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羅凱:農業美學視角下的未來三農

[ 作者:羅凱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5-12-16 錄入:吳玲香 ]

摘要:本文研究了農業美學視角下的未來“三農”。結果表明:農業既生產農業物質產品,又生產農業審美產品,并逐漸發展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農村在城市化的發展進程中,既不是城市同化農村,也不是農村同化城市,而是城市和農村逐漸發展成為人們的兩種生活空間;農民在城市化的發展進程中,既不是農民變成市民,也不是市民變成農民,而是市民和農民一起逐漸演化成兩棲人。

關鍵詞:農業美學;“三農”;未來;研究

美學農業是現代農業的一種理想發展方向[1]。那么,農業美學視角下的未來“三農”應該怎樣?筆者對農業美學的定義是:農業美學,指的是研究人對農業的審美關系,以及通過農業動植物及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地、田園、水域和環境,乃至整個農村地區(包括農村地區的道路、城鎮、集市、村莊、廠礦和自然環境等)為載體,進行農業勞動主體革命、農業勞動對象革命、農業勞動工具革命、農業勞動技能革命、農業勞動過程革合、農業勞動產品革命、農業勞動觀念革命,建設美學農業,既生產農業物質產品,又生產農業審美產品,特別是通過田園景觀化、村莊民俗化、自然生態化的實現,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科學[2]。可見,農業美學視角下的未來“三農”,或者可以說,農業美學指導、推動下的未來“三農”將是一個全新的、必然的“三農”。

農業:既生產農業物質產品,又生產農業審美產品,并逐漸發展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農業自從于1萬年前誕生以來,一直都在利用自身的生理機能,通過與土壤、氣候、水和生物等自然資源的作用,生產著糧食、糖料、油料、蔬菜和水果等可以滿足人類營養需求、品嘗需求和原料需求的農產品。

然而,事實上,農業一直也在生產著除農產品以外的其他農業物質產品。水稻生產,在生產著稻谷的同時,還在生產著稻根、稻葉和稻稈等農業物質產品。

同樣然而,同樣事實上,農業一直還在生產著農業物質產品的同時,生產著農業審美產品。作物的葉序或對生、或互生、或簇生,透現著秩序著;作物的植株根、莖、枝、杈、葉、花、果協調一致,透現著和諧美;田園的作物整齊一致,微波綠浪,透現著整齊美;如此等等。

盡管這樣,一直以來,準確地說,觀光休閑農業興起之前,農業有意識生產的都僅僅局限于農業物質產品,特別是局限于農產品,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糧食、糖料、油料、蔬菜和水果等農產品,而農業審美產品的生產則都是無意識的。

同樣盡管這樣,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業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業將有意識地既生產農業物質產品,又生產農業審美產品。因為社會的發展,農業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著人們溫飽問題的解決,意味著對生活追求永無止境的人類在溫飽問題得以解決的前提下追求生活質量,追求審美,當然包括農業審美,觀光休閑農業的興起證明了這一點。同時,農業的發展也應該朝著既生產農業物質產品,又生產農業審美產品的方向進行。農業本來就具備這些功能,而由于人類的需求和刻意,一直以來使農業審美產品的生產功能受到抑制,從而表現出缺憾,表現出奇形。無疑,發展之,就會表現出正常,表現出完美,而隨著這一功能的發揮,農業的產值、效益自然就會由于增加農業審美產品的生產而提高,從而使農業的發展能在必要的平臺上進行、實現。

農業既生產農業物質產品,也生產農業審美產品,就意味著美學農業誕生了。隨著美學農業的誕生、發展,準確地說,隨著農業美學理論指導下的美學農業的誕生、發展,農業將逐漸發展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因為如果說農業物質產品是一種可飽腹、可營養、可品嘗的產品的話,那么,農業審美產品則是一種可觀賞、可品嘗、可品讀、可學習、可體驗、可養生、可生活的產品[3-8]。又如果說農業物質產品可飽腹、可營養、可品嘗是毋容置疑、眾所周知的話,那么,農業審美產品可觀賞、可品嘗、可學習、可體驗、可養生、可生活則是可理論、可例證的。長字蘋果可品嘗味道,也可觀賞美的外觀,品讀藝術的價值;盆景蘋果栽植時可學習栽培知識、體驗栽培情趣,侍弄時可修身養性、閑暇生活;如此等等。

