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王志恒等:何以返鄉,緣何創業?

[ 作者:王志恒?謝廷廷?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1-22 錄入:吳玲香 ]

——基于鄉村生活場的表達

盡管自打工潮興起后,就有農民工返鄉創業,但創業的腳步,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急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農民工戰略問題研究”課題組對3026個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大型調查顯示,1990年以前返鄉創業的只占4%,1990-1999年返鄉創業的占30.6%,而2000年之后返鄉創業的則多達65.4%,而這其中2010年前后又占有著相當比例。

可以說,2010年前后,農民工返鄉創業同當年打工潮一樣,成為一股小小的潮流。創業實踐都已成為小潮流,有創業意愿的農民工則更多。國家統計局江西調查總隊對1145個返鄉創業農民工的調查顯示,有返鄉創業意愿的農民工高達64.6%,而他們的平均年齡是35.24歲。

為什么在這樣的時間,為何如此高的比例,何故又是在這樣的年齡里?是什么激發了這種渴望?

影響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的因素有很多,傳統的解釋上有現代化的理論關照,即在外打工期間現代性的的增長而孵化創業意愿,催生創業實踐,還有情境結構性視角的多元分析,即政策環境的利好和金融危機的倒逼。而從鄉土生活場來看,事實上情況如何呢?

打工并非創業的“孵化器”

就像孵化器能夠孵化出企業那樣,不少人認為農民工打工的工廠是天然的“孵化器”。之所以有這種認識,緣于一種簡單的現代性俘獲的認知,即認為農民工在城市中打工,獲得了經濟收入、技術和管理經驗,并認為這些要素正是他們返鄉創業的基礎資源。

而事實上,打工收入、技術和管理經驗不但不一定能夠孵化創業實踐,就連創業意愿都不見得能夠孵出??赡苷孟喾?,打工遠離妻子父母的孤獨、艱苦生活環境、流水線枯燥的工作、無娛樂休閑時間甚至不公正待遇才是打工真正孵化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的因素,而不是資金技術。從不少返鄉農民工脫口而出的“打工真沒意思,都是出憨力的活,又不自由”不難看出這一點。

從返鄉農民工創業實踐來看,來自全國總工會的調查顯示,他們的創業類型中個體工商戶和家庭規模經營占了79%,創業資金來源62%來自親戚朋友借款。由此觀之,無論是打工收入還是學習技術都和創業基本關系不大,對于管理經驗,流水線上的農民工都沒機會走向管理崗位,經驗更是無從談起。

如果非要說打工孵化了創業,那可能是打工是青年農民工離開學校走向社會的一段可長可短的橋梁,打工是青年農民工的成人禮,在經過洗禮和磨練才像大人那樣思考真正的需要。

政策的誘致性仍未顯著發力

無論是當年為了應對金融危機下農民工返鄉潮出臺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切實做好當前農民工工作的通知》還是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業”大勢下出臺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都是國家從宏觀層面推出的穩定就業,支持創業的政策措施,具有指導性和原則性。而變成具體的政策工具需要各地各部門拿出見效的舉措。而事實上,職業技能培訓,創業教育并不匹配農民工真正所需,甚至在全國總工會的調查中,有不少農民工是很反感培訓的,再說對于整體文化素質較低的農民工,教育培訓的枯燥幣并不一定和他們胃口。而至于支持創業的政策,諸如簡化登記、稅費減免、用地便利、創業貸款、放開行業限制,更多的是對應開辦企業的創業需要,而據全國總工會的調查顯示,只有20%的返鄉創業是開辦企業,也就是說對于農業多種經營、開個門店、搞個運輸、個體經營的創業類型,政策的優惠并不能精準的匹配返鄉農民工創業需要。

優惠政策中,最實用的要數5萬元的小額貸款。據華中科技大學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在湖北蘄春的調查顯示,“不少創業者使用過這筆資金,并不主要,大多數創業者較少依賴正規金融機構,他們主要依靠自有資金,親戚朋友借款,甚至一種農村商人的特殊資金來源形式——向上游供貨商賒賬”。

而如果全然否定政策措施的效應,絕對是不厚道的。近些年農村基礎設施大力改善,農村面貌和消費水平都有很大提升,公共服務和創業環境也都空前好轉,這些都是引歸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大環境好氣候。

那什么才是影響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和實踐更加隱匿的因素呢?我們回到真切的鄉村生活場。

“打工—返鄉”完結生命軌跡的不美好“示范”

打工經濟興起后,農民的生命軌跡發生了重大變化,從生于斯,長于斯,老于斯的傳統生命歷程轉變成“打工—返鄉”的新的人生軌跡。打工幾乎成為農民的必經人生階段,而返鄉也成為農民工的必然生命歸宿。

