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二屆中國(深圳)古村與新鄉村主題展(鄉博會)于8月22-24日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辦,8月23日,在涉及“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格局下的城市創新與新鄉村”為主題的“新都市主義/新田園主義下的特色小鎮與田園綜合體高峰論壇”上,中營都市設計研究院總設計師、北京大學教授陳可石分享了《傳統村鎮是中國偉大農耕文明最后的載體》。
大家早上好!
在過去十多年間,我們完成二十多個特色小鎮的規劃設計并采用田園城市作為主要設計理念,我有一些心得希望今天在這里和大家做一個交流。
一、英國田園城市理論
說到田園城市,要從英國的“田園城市”的理論開始。我在英國生活了六年,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英國的鄉村非常美麗,非常漂亮。然而回國之后,我感受到很大的反差,很多村落都展現不出田園之美。我們的鄉村在古代應該是非常優美的,因為很多唐詩宋詞都描述到了古代中國鄉村的田園之美,所以我把很多精力用在鄉村的規劃設計上,希望能重現這種美。
另外,我覺得中國的鄉村,特別在云貴川這類比較偏僻的地區,比較多地保留了鄉村美麗的一面,因此我們的項目也比較集中在云貴川一帶。
田園城市的一個基本理論就是鄉村是有好的一面,城市也有好的一面,它從社會學的角度,探討如何把鄉村和城市的優點結合在一起,這就是著名的“三磁鐵理論”。鄉村有干凈的空氣,新鮮的食品,在鄉村,大家一起長大,互相了解,互相認識,對彼此都比較放心。鄉村給人類生活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環境和社會結構,所以鄉村是人居的一個理想場景。
為什么大家要離開城市?因為城市有很多問題,比如城環境污染、交通堵塞、人和人之間的親密關系被環境、工作壓力等因素沖垮。為什么大家又要到城市?因為城市有好的醫療、教育服務和就業機會,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霍華德提出“田園城市”的理論,認為鄉村有鄉村吸引人的地方,城市也有城市吸引人的地方,而理想的城鄉規劃就是鄉村與城市能夠結合在一起。
我給大家展示一下我所熟悉的英國鄉村,這個鄉村位于倫敦郊區,大家可以看到他們的鄉村規劃非常能夠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英國對于環境有著非常強的保護意識,在英國很少看見隨便砍一棵樹或隨便拔一棵草,鄉村沒有生態被破壞的跡象。在鄉間開車,很難找到一塊裸露的泥土,都是由植被覆蓋,我覺得這就是現在的理想鄉村。我常常在想,什么時候中國的鄉村能夠像這張照片這樣,展現出充滿綠色、如同田園牧歌一樣的場景。
這是約克鎮,大家可以看到整個鄉村基本上保留了工業革命以前的格局。典型的英國鄉村最主要的元素就是教堂,它是通常位于村莊的核心位置,是村民活動交流的中心。我在做很多鄉村規劃和小鎮設計的時候,對于我們在精神空間方面的缺失感到非常遺憾。很多鄉村沒有保留好像文廟、關帝廟、財神廟、佛堂等這樣的傳統精神空間,因此我希望中國未來的鄉村能夠像英國的鄉村一樣,有承載自己文化的精神的空間。我現在設計的鄉村,都預留了未來鄉村發展的精神空間,希望未來這些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空間得以恢復。
二、東方田園思想
為一個東方文明古國,我們傳統的田園思想有非常深厚的根基。我總結中國田園思想的緣由,發現從魏晉時代田園思想就已經萌發。以陶淵明為代表的許多中國古代的文人,可能年輕的時候是以儒家思想作為主要的精神支持,到了一定年齡的時候,他們就回歸到田園。因此我們看到魏晉、明清時期官員在退休以后寄情山水、歸隱田園,這說明了田園思想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撐。
中國的田園思想和英國的田園思想有什么差別呢?就是我們更加在思想的淵源深處,有一種對自然的熱愛,對自然的依賴。那我們傳統文化中主張什么呢?我們主張漁樵耕讀,在一種田園的、詩意的環境下工作生活。在我做的很多小鎮與鄉村規劃設計當中,對于中國的田園思想做了重要的詮釋。我認為安居樂業是我們農耕文化一個偉大的價值觀。
后來,我作為成都市政府的顧問主持了成都周邊很多旅游小鎮和古鎮的規劃設計,像洛帶古鎮、汶川水磨鎮等等。我們實踐的時候才能真正體會到中國的田園思想與中國的傳統古鎮的之間的關系。如果說工業文明始于英國,那么可以說英國代表了偉大的工業文明,而農耕文化的成就我認為主要展現在中國,農耕文化對我們國家影響深遠,成就了東方偉大的文明古國。魏晉散文、唐宋詩詞、明清小說等所體現的這種生活方式是我們偉大農耕文明的生活方式。所以,我認為自己很幸運,能夠在過去15年里把主要的經歷方向放在傳統的小鎮、旅游小鎮和特色小鎮的設計上面,追求農耕文明的現代詮釋。