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農業將表現出:一是農業所賴以存在和發展的載體——田園及其所延伸的自然和村莊將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空間。這一生活空間包括整個鄉村,即包括構成鄉村的三大塊——田園、自然和村莊。村莊作為生活空間是很容易理解的,根本不需要論述。村民上十年、上百年、上千年就一直生活在那里。而田園和自然作為生活空間,就不再像原來一樣,還是種植作物的田園,還是生長著植物、存在著石頭、寄存著水域的自然,而是類似庭院、甚至客廳、房屋一般的田園和自然,田園種植的作物和自然生長的植物有如庭院綠化、美化的樹木和花卉一般,甚至有如客廳、房屋的盆景一般,自然存在的石頭和寄存的水域則有如庭院造景、戲玩的假山、假水一般,甚至有如客廳、居屋的工藝品和金魚池一般。二是農作物將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對象。在生活中,人們需要糧食來果腹,需要水果來品嘗,需要書報來閱讀,需要影視來欣賞,需要衣服來保暖,需要車輛來交通……隨著農業美學的發展,農作物也一樣,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需求,一種生活對象。長字蘋果可用來觀賞,也可用來品讀;盆景蘋果則可作為盆景,擺放于庭院中、客廳里,用來裝飾,用來觀賞;蘋果樹上的蘋果可用來采摘,用來娛樂,用來消閑;蘋果的栽植可用來修身,用來養性,用來學習……三是農業勞動在繼續作為農業生產的手段的同時,還將成為人們認識自然、學習知識、鍛煉身體、獲取情趣、實現享受的一種生活方式。的確,是這樣,或者可以說,將會是這樣。鋤地將田園地表鋤松,鋤松成適合作物種植的耕層。然而,在美學農業中,鋤地往往在景觀化的田園中進行,在輕松愉快中進行,這時,通過鋤地還可學到鋤地的技能,獲得像抓舉啞鈴一樣的身體鍛煉,從而獲得一種勞動情趣、體驗情趣。

農村:在城市化的發展進程中,既不是城市同化農村,也不是農村同化城市,而是城市和農村逐漸發展成為人們的兩種生活空間。

為了闡述這一問題,我們先來看看農村是什么?人既是自然人,也是社會人,需要互相交流、互相幫助,更需要互相取長補短,形成合力,共同存在和發展。這在原始社會表現得特別突出。那時,人類生活在自然中,在森林中,不時遭到野獸和風雨的侵襲。為了抗擊野獸的侵襲,人類聚集在一起、聯合在一起。而為了防止風雨的影響,人類又走進山洞,定居起來。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就是洞穴,就是山頂洞人生活的地方[9];或者可以說,這就是例證。這其實就是村莊的雛形。無疑,后來的村莊要比山頂洞人居住、生活的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進步得多,但本質是一樣的,都是人類的聚集區域。

那么,城市又是什么?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人類不但需要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互相幫助,在周邊地區開荒種植,從事農業生產,獲取糧食、蔬菜、水果和肉類等生活資料,而且需要開辦工廠,興辦商業,開展貿易,發展經濟,這些在農村辦不到,在零星分布的農村辦不到,必須進行更大面積的聚集,或農村必須發展成為更大面積的聚集,并依托這一聚集作為平臺,才能進行,才能實現,這其實就是城市,就是逐漸發展起來的城市。上海,人口2500萬,面積6340.5平方公里,中國第一大城市,中國的經濟、交通、科技、工業、金融、貿易、會展和航運中心,GDP總量居中國城市之首。然而,春秋時連名都沒有,元代后期才開始設縣,面積僅2000平方公里,到1810年面積反而縮至600平方公里,直到1843年才開埠[10]。僅此,足可見城市之形成,也足可見城市不外人類的聚集區域;或者可以說,從這一角度出發,城市和農村并沒有什么區別,城市只不過是農村的擴充——在面積上的擴充。

