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福成鎮原黨委委員、副鎮長孫敬昭身為該鎮危房改造負責人,卻充當包工頭中飽私囊,最終被開除黨籍、開除公職并被移送司法機關。(中國紀檢監察報)
《戒石銘》有言:“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除了因買官賣官而得勢者之外,作為一名不從事具體生產的領導干部,多數人都經歷過個人努力、組織培養和工作需要,才當上干部或逐步走上領導崗位的過程。雖為此付出了許多,但權力是群眾賦予,“俸祿”是群眾供給的認識豈能或忘?孫敬昭之流,身為群眾的“公仆”“勤務兵”,卻出現吃碗面反碗底的行為,實不可取。
雖說“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道理簡單易懂,為“財務”斷“后路”的前車之鑒數不勝數,依然有人接踵而至。故有人總結到,做一時的好官容易,做一輩子的好官難。但千難萬難也不是自我放棄而步入歧途的理由,更不應不擇手段地尋“財路”而斷“后路”。每當翻閱紀委編撰的《懺悔錄》,這種認識在心中就愈發深刻。特別是隨著全面從嚴治黨日益深入,在全民的共同監督下,再心存僥幸只能是自欺欺人,
古人云:“慎終若始,則無敗事。”包青天的大名能流傳千古,除了他敢于為民請命,更在于他始終保持了廉潔奉公的為官本色。對黨員干部來說,廉潔不僅是登上領導崗位的階梯,更是實現人生之路平平安安的護身符。只有始終把廉潔奉為座右銘,工作生活中嚴守黨章黨規,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成為群眾眼中的合格干部。反之,有權就任性,如為了“財”而心中無戒,不講黨性,不守規矩,即使是人才,終會因觸碰法紀而悔不當初。
有幅對聯說:“寬一分則民可受一分賜,取一文則官不值一文錢。”作為黨在民間的形象代言人,黨員干部當有艱苦奮斗幾十年如一日的覺悟,如臧克家在《有的人》那樣寫道:“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對群眾而言,誰給他實惠就擁戴誰,誰禍害他就反對誰。損民眾之利,肥一己之私,只會受到廣大群眾的唾棄,給黨和人民的事業平添無數阻力。堅持公私分明、克己奉公、嚴格自律,則會帶來群眾的凝心聚力,讓黨和人民的事業“直掛云帆濟滄海”。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人生貴善始善終。黨員干部只有讓廉潔常存于心,通過在思想上自架“高壓線”、自設“防火墻”、自套“緊箍咒”,方能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進而始終保持健康的人生追求,牢牢把握人生的方向盤,在群眾的監督中走好從政的每一步,讓黨的形象更加熠熠生輝。
作者單位:甘雨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