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因地制宜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優化產業布局,為持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提供堅實保障與賦予強大動能。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在原有農村集體經濟基礎上的創新和發展,是產權明晰、成員清晰、權能完整的農村集體經濟。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必須堅定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因地制宜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優化產業布局,為持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提供堅實保障與賦予強大動能。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特色道路。我國建設現代農業的前進方向是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但也要看到,小農戶家庭經營是我國農業的基本面,以小農戶為主的家庭經營是我國農業經營的主要形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而農戶生產規模小、組織化和社會化程度低。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把分散的農戶通過勞動聯合或資本聯合的方式組織起來,能適應市場經濟、規模經濟的發展趨勢,進而實現農戶與現代農業、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提升家庭經營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實現農業持續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推動鄉村振興。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路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通過集體牽頭、農戶參與、企業入駐等方式,以利益為紐帶把農民有效組織起來,形成高效的集體合作行動,合理促進土地規模經營,提高農村產業專業化、組織化水平,既能克服土地分散經營、缺乏發展資金等弊端,又能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持續提高農村產業的經濟效益和抗風險能力。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堅實保障。農村集體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實現形式。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因地制宜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在統籌農村資源集約利用、促進農戶形成多元化收入、優化農村分配秩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而且為實現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打下了良好基礎。下一步,要實現共同富裕,需要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繼續做大農村集體這塊“蛋糕”,通過集體經營性資產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環節發揮作用,為集體成員提供更多收益與福利保障,公平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構筑公平底線,為實現共同富裕發揮基礎性保障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陸續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國家全面推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有序開展集體成員身份確認、集體資產折股量化、股份合作制改革、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等工作。給予財政、金融、人才、用地等方面的系統支持,為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營造良好的環境。
在頂層設計的引領下,各地積極探索,通過建立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清理了集體資源、資金、資產;不斷完善和創新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形式,通過土地入股、農民入社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建立集體成員和集體利益聯系更加緊密的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或經濟合作社;一些地方探索出了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既有集體資產與農戶資產合股經營,也有建立聯合社,為小農戶提供生產、金融、消費等服務。
放眼未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落地見效,必須堅定不移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要堅持黨建引領,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形成集體經濟發展聚合力;做好科學規劃,既要有“一盤棋”思維,作出系統謀劃,又要結合區域實際發展情況,挖掘特色,依托資源稟賦找準發展路徑,培育高質量項目,發揮比較優勢;強化支持保障,加強政策供給,著力暢通人才、資金各類資源要素流動通道,推動各類資源向基層下沉,為基層干事創業創造更好條件,推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
(作者系新華社湖南分社經濟部主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瞭望》2022年第5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