,如大米,也是購買本地的,現在大家都傾向購買袋裝大米,包裝、成色、口感都更好,甚至更便宜,連豬肉和雞蛋也開始被工業化產品沖擊,速凍食品和電冰箱的普及更加劇這種情況,賣不起好價格,愿意務農的人就更少了。
最終,看到的是大量的土地被閑置,荒草叢生,一方面為農民生活水平提高感到行為,另一方面也為家鄉農村各個方面的崩潰感到某種傷感。
看到這里不禁有人要問,農民不耕地了,糧食和農產品供給怎么辦,小農經濟效率太低了。農業產業化和農業進口完全可是使農民更為自由,創造更大的家主。同時也聽到一些謠傳,說農村會逐步確認土地產權,然后開放流轉,國家可能是最大的收購方或承租方,然后,統一進行大規模產業化農業耕作。
所以,隨著農村人口的移民,又為城市房價的上漲,提供推波助瀾,下次我們聊聊房地產市場為何如此堅挺?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小胖微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