盡管這樣,城市和農村畢竟不同,畢竟是兩種具有質的區別的人類聚集區域,具體表現在:一是形成的時間。總的來說,農村先于、早于城市形成。可以說,人類原始部落就是農村的雛形,就這一點來說,農村的形成至少已有1萬年以上。據考證,我國古代最早的城市距今約有3500年;而在西方,最早的城市模式——希波丹姆模式——則由著名的建筑師希波丹姆于公元前5世紀左右提出。二是聚集的規模。盡管形成初期的城市規模并不怎么大,但現代城市的規模大多都很大。上面提到的上海面積就很大。而農村面積卻很小,人口100多人、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的比比皆是。三是建設的內容。在城市,建設的內容很多,有居住、交通、商貿、工業、教育、科研、文化、體育、娛樂和辦公等設施;而農村則往往很簡單,盡管往往也有小賣部和小市場等,但主要就是居住。四是存在的文化。客觀地說,城市居民的文化水平高于農村農民。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只是過去和現在的情況。同時,值得注意的還有,那就是城市存在和表現的文化主要是現代文化,如新娘的披婚紗、生日的吃蛋糕;而農村存在和表現的文化則主要是傳統文化、民俗文化,如結婚的吃檳榔、生日的吃雞蛋。五是生活的水平。生活的水平包括經濟水平和質量水平兩個方面。總的來說,不管是經濟水平,還是質量水平,都是城市高于農村。不過,就個別來說則不見得。華西村農民的經濟水平不但高于一般的城市,而且敢于與高水平的城市較勁;哈尼族梯田地區的元陽哈尼族人的經濟水平雖不高,但其質量水平卻高于一般城市的居民。

聚集區域是人類發展的必然,也是人類創造的結果。對生活追求永無止境的人類卻不應側重、強化或側重、弱化某一類型的聚集區域,抑或農村,抑或城市,而應使它們共同存在,共同發展,因為盡管農村和城市不同,盡管農村和城市具有以上的區別,但是,農村就是農村,城市就是城市,兩者都有特色,兩者都不可取代。具體表現在:一是兩者都是人類需求、建設的結果。上面的研究表明,農村也好,城市也好,兩者都是人類根據需求而建設起來的,并仍然在需要著,建設著,且愈來愈適應人類的需要。二是兩者都具有其固有的特征,且往往不可取代。關于農村與城市的不同,上面已有論述,在此不再重復。農村與城市的不同,轉換另一個角度,就是其特征了,大多則可以成為固有的特征。顯然,生活的水平的差距只是總的來說,也只是過去和現在的情形,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隨著農村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這一距離會愈來愈小,直至為零。也顯然,最能成為固有特征的是文化——兩者的文化。上面的研究還表明,農村存在和表現的文化主要是傳統文化、民俗文化,城市存在和表現的文化則主要是現代文化。然而,我們能說那種文化更好,或那種文化可以取代另種文化,能說新娘披婚紗比結婚吃檳榔好,生日吃蛋糕比吃雞蛋好,或新娘披婚紗可以取代結婚吃檳榔,生日吃蛋糕可以取代吃雞蛋。事實上,那種都有那種的意義和情趣,披婚紗有披婚紗的形式和情趣,吃檳榔也有吃檳榔的形式和情趣;吃蛋糕有吃蛋糕的方式和味道,吃雞蛋有吃雞蛋的方式和味道。三是兩者都可從不同的方向滿足人類的需求,盡管農村和城市不同,但是,都可滿足人類的需求,滿足人類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等需求。這一點是完全不需要論述的,農民在農村居住、生活和工作,市民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既是事實,又是詮注。值得強調的是,兩者都可從不同的方向滿足人類的需求,農村接近自然,視野開闊,空氣清新,蔥綠滿眼,民風純樸,食品綠色,風味小食,建筑別致,住宅獨特,到處充溢著田野風光和民俗習慣,可滿足人類反樸歸真、寧靜淡泊的生活需求;城市十分現代,道路縱橫,高樓林立,林帶飄舞,車馬水龍,商場滿街,貨物充溢,娛樂場所,各顯神通,到處洋溢著都市繁華和現代氣息,可滿足人類崇尚向上、追求卓越的生活需求。顯然,這兩類生活空間人類都需要,人類既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取舍那一空間,而應該同時擁有,就像既要山珍、也要海味一樣,也像既要葷、也要素一樣。事實上,人類已經在這樣做了。農村的農民到城市旅游,城市的市民到農村來休閑,大家都在城市和農村這兩種生活空間生活著。當然,這僅僅是雛形,并不是完全意義的。

