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雙江自治縣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推出“雙承諾”卡機制,即干部向掛鉤的貧困戶做出幫助落實建房補助及貸款政策并制定還款計劃、幫助在規定時限內建蓋安居房、發展增收致富產業、幫助教育子女入學、協調就業就醫等6個承諾,貧困戶則向村兩委做出保證按時建房等相應的6個承諾,并由村民共同監督實施。(12月28日 《人民日報》)
對于目前正開展得如火如荼的脫貧攻堅工作,有的地方暴露出了一個嚴峻的問題,就是個別群眾認識不清,“等、靠、要”思想嚴重,只想向政府要錢。之前那位湖北巴東縣委書記陳行甲同志就曾發出“雷語”,道出了扶貧工作中的“一廂情愿”現象,雖在網上遭來褒貶不一的熱議,但坦白地說,這樣的現象在廣大農村絕不是個案。一方面任務要求要脫貧,一方面群眾心中不配合,中間就產生了一種矛盾的沖突。為此,各地都在提高認識,說扶貧要先扶志,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各項舉措迅速實施。在這樣的背景下,云南省雙江自治縣推出的“雙承諾”卡機制,就給扶貧工作點起了一盞別樣的明燈。
鄧小平同志指出:“搞改革完全是一件新的事情,難免會犯錯誤,但我們不能怕,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停步不前。”就脫貧攻堅來說,雖說中間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決不能作任何放棄。有了問題,就要有針對性地思考、解決問題。對扶貧中的“等、靠、要”觀念,除了從思想覺悟上作工作外,對扶貧的方式也要作深入的反思。其間,可能有態度問題,也可能有適銷不對路的問題,也不能一味責怪老百姓不懂得“感恩”。應該說,“扶貧”是政府的事,“脫貧”是群眾的事,只有兩者協調了,才能實現和諧的統一,才能做到“扶真貧”“真脫貧”。
在學校教育的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十分強調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之間的關系。在這樣的理念下,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著,而應該是人生的引領者。學生,是整個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只有這個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才會取得教育教學的成功。這個道理亦如我們的扶貧。作為各級扶貧部門、領導,應該在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下因地制宜,制定方案,靈活實施,在整個工作中起好引導、扶助的作用;而那些貧困戶,才是這場攻堅戰的主體,只有他們有了脫貧的愿望,并樂意為之努力,才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毛澤東同志說:“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長都是要經過艱難曲折的。在社會主義事業中,要想不經過艱難曲折,不付出極大努力,總是一帆風順,容易得到成功,這種想法,只是幻想。”怎樣才能發揮貧困戶的“主體”作用?云南省雙江自治縣的“雙承諾”卡機制作出了響亮的回答!干部向貧困戶作出幫扶承諾,貧困戶同時也要向干部作出相應的脫貧承諾。有了這兩份不可分割且有互補關系的承諾,雙方都多了一份責任,多了一份動力,更容易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加快脫貧攻堅的進程。
“攻堅尚未完成,同志仍需努力”,在工作中善于發現問題,并針對問題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措施,是起碼的工作方法。美國的作家伊爾莎?斯奇培爾莉說:“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當我們在工作中出現“走不通”時,不要頹唐,不要灰心,要有走另一條路的勇氣和力量。但愿,這種“雙承諾”的扶貧機制,能夠鋪出一條通往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陽關大道,一路上艷陽高照,捷報頻傳!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縣自懷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