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業機械化的水平,反映著育種周期的長短、種子品質的高低。我國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方案》以來,種業機械化站在了更高的發展平臺。高品質、高效率的種子繁育與加工機械化農業生產技術體系,可以提高種子繁育生產率與作業精度,為優質品種選育提供保障條件。
一、種業裝備水平不斷提升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雜交水稻種子生產以傳統方式為主,機械化程度較低,成本相對高。“期待選育出適合機械化制種的雜交水稻品種,開發出配套的機械及制種技術,降低雜交水稻種子生產成本。”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的“全國種糧標兵”劉進良曾經的期許,是不少種糧大戶的心聲。
湖南農業大學水稻研究中心以培育適合機械化制種、高產穩產、優質、抗病抗逆性強,能在我國水稻主產區大范圍推廣的廣適性優質超高產雜交稻新組合為主攻方向,歷經多年科研攻關,終于在近年取得了突破。團隊發明了篩選裝置,實現了父母本種子機械化精準分出“父”與“母”,還配套研發了機械混播、飛機噴施、輔助授粉和病蟲害防治等設備,實現了雜交水稻全程機械化制種。
種業機械化是涵蓋品種選育、品種試驗、制種生產、種子加工等多環節的系統工程。近年來,隨著我國種業的快速發展,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協同創新,研發了小麥、水稻、玉米、棉花等農作物種子繁育、制種加工單機與成套設備,朝著大型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其中玉米種子規模化加工成套技術裝備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了相對完善的技術體系,并得到廣泛推廣應用。
青島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學術院長尚書旗帶領團隊,自主研制的27種田間育種裝備和6套檢測系統,研制小區小麥條播機、手扶式穗行條播機、小區玉米氣吸式精量播種機、谷物及玉米小區收獲機等機型已在全國進行了推廣應用,機具性能得到了用戶單位的好評。
玉米制種的關鍵——玉米去雄關乎種子優劣和糧食收成。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去雄主要依靠人工作業,強度大、成本高、效率低。進口的大型制種玉米去雄機不僅價格高昂,還受限于株距、株高等因素,存在不適應性。
作為國內最早研制、生產種子加工機械裝備的專業化企業之一,酒泉奧凱種子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組織科研團隊研發出適宜河西走廊制種玉米主產區的輕量化小型高地隙自走式制種玉米去雄機,玉米去雄可以精確控制,解決了人工抽雄勞動力短缺、效率低的問題。玉米制種畝均成本因此能降低500多元。
二、種業機械化進階周期已至
“我國常年用種量在1200萬噸左右,種子繁育、制種和加工處理裝備不斷涌現,可以提高育種工作效率、縮短育種周期、節省投資。”國際田間試驗機械化協會主席、青島農業大學教授尚書旗說。
需要正視的是,我國種業專用機械設備生產能力、質量和技術總體仍然落后發達國家。“國內科研院所及具有育種資質的企業多達 1000多家,但種子生產(全過程)機械化率不到5%,作物品種繁育生產效率與精度低。”尚書旗說。
我國的種業裝備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裝備功能少、結構性能有待優化、自動化控制水平有待提高等問題。與常規播種機、收獲機等大田農機具相比,種業專用機械設備的研制技術要求更高,市場容量卻偏小,研發與生產處于相對初級的階段。
湖南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吳明亮認為,種子選育、生產及加工機械仍需要集中科研團隊、項目經費、社會資源去突破瓶頸技術。重點突破小區育種、制(繁)種以及種子加工過程中低損、高效、精準生產等關鍵技術。
尚書旗列舉了兩點提升種業機械水平需要重點關注的領域:一是提升種業機械裝備與種子繁育制種等農藝要求的融合度,研發出育種制種科學家進行作物新品種育、繁、推一體化的適用機械裝備;二是提升種業機械裝備的智能化、標準化、信息化與可靠性等技術水準,盡快提升新品種產出、制種與種子加工的精度與效率。
中聯農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農機研究院副院長高一平告訴半月談記者,結合近年來的市場反饋,育種制種機械的精密性和適應性還存在比較明顯的問題,影響了機械的市場推廣。
三、知己知彼,揚長補短
“正因為有這樣那樣的薄弱環節,才更要握穩優勢。國內市場對種業機械裝備需求高、種業機械研發生產具備一定基礎、相比國外機械具備價格優勢是我們的有利條件。現代化種業持續發展,必須以機械化為基礎。”吳明亮說。
滿足國內種業發展對育種機械化的需求,要從擺脫對國外高昂價格裝備的依賴、攻克自主研發難點做起。
應當建立多元化協作平臺,需要政府、企業、科研院校全方位合作,建立多元化協作交流平臺,通過跨學科、跨部門的學術研討,實現產學研一體化,達到優勢互補、協同創新。
同時,兼顧好自主創新和借鑒國外種業機械先進技術,加快種業機械裝備的智能化、信息化、標準化技術的研發。種子生產機械可廣泛應用液壓技術、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技術,促進小區田間育種機械向自動化、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我國種業機械裝備的耐用度較差,要贏得國內市場的長期認可,必須不斷提升其安全性和耐用度,完善售后服務。
國家鼓勵推廣使用高效、安全的育種制種機械,將先進適用的育種制種機械納入農機具購置補貼范圍,但在實際中有一批得到市場認可的種業機械未能納入補貼范圍。也有研究機構反映購買機械享受補貼過程存在制度障礙,應簡化、完善補貼領取機制,保障研發成果能夠轉換成生產力。
(作者系《半月談》記者、新華社湖南分社經濟部主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半月談內部版》 2022年第1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