我們在追隨自己的傳統文化上進行了幾千年的實踐,其中可以發現很多連續貫穿我們精神世界并成為哲學基礎的人居理想。從繪畫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中國人的生活理想,那是一種對農田、阡陌和山水的訴求,這種理想的生活環境集中體現在小鎮與鄉村里。上個月,我剛剛從東京調研回來,發現東京超過一半人生活在郊區、生活在小鎮里,并不是都住在擁擠林立的高樓大廈里。所以我覺得,作為同樣人口稠密的中國,應該讓這種居住方式回歸,再次打造我們的鄉村。
三、美麗鄉村在歐洲的經驗借鑒
我們再來看一看歐洲的美麗鄉村建設,由于我多次考察歐洲的鄉村與城市,因此希望可以和大家進行一次分享。這張圖片是英國的湖區,湖區的鄉村仍保留了他們的建筑文化傳統,包括采用坡屋頂,使用傳統的工藝和傳統的材料。去年,我在演講的時候也反復強調一定要保留傳統的工藝、傳統的材料和傳統的價值觀,否則會對傳統文化與城鄉風貌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在鄉村建設過程當中我們有非常沉痛的教訓,其中最沉痛的教訓就是在浙江。浙江在加速創辦鄉鎮企業和推動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摧毀了很多美麗的傳統村莊,結果取而代之的是什么呢?是那些連他們自己都不認識的西班牙、意大利,或是什么都不是的風格,丟掉了我們傳統村莊的特色,缺乏地域性與文化性,讓人不能相信這是中國人自己的村莊,因為工藝、材料、文化特征都不是自己的。
約克郡在二戰已經被炸平了,他們對此持的是什么樣的態度?他們希望原原本本的恢復傳統建筑和保留原來傳統的工藝、肌理和空間,所以約克郡是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恢復起來的。我們再看約克郡的城墻,它在二戰時候被炸毀,他們把城墻外層進行恢復,并修建了城墻公園。這個案例對我非常有啟發,所以我后來在多個項目中都運用了這個手法。例如在最近進行的河源佗城和貴州的項目中我們均建議恢復城墻原貌,我認為如果一個古鎮能夠把城墻恢復起來,就等于有一個界限,城墻里面可以保留三百年、五百年前的鄉村,城墻之外表現更多的是現代化城區。
我們的小鎮與鄉村建設一定要回到中國傳統的文化根基上?,F在看到云貴川保留還是比較好的,但我比較擔憂未來十年云貴川發展可能會導致傳統小鎮的破壞。我每隔五年會去一趟廣西桂林,15年前的照片我覺得是最好的,十年前的照片已經有一些奇怪的建筑出現了,破壞了桂林的特色山水。五年前我去拍照的時候,所有村莊都不拍了,因為它已經沒有了那種詩意的田園風光,沒有我們以前看到的那種優美場景。我們實際上在毀滅自己的傳統和破壞我們的鄉村。要如何才能阻止傳統村落繼續遭到破壞?我現在有一個主張:我們寧愿不動,再放十年,可能國人那個時候會覺醒。在未來十年,這種破壞的力量和保護的力量是一個博弈。因此我覺得應該參考歐洲的鄉村規劃建設的經驗,他們在鄉村文化傳承與保護方面比我們做的更好,他們的價值觀值得學習。
這是法國的普羅旺斯,是我去年拍攝的。我覺得他們沒有做特別的東西,就是保留了傳統建筑文化和原來的空間格局,這也是我認為他們成功的地方。作為鄉村景觀,他們做了很多吸引人的場景,我相信這些都是可以在中國實現的。歐洲很多鄉村保留了這樣的場景,很多人拿著畫本在畫水彩畫,學生在畫速寫,所以我覺得歐洲的價值觀是非常值得借鑒的。
我們再來看看瑞士,瑞士是世界上非常富裕的國家,瑞士政府規定,山地必須采用坡屋頂,這是一個很簡單的理念,但是這個理念在中國正在消失。為什么做坡屋頂呢?是因為山地建筑是有第五立面的,山地的坡屋頂本身就是一個立面。
弗萊堡在戰后的時候是被美國飛機炸平了,他們也是在廢墟上原原本本的恢復和保留弗萊傳統城市的格局。傳統的城鎮形態里面,仍然可以注入新的城市生活方式,這就是我覺得歐洲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希望大家有機會能夠親自去看一下,像英國的鄉村、法國的普羅旺斯、德國的黑森林,他們的經驗都會給予我們的城鄉建設啟發。
每年我都要安排時間再去考察歐洲的這些美麗的鄉村,從中學習他們的經驗。我希望我們將來的鄉村像云貴川,我們越往下走,越應該保留,因為這些是我們文化的基因,是我們農耕文化的載體。如果我們把房子摧毀了,變成現在這些磚房,我們美麗鄉村就被摧毀掉了。所以我們需要的是什么,是借鑒學習國外的成功經驗,從現代化的這種盲目的對現代化的膜拜這種價值觀中走出來。
四、美麗鄉村在中國的實踐
我在英國讀博的時候主要研究西方的建筑藝術,特別是研究了希臘古典時期,就是公元前520到公元前460這段時間,也是中國的春秋末期,這段時期歐洲奠定了的西方建筑學基礎。在歐洲的旅行經歷,使我產生了很大的困惑,在鄉村建設上,歐洲和中國有著很不一樣的價值觀。我回國以后到了北京大學,我的研究生當中有超過60%是在研究傳統小鎮、旅游小鎮,現在我們稱之為特色小鎮。我在設計的實踐當中,已經完成了超過20多個小鎮項目,其中借鑒了很多歐洲小鎮的經驗。其中我們完成了汶川災后重建的一個經典案例,叫水磨鎮。在設計當中我們要求景觀優先,吸取了瑞士的經驗,利用小鎮的河道,營造了一個湖面,建成了優質的濱水景觀。水磨鎮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我們所提出的景觀優先。