基于此,人類應該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珍惜、提升兩種完全不同的聚集區域,構建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空間。那么,如何提升、構建?筆者認為,關鍵在于使農村更像農村,城市更像城市,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則在于文化的運用和提升,也就是在農村著力于傳統、民俗文化的運用和提升,在城市著力于現代文化的運用和提升。文化的運用和提升應包含四個方面:一是文化的原生態化。任何文化在其存在和發展的過程中,往往總會或多或少地摻進一些非本文化的東西。在文化的運用和提升中,應將這些東西剔除出去,恢復其本來面目。這就是文化的原生態化。用玄武巖石料來筑墻,是廣東省徐聞縣農村地區的圍墻文化。但是,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有的村莊、有的農戶卻有意無意地改用紅磚等其他建筑材料,使圍墻文化變味。從文化的原生態化的角度出發,就應該在文化的運用和提升中,逐漸地將用紅磚等其他建筑材料來筑墻的行為加以改變,恢復用玄武巖石料,至于新建的圍墻,更是用玄武巖石料。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圍墻文化就實現原生態化了。二是文化的現化代。原生態文化大多都是過去某一地區在某一歷史時期形成的,十分適應當時當地的人們的需求,但是,對現代人來說卻往往顯得不大適應,這就無不要求加以運用和提升,使其適合現代人們的需要。這就是文化的現代化,京劇是中華民族的國粹,也是中華文化的代表符號,然而,傳統京劇對現代人的口味卻似乎愈來愈不適應,特別是青年一代。這就無不要求改革,也就是進行現代化處理。事實上,文藝工作者已在做了這方面的嘗試,那就是編演現代京劇。客觀地說,這一嘗試總的來說是成功的。當然,仍需進一步深化和完善。三是文化的進步化。事物是發展的,社會也是發展的,農村和城市同樣是發展的,作為事物、社會,農村和城市發展的形成和淀積的文化自然應該是發展的,并應該在人類的作用、引導下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這就是文化的進步化。農業文化既是一種形成最早的文化,也是一種一直都在發展著的文化,不但以傳統的農耕形式表現著,而且以現代的先進形式表現著,因此,關于農業文化就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傳統的農耕時代,而應該延伸到現代的先進時代,乃至將來的更為進步的未來時代。這樣,農業文化才客觀,才全面。四是文化的實用化。文化的價值在于運用,在于促進事物的發展,在于服務人類;否則,將失去存在的價值,更失去發展的價值。而要做到這一點,文化必須實用化,文化的實用化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文化應對事物的發展、進步具有促進作用。如“噸糖田”文化是甘蔗糖業的一種先進文化,對推動甘蔗糖業的發展、特別是對推動甘蔗糖業朝著畝產噸糖的方向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另一層是,文化應有形化,可視、可讀、可觸、可摸。文化是無形的,但在其實用的過程中,卻應使其有形,變成可視、可讀、可觸、可摸的東西。其途徑主要是文化符號化,也就是將文化元素加以抽象化、藝術化,使其成為文化符號,然后將這些文化符號有機地融入相應的物體中。例如,在菠蘿主產區的廣東省徐聞縣可以考慮建設菠蘿美學農業園區,并可以菠蘿文化為主題,將菠蘿文化元素提取出來,制作成抽象化、藝術化的菠蘿文化符號,有機地融入整個園區中,融入園區的田園、村莊和自然三大部分中,融入園區的房屋、道路、作物、機井、水池和棚架等主要建設項目中。這樣,文化的實用化就凸現了。

農民:在城市化的發展進程中,既不是農民變成市民,也不是市民變成農民,而是市民和農民一起逐漸演化成兩棲人。

農民和市民不同,準確地說,在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一段歷史時期中不同。習慣上,人們把從事農業的人群叫做農民,也就是把從事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和副業的人群叫做農民,具體地把從事種稻、造林、養豬、捕魚和和磨粉的人群叫做農民;而把從事非農的人群叫做市民,也就是把從事工業、商業、金融、文化、新聞等行業的人群叫做市民,具體地把從事煉鐵的、賣衣的、信貸的、唱歌的、辦報的等人群叫做市民。

