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鄉村曾經歷將學生向縣鄉中心學校集中的調整過程,雖有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的積極意義,卻也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農村空心化勢頭。有鑒于此,教育部申明,以保障學生就近入學為重要前提,這使眾多像羅恒忠一樣的鄉村教師們有了用武之地,也留住了一盞盞燭照鄉村、傳承文明的教育之燈。(7月19日 人民日報)
西漢思想家董仲舒給漢武帝獻策,“立太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意指鄉村教育的根本,是“教化鄉邑”。陶行知的話,在今天仍然值得深思:“學校是鄉村的中心,教師是學校和鄉村的靈魂,小而言之,全村的興衰;大而言之,全民族的命運都掌握在小學教員的手里”。
兩年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指出,發展鄉村教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要把鄉村師資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多措并舉,定向施策,精準發力。這給舉步維艱的鄉村教育下了一場及時雨。
盡管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往城市轉移,盡管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但對農業大國的中國而言,對向來秉承“禮失求諸野”、以美麗鄉村作為精神家園的中國而言,鄉村絕不能失守,鄉村教育的燈火絕不能黯然,鄉村教師的尊嚴絕不能委頓。對我們來說,努力造就一支素質優良、甘于奉獻、扎根鄉村的教師隊伍,不僅是個教育問題,更是事關廣大農村中小學生的命運、關乎整個民族的未來。
首先農村教師職業目前還缺少吸引力。吸引優秀人才去農村當老師,至少需要增強鄉村教師的職業吸引,探索有利于優秀人才“進得來”的激勵機制。適當提高農村教師的工資水平,并依據農村學校的邊遠艱苦程度實行階梯式生活補助政策。建議對全國農村地區按邊遠和艱苦程度進行等級劃分,實行階梯式生活補助政策,即越是在邊遠艱苦等級高的地區工作的教師,生活補助標準越高。
其次完善建立農村教師子女中考或高考加分機制,給予城鄉教師公平的職稱評定機會。首先,探索建立農村教師子女中考或高考加分機制。探索建立一種把在農村連續從教年限與子女中考或高考加分聯系起來的機制,激發優秀教師長期在農村從教。其次,給予城鄉教師公平的職稱評定機會。目前在鄉村教師隊伍中,不僅有高級職稱的人數比例明顯低于城鎮教師,而且獲得高級職稱所用的年限也比城鎮教師長。
再次實施讓農村教師“干得好”的環境改善機制。全面建構教師的生存環境與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周轉房建設、基本辦公條件的標準化、和諧進取的學校組織文化建設等對提升農村教育的吸引力具有重要作用。只要上下一心真做事、做實事,相信農村教師會堅守農村教育、教好農村兒童。
有人說:一個村莊沒有了學校,村莊的公共空間就沒有了,一個村莊的文化也就沒了。而掌握著“全民族的命運”的鄉村教師,是一盞盞燈火,驅散鄉土大地的蒙昧,燭照鄉土文明的傳承。
作者單位:四川省合江縣南灘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