第二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形態完整,必須要回到我們傳統的風水理論,就是以營造景觀為第一要素,我們要形成一種統一的語言,就像我們說四川話,四川話里面絕對不能夾雜幾句西班牙語。然而我們現在看到的鄉村卻是云南話里夾雜泰語、西班牙語,我們自己也聽不懂,理解不了。我覺得建筑就是一種語言,我們在規劃建設鄉村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形態完整,向偉大中華傳統文化的回歸,在西藏就要純正的西藏話,在云南就是純正的云南話。
我上個月到成都參觀了簡陽剩下的最后一條老街,然而在十年前成都邊上至少有五百條這樣的老街區。實際上我們設計的水磨鎮也是依托一條老街,這條八百米長街道的保留,保住了這個小鎮能在延續五百年、一千年。如果我們不重視現在的保護,我們的鄉村將來就沒有了價值,就像我們今天到東南亞,到菲律賓看到的很多鄉村,我們都不愿意進去,因為已經從形態就沒有了可辨識度和吸引力,讓你覺得沒有參觀的欲望。所以我們希望古村之友能夠在中國的鄉村文化保護上面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對于洛帶古鎮,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觸是什么?我們一個失敗的決定分分鐘都有可能毀掉一條老街,毀掉一個小鎮。作為學者,我們應該盡最大的努力,去保留這些老街,保留這些古鎮。就是因為一條1200米長的街,所以洛帶現在保留下來了,成為成都周邊一個很著名的景點。我們做了一些嘗試,讓傳統的工藝和材料繼續在這個小鎮能夠發揚光大。
去年,我們完成了西藏魯朗國際旅游小鎮,我覺得這是在古鎮古村傳統建筑學現代化基礎上的升級版。六年前我受委托承擔這個項目的時候,就向廣東省政府提出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一定要確定我作為總設計師,確保設計風格和整體形態的一致性?,F在建成后的魯朗國際旅游小鎮受到了很多好評,還有國際的廣泛關注。這是西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來第一個旅游小鎮,整體采用了西藏傳統的建筑風格。但西藏傳統的風格并不是沒有創新,我們是在傳統的風格基礎上來進行的二次創造。因為木結構很復雜,因此我們在設計木結構的時候,委托拉薩的一個木結構公司輔助我們設計。我們之前設計過很多小鎮,但魯朗小鎮的工作量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按照正常國家收費標準,要做到這樣的程度,250多個單體建筑,每個建筑單體形態和彩畫都不一樣,這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
我們在設計安置房的時候,我有一個特別的理念就是一定要創造營商環境,因為你幫助當地居民安置了房子就一定要讓他們有收入來源,讓他們活得更好,這才叫美麗鄉村。不能像有些地方蓋六層的房子,又有電梯,把大家搬進去,原來養狗的養不了,養雞的養不了,種菜的農民搬進了樓房缺失去了菜地,讓原住民斷了生活的來源。所以我覺得新型的美麗鄉村一定要讓原住民過更好的生活,這才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四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了河源佗城,當時我就覺得佗城是了不起的,因為它是嶺南開埠第一城,客家文化的發源地。經過了四年時間,佗城并沒有大的破壞和改變。我們完成了這個古鎮的規劃設計之后,一家上市公司馬上接手了這個項目,籌措引進了一個基金,這樣就給這個古鎮帶來了新的希望。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城鄉建設模式,先做一個好的規劃設計,然后向社會做推廣,擴大投融資渠道,最終實現項目的落地,達到高品質的改造升級效果。
五、最后寄語
我希望在我們的努力下,中國傳統的村落能夠不斷地進步,能夠不斷地被保護下來,能夠不斷地可持續地發展,能夠通過美麗鄉村體現我們的田園思想,體現我們中國人的偉大農耕文化,展現我們熱愛自己的故鄉、熱愛自己的故土的情懷,讓我們生活在中國傳統文化里,生活在中國傳統空間里,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古村與新鄉村主題展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