然而,事實是,農民和市民的素質都在不斷提高。社會是進步的,人的素質是不斷提高的,這是毋容置疑的事情。當然,這里的“人”既包括市民,也包括農民,盡管他們提高的程度不同,也盡管他們提高的幅度也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農民也好,市民也好,其提高的素質往往包括文化素質在內;或者也可以說他們的文化素質不斷提高,盡管程度不同,也盡管幅度也不同。由此,農民也好,市民也好,愈來愈注重生活質量,愈來愈向往文化生活。

基于此,農民在進城,市民在進村。農民進城表現在:一是農轉非。所謂農轉非,就是由農業人口轉為非農業人口。無疑,農轉非的原因主要是社會發展已不需要這么多的農業人口,或者也可以說,社會發展需要愈來愈多的非農業人口。統計數字表明,2013年全國鄉村人口62961萬人,占全國人口的46.27%,比2003年的59.47%下降了13.2個百分點,年均下降1.32個百分點[11-12]。二是進城打工。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1世紀以來,進城打工的農民愈來愈多。這些農民離土不離鄉,離農不離業。這表明,鄉村職業已不適宜這些農民的要求,或已不能滿足這些農民的要求,既體現在工種上,也體現在報酬上,還體現在環境上。資料顯示,2013年我國農民工總量2.69億人,其中外出的農民工1.66億人,比2003年的0.81億人增長48.8%[13-14]。三是從事非農產業。即不再從事或不再僅僅從事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副業等這些傳統的農業,也就是不再從事或不再僅僅從事種稻、造林、養豬、捕魚和磨粉等這些傳統的農業。在這里,有兩層含義:一層是,“不再從事”,指某一勞動力或勞動者全員不從事農業;另一層是,“不再僅僅從事”,指某一勞動力或勞動者在從事農業的同時,還從事非農產業。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22017年中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共有8.5萬個村開展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活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主體達到170萬家,其中農家樂150萬家,從業人員2800萬,占全國農村勞動力的6.9%;年接待游客8億人次,實現營業收入超過2400億元。當然,農民從事的非農產業還有建筑、中介服務等。四是到城市旅游。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日益成為人們的選擇之一,這當然包括農民在內。顯然,農民的旅游目的地主要就是風景區和城市,因為風景區和城市既是美麗的,又是對農民來說是陌生或比較陌生的,特別是城市對長期居住在農村的農民來說更具吸引力。

市民進村表現在:一是市民承包土地農作。這些年來,農村土地流轉的數量、規模和速度都在增加。到201311月底,全國農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流轉面積達到26%左右,農村承包50畝土地以上的大戶達到287萬家。在這些流轉的土地中,大部份流轉到農民的手中,仍由農民經營,但也有一部份流轉到城鎮市民的手中,改由市民來經營,種植著蔬菜和水果等農作物。二是市民認領農園。市民農園是休閑農業的一種形式。具體地,市郊農民拿出一些土地來作市民農園,劃成12分地一塊,由市民來認領,閑時到園地種植、管理和收`獲,平時由農民代管。目前,這一形式逐漸發展,即市民認領農園的人數和面積逐漸增多。三是工商資本投資農業。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指出,必須“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探索建立工商企業流轉農業用地風險保障金制度”,“鼓動地方政府和民間出資設立融資性擔保公司”,“支持由社會資本發起設立服務‘三農’的縣城中小型銀行和金融租憑公司”[17]。這無不標志著,國家正在鼓勵、引導、推動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發展農業;這無不意味著,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發展農業的范圍愈來愈廣、力度愈來愈大;這無不表明著,工商業者直接地或間接地從事農業,其人數愈來愈多,隊伍愈來愈大。四是農業旅游蓬勃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特別2009年成為國家戰略以來,我國農業旅游蓬勃發展,在經歷了觀光階段以后,現正朝著休閑、體驗和度假階段發展。其狀況上面已經提到,在此不再重復。