因為沒有實現在城市獲得穩定的制度化的生活狀態以實現勞動力的再生產而最終回到原點,上世紀80、90年代外出打工的農民工紛紛結束了在城鄉穿梭搖擺的生命歷程,回歸鄉土。數以億萬記的老一輩農民工用他們完整的生命軌跡——“18歲以下:讀書階段、憧憬務工;18-25歲:嘗試務工,結婚生子;2545歲:專心務工,積累資本;4560歲:瞻上顧下,漸退舞臺;60歲以上:離工返農,養老帶孫”——向新生代農民工展示了他們未來幾乎看得到的并不那么美麗的結果。伴隨著這種結果的是“告老還鄉,沒有榮光”、“ 打工打工,到頭一場空”的慨嘆。

父輩農民工的“打工—返鄉”的完結生命軌跡沒有任何懸疑,真切并有聲有色的影響著新生代農民工的價值判斷和行為抉擇。相比較父輩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對扎根城市更加渴望,對返鄉務農更為不甘,對從事高強度流水線、建筑工地打工生活更不情愿,對像父輩那樣“到頭一場空”更為恐懼。

“我可不想像我爹那樣,打工一輩子最后還是回來種地,即使將來不能在城市立足,我也不想回去靠種地吃飯,想想他們那樣就害怕,真不如趕緊回去搞個小生意,總比年紀大了啥都沒有強”(個案1:武漢木村,30歲,深圳打工,男)

對新生代農民工來言,渴望卻又扎根艱難的現實情境下,在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農民工仍需按照上面所述的“打工——返鄉”的生命軌跡返鄉。而與其到老發現身份證上的年齡已經高于工廠的要求或者發現自己已經不適應工廠流水線而被辭退后回歸土地,“提前返鄉”即主動在務工一段時間后返鄉創業就成為打破了常規的年老返鄉的規律,改寫“打工—返鄉”生命軌跡的最優選擇。

面對父輩農民工“打工—返鄉”的尷尬示范,新生代農民工生成創業意愿并實踐既是對在城市非制度化生存狀態的反叛,也是對在城市中無法扎根的自我調試,更是對“打工—返鄉”這一理想型農民工生命軌跡本身的自我突破。

打工祛魅中輿論場話語的轉換

在打工這種農民生計模式剛剛興起的那個年代,外出打工對于廣大留守農村的富裕勞動力來說是充滿奇幻色彩的經歷和想象,最早外出的一批外出打工者幾乎成為農村人眼中的時代弄潮兒。尤其當他們通過打工獲得比那些留守家庭過上較好生活的時候,他們身上的傳奇色彩和能力自然而然都會在村莊中流傳開來,大家都會投上艷羨的目光。在筆者小時候的記憶中,村里90年代外出到沈陽收破爛的農民工每次過年回來,村民都不約而同的圍過去,聽他講述大城市的車水馬龍,看他展示當時被認為精美稀奇玩意。“城市打工掙大錢”的浪漫想象不脛而走,婦女們開始搗鼓自家老公跟著出去,甚至發生婦女攛掇老公出去打工,老公不舍得離家而吵架鬧離婚的現象。

2000年以來,打工成為普通農民最基本生存方式之后。城市生活的艱難、打工生活的艱苦、工廠掙錢的不容易全景真實的展現在所有農民眼中,打工的傳奇色彩和對城市的爛漫想象都煙消云散,繼而“打工是掙錢,掙得都是血汗錢”的真實評述代替了“城市打工掙大錢”的浪漫想象。

“開始聽周圍人說城市打工好,掙大錢,自己拋妻棄子就跟著去闖蕩了一下,結果發現那吃的住的真跟個家里養的豬都不如。倒不是被欺騙了,可能是農民窮慣了,嘗到一點甜頭就覺得滿足才會認為打工掙大錢的,其實都是血汗錢啊” (個案2:黃岡宋村,35歲,武漢打工,男(據華中科技大學鄉村治理研究中心蘄春調查))

在打工去除浪漫想象之后,變得人人可為之后,對打工者有能力的評價話語在近幾年悄悄的被“***打工回來搞了個小生意,比打工強多了”的話語更替。出于對家庭完整性的考量和打工真實情況的體認,以及父輩打工者的人生經歷后的慨嘆,讓新生代打工者開始不再迷信打工,甚至是痛恨打工。

以筆者所在村莊為例,近兩年由于出現了幾例靠返鄉創業掙錢的“典范”,家家戶戶父親都以他們為榜樣教育子女,婦女都以他們為話題給老公吹耳旁風。就連筆者這樣一直在外讀書工作的村莊編外人每次逢年過節回家都能聽到村民對那幾家返鄉創業典范的議論和羨慕。

“你看丁莊丁國強的兒子和兒媳婦,聽說在家里搞了個可以網上賣東西的營生,還都是賣給國外,也不知道賣啥東西,但聽說每個月都掙上萬塊錢,跟坐辦公室的一樣,打打電腦就賺錢了,就是沒那腦子,跟楊莊楊友誼一樣,在集上搞個服裝店也掙不少錢吧,總比打工強”。(個案3:亳州楊村,村民議論)

就如當年打工是有頭腦敢闖蕩的表現一樣,現如今“回來搞個小生意”成為農村新的成功標準,打工已經得不到村莊共同體輿論的認可,村莊輿論開始訴說那些返鄉創業者的成功故事。個體行為主要來自周圍人群對是否參與行為的看法,尤其村莊輿論更是具有縈繞改變新生代農民工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的力量效應,“返鄉創業”的想法沖動自然而然的扎根于他們心中。

鄉村社會價值系統中的社會競爭

在農村封閉的鄉土地域內,有著基于地緣而相對穩定的鄉村社會關系和價值意義系統,村民都會在日常關系中成就自我。在這套價值意義系統中,家中出“大學生”、“當官的(醫生老師銀行)”、“當老板的”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而在農村中,大家都爭面子,都想家中能有那樣的人,這才能讓自家在村莊的社會關系中獲得面子尊嚴和社會地位,才能“讓人家看得起”。

在農民職業具有極大代際傳遞可能的農村社會,“出個當官的(醫生老師銀行)”、“出個做生意的”是農民打破代際傳遞魔咒,獲得比其他農民更有尊嚴面子和社會地位的理想途徑。

想“當官(醫生老師銀行)”高等學歷教育是基礎,所以“出個大學生”替代性的成為有面子的事情,家中出個大學生就算在村莊的社會競爭中占了上風,成為獲得尊重和羨慕的事情。

近些年,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農村大學生在絕對數量上是增長的,每個村多多少少出了一些大學生,這讓他們的家庭在農村的社會關系中暫時地獲得了榮光,收獲了面子尊嚴。

盡管曾經一段時間,大學生花費巨大,畢業后并不一定能夠找到好工作讓學歷教育失敗的家庭短暫回歸了心里平衡,并在打工比上大學掙錢的比較重獲得一定的比較優勢,甚至形成“讀書無用論”的酸葡萄艷羨。但隨著兩者生命的延展,打工者的體力和青春隨著年齡消逝而逐漸返鄉歸田,而大學畢業生隨著工作時間的積淀逐漸在城市立穩腳跟,打工在跟讀大學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我讀完高中沒考上大學,我從一起找到大的卻考上了,當時臉上好沒光啊,父母也整天嘮叨我,說從小一快長大的,人家考上我沒考上覺得我丟人。想象確實,人家讀大學時候,我海南在蔬菜水果市場搬運,但我想想那絕對不是常法,一輩子那樣下去還不得憋屈死,干了幾年后,我就在親戚帶領下回來在大型超市里承包了水果蔬菜攤位,現在一年至少掙30萬,還買了PASSAT(帕薩特),過的一點不比同學差啊,再見面也不覺得沒臉面了” (個案4:十堰謝村,32歲,海南打工,男)

學歷教育的失敗者所能夠獲得一種逃脫農耕生活,超越打工體驗,穩定可預期的生活際遇的另一種方式就是做生意掙錢?!翱赡艽蚬な悄軖甑藉X,但不像讀大學那樣,打工不是一輩子的事”。“返鄉創業”是那些新生代打工者得以和昔日的玩伴并駕齊驅的最有效方式,也是有面子的高價值展示。

農民工返鄉創業意愿和實踐是受多重因素影響而生成并作出的,是村莊生活場價值意義系統和個體家庭、市場理性共同形塑的農民主體“實體理性”結果。農民工返鄉創業對于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渠道,拉近勞動和生活的關系,改善農村整體境況乃至推進新型城鎮化,活躍縣域經濟都有積極影響,但也要注意到他們創業的盲目跟從與市場風險的無情摧折。

(作者簡介:王志恒,1986年生,安徽亳州人,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研究生,現為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人大辦公室秘書科干部;謝廷廷,1984年,湖北十堰人,內蒙古農業大學本科,現為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團委干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午夜偷拍精品用户偷拍卧室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国产 | 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 在线观看免费无毒不卡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