農民在進城,在追求城市生活,市民在進村,在追求農村生活,結果必然是大家都既在追求城市生活,也在追求農村生活,成為兩棲人,即成為同時既在城市生活、又在農村生活的人們。首先,人類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對事物的追求是人類的天性。在這一天性的支配下,人類對事物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在廣度上是這樣,在深度上也是這樣。對吃的是這樣,未溫飽之前說溫飽,有了溫飽說質量,說安全,種類多樣,葷素結合,營養豐富,口感適宜,健康安全。對知識也是這樣,讀了大學,考碩、攻博,活到老,學到老,終生學習。對探究同樣是這樣,制造了飛機飛上了天,又研究宇宙飛船沖上太空,沖上了太空又登月、又建空間站。其他的一切仍然是這樣。當然包括生活空間、居住環境在內。其次,農民在進城,在追求城市生活,但并不是、更不應該放棄農村生活。若果是這樣的話,農民就會由純粹的農村人變成純粹的城市人,生活又缺失,生活空間又在缺失,居住環境又在缺失,農村生活又缺失了。同樣,市民在進村,在追求農村生活,但并不是、更不應該放棄城市生活。若果是這樣的話,市民就會由純粹的城市人變成純粹的農村人,生活又缺失,生活空間又在缺失,居住環境又在缺失,城市生活又缺失了。最后,兩棲人是人類必然的、理想的生活方式。既然農村生活和城市生活都各有特色,并互不可取代,那么,作為追求永無止境的人類,在生活空間上、居住環境上就必然地追求盡可能多的生活空間和居住環境,也就是同時追求農村和城市這兩個生活空間,追求農村和城市這兩種生活方式,成為既在城市生活、又在農村生活的兩棲人。事實上,這樣的人已經存在,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先生現在就居住在江南某小鎮,埋頭著述《中華史》。

參考文獻

[1]羅凱.美學農業是現代農業的一種理想發展方向[J].中國鄉鎮企業(休閑農業特刊),20136):46-49.

[2]羅凱.農業美學初探[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3]羅凱.農產品設計問題研究[J].農產品加工·創新版,201012):68-70.

[4]羅凱.作物植株設計問題的研究[J].農產品加工·創新版,20112):73-77.

[5]羅凱.田園科普設計問題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增刊):257-261.

[6]羅凱.田園體驗設計問題研究[J].農業科學,20122(合訂版):73-76.

[7]羅凱.田園養生設計問題研究[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22):18-22.

[8]羅凱.田園生活設計問題研究[J].福建亞熱帶作物研究,20122):42-48.

[9]百度百科.周口店北京人遺址[E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BZxOy7KE2aNCxT4roIlx783ONMyZ3CiZZjym8A0h4zrPeenFVjtxNWIjiUI6p21t,2013-10-02.

[10]百度百科.上海[E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wLsWPfjevTIKt1ZsivoeMVmNetXpzXCaxXTnE7eNAIL814tWmmtfmMwyj9NDyvlU,2014-02-21.

[1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2/t20140224_514970.html,2014-02-24.

[1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200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ndtjgb/qgndtjgb/200402/t20040226_30017.html,2004-02-26.

[13]中國新聞網. 2013年中國農民工總量達2.69億人  月均收入2609[EB/OL].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2-20/5860836.shtml,2014-02-20.

[14]樊平. 2003年中國農民發展的基本狀況[EB/OL]. http://e-sociology.cass.cn/pub/shxw/xstl/2004ycyfx/t20040115_1872.htm,2012-02-14.

[15]前瞻產業研究院.20132017年中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Z].2014-02-23.

[16]合肥房產信息.全國農村土地流轉面積已達四分之一[EB/OL]. http://news.hfhouse.com/html/427396.html,2014-01-14.

[17]新華網.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1/19/c_119033371.htm,2014-01-19.

2014年1119

        (作者系徐聞縣農業局股長/農業經濟師)

        來源:第八屆縣鄉干部論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一级A爱做片免费观看国产 香蕉精品偷在线观看 | 太爽少妇免费视频 | 精品女神AV网站在线观看 | 午夜三级理论在线观看时 | 亚洲开心六月在线 | 亚洲AV福利永久看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